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理论界》2008,(9):172-173
自有人类以来,历史与教育就如江河与水流一样地共存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历史教学对促进人材成长,素质形成起更大的作用,现就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紧密相关的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起的中国社区教育,需要走培育性成长的路径.先进的社区教育是服务居民成长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公益性教育,是社区居民自主发展的学习与生活相融合的终身教育,是人性化的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土化教育.由于城镇化历史较短、程度较低,河北省城镇社区教育现存的基本问题是培育性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建设明显滞后,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是适应其内生要求推进系统性的学习化、专业化、信息化、本土化培育等成长性建设.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个体人的成长为题材的新潮成长小说成为一股突出的潮流。与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新潮成长小说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模式上。"失乐园"叙事模式深刻体现了新潮成长小说的精神内涵,它与传统成长小说的教育模式之间的深层差异在于,后者是在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潮背景下的结果,前者是在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潮中显现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模式递变的思潮原因,是从教育模式背后的人文理想主义转变为"失乐园"模式背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历史教师。  相似文献   

5.
一鸣 《天府新论》1998,(3):96-96,F003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炎黄子孙,必须了解自己的国家,认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的成长、发历的历史,这不仅有助于宏观扬民族精神,而且也是深入进行爱国主义《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川人民出版社前不久推出的由邓卫中主编的(历史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就是一部把历史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部好书。此书从浩瀚宏观富的历史典籍申,梳理出具有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内容结构为主要框架,然后,从九个部份展衍生发。而以“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教师个体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逐渐专业化的过程。专业化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理性诉求。教师不是“教书匠”,其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其应然角色是教育家。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宗旨的各种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但它们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规律的契合度不尽相同。选择学科化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模式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模式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契合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7.
初海伦 《兰州学刊》2010,(10):126-128
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以及行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综合型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目的与内容与通识教育的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有着诸多方面的一致性,通过对其教育内涵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它与通识教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成长教育就是基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传输有关人成长特别是独立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既是满足国家民族需要的教育,也是可以满足受教育者个人需求的教育。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政治教育与成长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可以为提升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作为。同时,该课程教学的内容及体系本身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高学敏 《理论界》2014,(4):173-176
面对中国从1986年12月6日正式开始,已经浩浩荡荡进行了近三十年的"全民普法",令人深思的当然是如今"普法"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如同一个孩子性格的成长一样,我们考察公众法意识的成长也必须回到她的成长环境中去讨论。笔者从回溯古代中国的法律公布到明清时期的法律宣传史,尤其是在解读明清时期的讲读律令、里甲理讼、讼师秘籍中,探寻其中蕴含的当代公众法律教育的应有意蕴。本文既是一种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更重在探寻当前法治中国进程中公众法律教育的方向与未来。  相似文献   

10.
舞蹈教育不是单纯性教育,而是融入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运动、生理、化妆、灯光等各种学科为一体的教育。舞蹈教育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修养、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箴言集合,而且是关于宇宙、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道德形上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于人超越自身局限,获得理想人格的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在中国演讲时所下的结论.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上,出现了中国文化源头的太极图,远古的太极图与现代物理学重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太极之中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智慧,能来解答这一问题吗?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中,日本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本现代化运动从"迟到"到"超越"的前进道路上,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必须介入国际性活动,同时也必须不停地把国际的世界观引进国内。最能够反映这个事实的莫过于日本主动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日本正式组团参展。"岩仓使节团"在游历博览会时发现,展览场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即使是大而强的国家,对于来自小国极富竞争力的科技发明,也必须给予尊敬,因此意识到"大国不足畏,小国不可欺",并制定了"贸易立国"和"产业立国"紧密结合的政策。这一政策贯穿始终,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次世博会,明治初期的日本确立了"小而强的国家"的定位,开始了从城市空间改造到科学技术创新等各个层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教人寡过向善之书,充满了实践理性的智慧。它强调主体通过主动的德性修养来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崇德”与“广业”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阐发了成功靠人而不是靠神的唯物主义观点,显发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对德性修养要有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意,并持之以恒,常德长行。“三陈九卦”为德性修养提供了一个以易卦为指导的模型,阐发了德性修养的依据、途径、功用和价值等方面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全人类理论发展的瑰宝。从马克思等人创建基本理论伊始,各学者就对如何定义该理论进行了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突出了马克思的个人贡献,更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也能够消除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且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3,23(1):31-36
学问分科学与人文学两类。人文学与科学在对象、方法、取向、功能、标尺五个方面均存在本质差异。这说明,人文学不是科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人文学与科学的真实关系主要由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体现。哲学与科学在历史中虽有过短暂,中突,却是由各种误解造成。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的关系。将人文学划出科学,也不意味着人文学是不科学的学问或二流学问。“划出”的主要意义在于:消除科学主义及其影响,阐明科学之“不能”和人文学之“特能”,使人文精神重放光芒。  相似文献   

17.
张进 《人文杂志》2001,(5):112-116
苏轼一生几经贬逐,饱受磨难,终不得大用.但他无论处顺处逆,都能保持坦然的快乐的心境,获得一种审美人生,又显示了他非凡的人生智慧.他的深刻的自省意识,他的辩证思维、理性精神,他对事物的达观和幽默以及他的审美心胸,都是他人生智慧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本体工夫论的阳明心学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智慧 ,其心学美学以“良知”为本体境界 ,以“致良知”为本体境界澄明的工夫 ,最终指向是人生理想境界的落实与圆成 ,本体———工夫———境界即是阳明心学美学内在的逻辑构成。阳明心学美学对生命境界的执著追求和对本心独知的鼎力高扬对中国当代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智慧:教师诗意的栖居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育智慧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意外、创造生命价值的教育机智;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世界”的执着追求.教育智慧反映了教师的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魅力,一种追求.它使教师真正体验到教师“为人”的存在,从而获得职业价值的升华.惟此,教师才得以“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20.
<传道书>作为圣经智慧文学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出所罗门智慧的解构特点.如果说<箴言>和<雅歌>结合神的启示智慧和外邦人智慧,构造了普世的人生智慧,那么<传道书>则用神的启示智慧解构了人生智慧.<传道书>的主题是,质疑人生智慧和努力的价值,指出世界和历史都处于永恒循环之中,得出悲观、失望的结论.然而,它仍然坚持神的启示智慧高于外邦人的智慧,既认识到外邦人智慧必不可少,又意识到其有限性,从而达到了坚定以色列人的启示智慧和信念之目的,为新约时代彻底解构和完全超越外邦人智慧作了必要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