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知识共同体”与“文学谱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存在着一个以本质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文学谱系学为方法论的"知识共同体"。其成员通过对文学史史料的"组织"与"分配",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中构筑起一个相对自足和稳定的文学谱系,并以评论、专著和教材的形式重构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这个知识共同体却因其对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的现代性焦虑,在建构文学史神话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历史迷思。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知识观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中,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性的知识,具有确定的情境性和建构性.通过反思以西方文论范式为重要理论资源的中国现代文论,考察世纪之交文论建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型分化及转换状况,可以看出,文学理论的“真理性”仅仅存在于它与文学“现实”的互相映照与互相生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之中.只有立足于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由古代到现代、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宏观历史语境,以及各种文论范式所由生成的知识型基底和具体情境,方可深刻把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建构特质,获得阐释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从戈德曼的知识理论看,知识学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知识确证路径,具有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倾向.怀特海对内省的理解是通过表达、意义、注意三个概念来实现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哲学进步中的经验功能.因此,出现了以经验为特征的内省的认识方法,以及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性与认知科学,乃至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经验、证实进路.  相似文献   

4.
翁志勇  安维复 《齐鲁学刊》2006,47(4):145-148
学界普遍认为,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实际上,在现代的市场制度下,知识具有资本属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效应;第二,信息资本可以形成垄断;第三,信息资本导致知识霸权。  相似文献   

5.
就当前文学史写作对道家文化的研究来说,最大的一个问题乃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上的本末倒置。对道家文化的文学谱系学描述这一研究手段,自199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凌驾于祛魅现代性神话这一研究目标之上。既然历史真实在文学史家的叙述中无迹可寻,那么何妨在发扬道家文化对现代性神话的祛魅功能上大做文章?假若当今的文学史家,不再过度拘泥于对文学谱系这一类所谓"历史真实"的叙述,而是将自己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在秉承道家文化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前提下,方有可能真正实现对既往文学史神话的祛魅与重写。  相似文献   

6.
黄胜进 《天府新论》2006,(6):108-110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命运及其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及文化专家的热门话题。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我国学界还刚刚起步,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地方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文学研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文学家族学"研究的出现非常值得注意和期待."文学家族学"之成立,是基于文学与家族之间所存在的特定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联系.它主要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地域及文化风会对家族的影响,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对一时一地乃至更广阔时空文学发展的作用与规律.它因文学与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相交叉而派生,是文学研究力求吸纳不同知识体的思想资源以深化本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海龙 《东岳论丛》2011,32(11):90-93
作为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批判吸收了康德哲学的合理内核,取消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确立了先验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路向。为了彻底唯心主义的进路,费希特设定了本原性的自我。费希特"自我"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自发行动,以此为基础,演绎了全部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建构了整个知识学体系。尽管费希特知识学是认识论史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但彻底唯心主义进路也使费希特知识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六十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于国家的认同歌颂转向新时期以来对于以民族特性、民族价值为主的认同。这种转变背后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文学价值观念的形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体话语自身诉求、他者眼光强化地方性知识表达,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文学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批评观念立足于民族文学中地方性书写现象,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的过度强调,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认知置于首要位置,甚至以认知代替审美,从而导致文学批评上的某种偏误,因而需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4,(3):136-140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蔽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任一鸣 《社会科学》2007,(4):184-188
在跨民族文学文本中,某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其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被放置到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框架中加以表达,从而具备了文化翻译的功能。跨民族文学文本进入翻译研究视野的可能性,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达功能,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对这样一种文学文本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基于对传统翻译研究中研究角度或研究立场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传统翻译研究中一些基本观念的重新审视和突破。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跨民族文学文本,应成为当代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强调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的动态性和理性的语言使用,它更能透视文学翻译中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思维在翻译建构中的解释体现了翻译研究从规约性向描写性,再到理性交往解释的语用学转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学知识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文学知识求知、求真这种面对事实的简单外貌下,可能遮蔽了它作为主体的秩序建构执行者的性质,文学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话语秩序的建构!在文学知识的运作中,它和某种渗透到学科中的权力发生紧密关联.这种权力关系在文学研究的学科策略上有鲜明的体现.另外,在文学的想象框架中,文学知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史学内在地包含文学,但史学并不因此失去客观性与科学性,历史真实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知识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俊立 《齐鲁学刊》2005,(2):121-124
人们对科学知识本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 学的理论体系来看,人们对科学知识本性的理性认识,已经发生了从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论到历史主义的科学知 识论的历史演变,现在正从历史主义的科学知识论向建构主义的科学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溯因推理看文学隐喻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式反映了语言使用中人类认知系统的思维机制。借助溯因推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认识文学隐喻有一种哲学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隐喻化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等。  相似文献   

17.
宁晓洁 《学术探索》2013,(11):103-106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文学作品承载着思想传播、文化交流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人,让我们领略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了解了其他国家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文学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却远远不够,我们的欣赏知识停留在不断地引进国内,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各种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然而表面,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精髓和思想却知之甚少,因此,寻找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新视野,在新的视野下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成为我国文学界的热点。本文就试以新的视野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以期对我国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素养是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科学教师比传统理科教师更需要具备广阔的社会学知识.文章对新课程中科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信息意识等方面的素养,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科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体制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社会习俗、意识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其生命力远远强于文字的规定。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自律的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文学在其自身内部也有了一种已经规范化了的体制;而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文学变为由社会多种力量参与建构的产物,文学体制作为维持文学生产的秩序性力量,它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权利、想象与规则等因素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生产性的机构和中介,体制通过系统化的习俗惯例和传统来建立和传播知识和信仰;作为维持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规定性力量和系统,体制已经深入到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社会的运行、意识形态的建构、文化现象的形成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对文学语言的双重属性分别进行艺术解读,是对文学语言进行审美认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