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结合元代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图像资料等,分析了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的面妆与面饰,并与契丹妇女"佛妆"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的面妆与面饰虽然受契丹妇女"佛妆"影响,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浅谈海南岛黎族妇女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黎族妇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服饰和面饰首妆文化、婚俗文化、纹身文化、传统礼节和娱乐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民俗,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黎族妇女的民族信仰、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3.
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化妆款式和规章制度,近现代之前的时尚无论是新妆型的出现、传播还是发展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今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时尚节拍之下,通过对唐代妇女的化妆研究,系统论述唐代妇女化妆的种类和形式,从历史和故事中找到新的美感,去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去充实自己,才能真正把握时尚的脉动和流行的趋势,从而在风云不定的“时髦”二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目的及背景化妆,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习俗,在国内外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之变迁。唐朝是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最高的时期,妇女着装和化妆较自由。本文选取了我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唐朝妇女妆面文化,以此来论证化妆是人类社会发展一面清晰的折射镜,是把握时尚脉动的风向标。唐朝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上来看都可以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一个时代的妆面特点,必然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由于统治阶级倡导世态风流少拘,上层妇女不断在化妆技巧和产品的“推陈出新”上花尽心思和钱财,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妇女纷纷效仿。由此,唐朝妇女装扮的变化发展节...  相似文献   

4.
妆金工艺是以黄金为材料对塑像的通体或局部做装銮修饰的工艺。青莲寺宋塑所采用的妆金工艺为唐、宋时期妆金工艺不可多得的典范。北宋分为上下两寺的晋城青莲寺,现存54尊唐宋彩塑。文章针对其中的31尊宋塑在彩绘装銮中所运用的妆金工艺技法做考察研究。首先,对施有妆金工艺的宋塑进行实地考察与资料整理,将其工艺技术区分,分为泥金、贴金、沥粉贴金和拨金等四类,并对这些宋塑的妆金花纹与样式、图案构成的时代特点,以及妆金技法的运用做出逐一分析,对其审美寓意进行思考,认为在佛教文化的意义弘扬、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青莲寺都具有丰富的意义承载,因而是我国同类遗存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诗是唐代文学的瑰宝。在诗语中,抒唱着热情与愿望,为唐时的生活轨迹与所生存的环境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在这个基点上,以白居易《时世妆》为主,参照妇容图影以及清编御订《全唐诗》相关的时世妆容诗,分由其诗体新乐府的语汇以及其妆容诗语中所描绘的妇女造形、所反映的审美风潮、时世历史的借鉴,考察其作为华风胡化交融迭错的载体、珍贵的社会文化史料的记录,是如何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其所置身的时代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古代有类专咏宫女生活的诗歌.首见于汉朝的为"宫怨",继之,南朝有"宫体诗",隋唐间兴起《宫词》,主题多为反映宫女怨愤,少数状写宫女妖艳.中唐王建《宫词百首》涉及宫女生活稍多,但大抵出于想象.五代王蜀后妃花蕊夫人《宫词》算得此类诗歌顶峰之作,其所涉既有宫女当值情景,又有度闲动态,全出亲历,颇具史料价值.吟咏宫女卫队、宫女马球队者,可补史籍的失记;宫女日着道妆的描述,足以同多家诗文佐证唐、五代妇女以艳丽道服为时世妆.  相似文献   

7.
一旦接触了古典中式的优雅与沉稳,原以为梦中江南的粉墙黛瓦,就站在了我们面前。以一种宛若西子初妆、静婉琼舞的姿态,暗香盈袖。  相似文献   

8.
发式乃是人类不可忽视的装扮元素之一。发式的设计可给人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人美观。在唐代,女子在发式设计上特别讲究,尤其是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于是唐代发式出现花样繁多的情景,主要是高髻最为流行。在胡风东渐下,发式更是变化多样,除了高髻,还有多种创新的发式,唐代发式也向以胡妆为时髦的方向发展。它是中国封建文化中—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9.
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传奇专集《玄怪录》,虽以记录传闻异说、塑造精灵粉怪、满足大家嗜奇记奇的兴趣为主,但小说对媒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对唐代户婚制度的描绘、对催妆与催妆诗的记录、对古代女子成婚年龄和媵妾制的刻画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婚俗习惯和风尚。《玄怪录》包涵着深厚的婚俗文化意蕴,成为展示唐代社会婚俗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的知名注家吕湛恩在《人妖》篇注文中指出故事与明代一桩刑事大案有关,并简略介绍了此案情节,但是未说明资料来源。明人陆粲《庚已编》卷九《人妖公案》备言其详,可作为阅读蒲松龄之作的参考。《人妖公案》载:桑冲系山西太原府石州李家湾文水东都人,本姓李,因被卖至榆次县桑茂家,从其姓。桑冲奸骗妇女的邪术得自大同府山阴县人谷才。谷才为桑冲易容,“将眉脸绞剃,分作三柳,戴上鬏髻,妆作妇人身首”,使之外貌纯然女性化了。此外,又授以“描剪花样、扣绣鞋顶、合包造饭”等妇女应有劳动技能。蒲松龄笔下的王二喜在形貌上“年十八九已来,颇风格”,在女工上“缝纫绝巧”,可谓深得桑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有三大成因:同一民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改变服饰;为利于族群认同对有图腾意义的部分进行巧妙保留;为呼应文化环境,外来民族变服化俗融于当地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服饰实行移风易俗、相邻民族相互习染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是少数民族对其他文化的主动接受、被动适应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习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名物的实证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典诗词中涉及的名物词很多,而且每个名物词既有其原生状态的内涵,又有处于诗词中的文学和文化含义。以女子穿戴的金银饰品为主要关注对象,从特定角度对唐五代诗词的名物属性进行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唐五代诗词中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第三,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第四,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既实证考察人们对金银饰品的使用情况,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艺术分析,体现文学研究的本位。  相似文献   

13.
苗族银饰,向来被视为苗族人的象征物,始终与祖先崇拜、苗族人信仰相关。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闻名遐迩,尤以施洞苗族银饰为著,并被公认为"造型最为华丽、工艺最为精湛"。施洞的历史是施洞银饰成为财富象征的重要条件,它预示着苗族银饰作为财富在固定女人之间的传承。银饰对于施洞苗族女人的意义在节日与婚嫁中尤为突出,它既是互惠的物、给予同时保留的权利,亦是灵魂和情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4.
贵州苗族银饰与屯堡汉族银饰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银饰类型,但由于文化源流、体系、类别以及审美观和心理认同不一样的原因,致使物化载体的两种银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苗族银饰粗犷大气,而屯堡汉族银饰小巧细腻.两种银饰的构图、造型元素、纹样取舍等充分地反映出汉文化与苗族文化传统的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汉代深衣有其特殊的礼教色彩和实用、装饰功用。服饰文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汉代深衣对后代的服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端午节也是如此。仅端午饰品而言,就极其丰富,门类众多,有门饰、有佩饰、有臂饰,还有簪饰。其中簪饰主要有钗符、艾虎和艾花。它们名称不同.特点各异。这些簪饰也为后代的端午佩饰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端午节也是如此。仅端午饰品而言,就极其丰富,门类众多,有门饰、有佩饰、有臂饰,还有簪饰。其中簪饰主要有钗符、艾虎和艾花。它们名称不同,特点各异。这些簪饰也为后代的端午佩饰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8.
再论清初的“复明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的政治活动被称之为“复明运动”,它是南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复明运动”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复明运动”个案的研究,“复明运动”应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是清初民族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参加者不仅有明朝的宗室、文武官员,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目的是为恢复汉族的衣冠文物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 :原始信仰与道教的融合 ,是瑶族宗教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而指出瑶族神职人员“师公”、“道公”做法时的特殊着装 ,涵盖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意义 ,是其他民族中少见的宗教礼服 ,除了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审美价值外 ,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对传统徽派的装饰艺术品加以变化,在产品应用与开发上进行探析,体现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文化价值的统一.阐述新徽派装饰艺术品的设计应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彰显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