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医保、社保、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政策中,普遍存在着"财""政"分离的现象.要分析这类政策的执行,需要引进地方党政首长偏好这一变量,建立"制度-偏好-行为"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即从宏观上分析任期政绩考核制度、权力控制制度、政府间利益分配制度等制度变量对地方党政首长的制度激励与约束,剖析地方政府的行动空间,从微观上辨析地方党政首长的偏好及其行动策略,从而实现制度分析、偏好分析以及行为策略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执政理念与现存制度安排的变化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宏观环境和制度保证;区域公共问题的急剧滋生迫使政府进行治理方式上的变革;国内外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案例为我国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知识积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区域公共管理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巨大的制度设计成本导致制度变迁的难度加大;决策者的特殊利益导致制度供给和执行复杂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改革呈现必然性、渐进性与多样性、不平衡性及一定的不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灾害管理能力评估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灾害管理能力的常态性评量制度,通过实地评核各级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可以充分认识到国内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灾害管理能力的弱项,并据此来改善国内地方政府的灾害管理水平。文章在借鉴美国、日本地方政府在灾害管理能力评估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一套适合与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评估体系,可为今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灾害管理能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需要理论的农民工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对需要理论的认识,设计进城农民工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情感需要、个人发展需要的李克特量表,并通过检验,通过因素分析法归纳出进城农民工需要满足的变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提出进城农民工管理的政策建议宏观层次上,要做好制度决策,创造农民工管理的良好制度环境;中观层次上,要构建管理组织系统,实现农民工规范化管理;微观层次上,要满足主导需求,提高农民工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5.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政策执行是改革任务推进的过程,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既体现了机构重组、职责整合和编制人员划转,又体现了改革政策的中央统筹与地方分级推进、顶层政策口径与基层政策操作创新的有机衔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涉及编制管理的历史承袭性、职责调整的现实动态性和机构人员划转的利益复杂性,任何单维度研究都容易导致结论的片面性,而从政策口径、编制管理、改革赋能、法治保障四重维度来审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政策执行过程,是对改革中现实问题的有力解释和改革政策执行的学理阐释与学术空间的拓展。理解和优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深入推进过程,必须坚持政治逻辑与组织逻辑、历史逻辑与利益逻辑、宏观体制与微观机制相统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明晰规范政策口径,以“讲政治”的站位来推进改革政策的全面有力执行,并注重政策的基层创新和系统集成,用改革的思维来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宏观汇率政策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国内许多研究汇率的文章大多从宏观视角分析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和微观企业的影响,却极少从微观经济视角分析宏观汇率政策的微观基础。然而,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更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作者从企业融资方式与汇率稳定性、不同融资方式的企业对利率和汇率的敏感性的差异等新视角,分析宏观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微观经济基础,阐明现行汇率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厘清现行汇率制度的利弊,进而提出调整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体系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社会工作可以为社会治理宏观目标的实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微观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嵌入社会微生活而推进社会治理中微观目标的实现。创新社会治理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治理失灵问题,而造成社会治理失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失灵、社区失灵和志愿失灵。要解决这些失灵问题,需要完善和发展社会工作体系,以宏观社会工作应对政府失灵问题,以微观社会工作应对社区失灵和志愿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8.
制度化是制度形成、制度认同和制度践行的连续过程。无论从制度成型化、制度认同和执行情况,还是从管理结果来看,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尚未达到高度制度化的程度。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结构下针对土地管理正式制度采取的各种高度同形化的非正式规则(制度),是影响土地管理制度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非正式运作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制度安排尚不适应社会转型期外部利润的变化,没有建立各相关方合理的利益实现和调节机制。因此,若要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必须深入研究影响治理过程和效果的组织性非正式制度及其根源,并完善体制机制,作出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黄亮 《理论界》2010,(9):61-63
本文在对我国银行业自律进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对我国银行业自律管理现状进行揭示与检讨,在中国语境下,总结出银行业自律管理的不足之处,从宏观构想与微观制度两方面提出优化方案,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讨论了关于银行业自律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勇 《江淮论坛》2008,(3):68-73
政府绿色采购是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带来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效益.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及其缺陷的基础上,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绿色采购制度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科技型人才是企业稀缺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科技型人才创业环境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素和特点。山西科技型人才创业环境宏观方面存在着政府政策实施力度不够,管理使用机制僵化等问题;微观方面存在着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资金支持力度不高、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从努力构建良好宏观与微观环境入手,实现山西科技型人才创业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债转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丽 《江汉论坛》2002,(10):93-95
债转股在广义上是一种债务重组手段,但我国的“债转股”是一种狭义的政策性债转股,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政策性债转股在国际上已被证明是一种解决银企关系紧张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国也主要参照了国际上的做法。但我国现阶段的“债转股”主要是按经济学思维方式运作,由政府仓促推动的,缺少法律的宏观考虑和制度配套,因而在现实操作中困难重重。法律在“债转股”动作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发挥法律的价值,突出法学家的贡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论证、规范,才能找到国企改革的正确路径。只有对“债转股”进行法律观念上的思考和法律对策上的分析,才能使之操作理性化、规范化,促进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将《环境保护法》修改为《环境法》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法律保障。《环境法》应该是由全国人大通过的基本法律,应该是宣布国家环境政策、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政策性法律,应该是规范环境资源领域重大问题、全局问题,具有长远影响的核心法律,应该是与现行各单行防治环境污染法律、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具有不同内容、风格并且可以成为其他环境资源法律生长点的综合性法律。《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应强调:贯彻生态系统方法,推广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加强其生态法性质;确认公民环境权、参与权、知情权,规定公众参与制度;规范政府行为,规定政府环境责任制度;规定"制定法律、政策和规划等宏观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益环境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8,(4):102-108
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是否具有"实效",直接影响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割与边界划分,它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此轮简政放权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实效"对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作为职能转移基础的制度设计必须完整且清晰;二是执行路径既要灵活,又不可脱离中央的宏观改革目标;三是体现在结果层面,即政府将职能转移给社会之后,职能在社会中的运作要比在政府手中更为高效,且要有助于实现政府简政放权的瘦身目标。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制度规定本身不完整性与模糊性并存,加上以政府为绝对主导的执行路径在"父爱情结"的作用下出现的各类变通,使得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呈现出了内容边缘化、形式单调与运转无力等非实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宏观调控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是典型的中国化术语.对于宏观调控的理解目前基本停留在传统教科书的水平,由此造成宏观调控认识中的种种误区.本文将宏观调控定义为: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的国民经济管理活动.在经济异常波动频发的中国,具有独特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宏观调控在政府的整个经济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独立于一般宏观经济政策.从本质上看,宏观调控是政府微观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职能的结合体;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存在着两大政策手段体系,适应于不同的微观基础和市场机制,形成了内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和外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前者接近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后者则是典型的"宏观目标、微观手段".  相似文献   

16.
简析政策执行失效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确保宏观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目标的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但在转型中国,确保政策执行的制度供给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确定了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型制度供给的主体。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观需求,主要是在地方行政主导的格局下,创造地方行政政绩,为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制度支持;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则因为缺乏执行政策的制度支持,从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因此,必须通过纵向政府间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以创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正向互动的统一关系,为宏观政策的顺利执行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政策的整体性制度构架:新加坡水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政策创新是世界各国不断地探索高效水管理方式的共同追求,对完善水管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水政策的国际比较,从不同的视角对水政策进行了全面诠释。进而系统地深入探寻影响水政策设计、实施与评估过程的共同的规律性因素。从政治、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了水政策的整体性制度构架。以新加坡为例,在整体性制度构架下深入分析了新加坡水政策的实质性的政策内容和宏观的政策过程,总结了新加坡水政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水政策实践及问题,提出了对我国水政策的启示,为理解和优化我国水政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造成李文娟的悲惨遭遇的真正深层原因在于我国仍处在“人治”社会阶段,政府拥有无限权力且权力运作缺乏制度规范和有效监督。因此,保护公民权利,一方面在宏观政治层面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中国法制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微观政治层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选择公民权利保护的建设路径,把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张扬公民权利意识与坚持司法公正作为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对"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是我国信用社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本文就这一制度创新的意义、省级政府对农信社的管理责任和特点、省级政府在这一制度安排中面临的困难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用事业立法是规范政府监管、公用企业运营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据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公用事业政策立法、监管立法和公用企业法制取得长足进展,但法律漏洞、法律冲突和立法滞后等问题仍然制约了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公用事业立法须立足于实践需求、立法现状和制度实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基点出发,以产业政策、政府监管、实现机制、社会利用和法律责任等为主要内容建构公用事业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