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三年治理整顿任务的基本完成,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增加国有经济的活力,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议题。本文拟就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及其目标模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营大中型企业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经济效益不高.结构失衡,技术水平低,产品库存积压,体制不顺和经营机制不健全是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搞好企业必须以调整结构为中心,提高技术水平,并从政策和体制上努力改善企业的内外部经营条件.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相似文献   

3.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对于继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从经济上讲,最重要的就要体现在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不断增强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上。  相似文献   

4.
如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并使之真正成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国民经济有机体的经济细胞,这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在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等诸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讨,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仅就税收分配对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影响以及完善税制的基本构思,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现行的税制同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要求,国家对税收体制作了重大改革,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其它各税相配合的税收制度的格局。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税收体制同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明显地显露出来,而且已经成为国营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税负过重,企业留利少,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第二步利改税以后,国家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分配关系用税收形式固定下来,企业由原来上交利润改为上交所得税,税率为55%。此外,税后利润还要征收约为利润总额5%的调节税,加之地方政府各种名目摊派等,企业留利所剩无几。据沈阳市对90多户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资料表明,在实现利润的65%左右以所得税的形式上交国家,企业名义上的留利占实现利润35%左右,再经过征集能源交通基金、建筑税、认购国库券等,用于自我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5.
<正> 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近两年多来的经营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费用大幅度增加、盈利水平直线下降、经营亏损或微利的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多的状况,尽管既有经营条件复杂化的问题,也有内部管理跟不上经营需要的缺陷,但是,就全局来说,国营大中型商业固守传统的商业观念和依赖国家进行经营结构调整,是其衰弱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搞好国营大中型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顺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层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的需要,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相配套的复合税制的总体构架,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法律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促进了经济建设。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税制的局限性正在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已成为当今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了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的原因,并从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内使劲、依靠科技进步、少新建多改造五个方面探讨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1991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把们“八五期间列为集中力量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效益的时期”,同时宣告治理整顿阶段的结束.据此,可以认为,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第二阶段,将以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作为一个整过程来看,那么它至少应包括应急性政策引导、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实现股份制为核心再造现代企业制度这三个阶段。围绕这三个不同阶段,本文认为应针对各个阶段的不同问题从而采取各种不同对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股份制为主要内容的所有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资金严重缺乏,经营十分困难,内部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成长缓慢,甚至萎缩。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困难处境,普遍地被归咎于这些企业“活力缺乏”或近几年来企业“活力的衰减”,有些同志甚至认为是这些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本身所造成的,以致于动摇了他们对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一 国营大中型企业集中了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能否稳固,整个国民经济能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发挥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导向作用,都与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密切相关。 十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对国营大中型企业不能说没有倾注精力,曾先后采取了利润留成、企业扩权、利改税、租赁、资产经营责任制、承包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措施,尽管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但其发展状况仍不很理想,出现了“全民不如集体,集体不如私营”的现象,特别是1989年4季度以来市场持续疲软,使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产品积压,三角债缠身,经济效益普  相似文献   

12.
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的症结及其对策杨东华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骨干企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支柱产业。因此,搞活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是一项关系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有相...  相似文献   

13.
<正>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但从整体来看,相当多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所具有的活力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能相适应,同包括“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在内的其他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反差。据统计,现在约有35%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还有30%的企业微利或潜亏,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效益较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如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这场改革的难点。围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理论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开出了形形色色的“药方”;实践者进行了近十余年的摸索,着手了各式各样的“试验”,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市场疲软的出现,经济效益的滑坡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般说来,寻找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途径,不外乎两个  相似文献   

15.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增强其活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为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下决心解决多年试图解决的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目前最主要的是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切实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把治表和治本、治内和治外结合起来,逐步使国营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16.
一、评价企业活力的标准是什么企业活力,就是企业经济机体本身所蕴含的生存、发育、成长的生命机能。企业活力大小,主要从三个方面衡量: 一看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及其凝聚力的大小。二看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高低。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就看它们能否面对市场,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和占领市场。三看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否与效率、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协调同步,从而把企业不断推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评价企业活力,不能只看一时的产值和由于短期行为所实现的一时的利润,没有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企业活力。三个方面,都可以分别列出若干指标,用以具体评价企业活力的强弱。它们既是衡量企业活力的尺度,也是搞活企业最终所要达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如何搞活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点课题和难题。从营销的角度看,搞活国营企业要更新经营观念,完善营销机制,向经营要效益,要建立产品开发机制,积极地影响和指导消费,要重视推销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是企业间电子商务;通过对国外企业间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自身优势,论述了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电予商务发展的主力军,及其实施的切入点为购销系统;最后,提出了国营大中型企业如何以采购、销售为先导,规划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提出来了。特别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强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活力。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法律上确定了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问题的提出 搞活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问题,实际上是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提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需要,城市商业进行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减少工业品计划管理品种,扩大市场调节范围;(二)实行多种购销形式,改变商业长期包销的办法;(三)发展集体、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