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博弈理论在高校科技创新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技创新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当今时代竞争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对高校科技创新教师进行管理已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高校科技创新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很强的自主性、很大的创造性、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蔑视权威等七大特征。运用博弈论的科学方法,建立博弈模型,依据模型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教师管理进行博弈分析,找出科学的管理对策:高校要加强激励机制运行的内部制度建设,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形成优势的高校文化。  相似文献   

2.
制度既是一种控制,也是一种授权。企业科技创新需要这种控制和授权,以解决创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问题。中国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形成,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是制度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则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3.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在各要素上所占比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占有优势,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在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中功能较全、最具代表性,对整个国家创新系统有引导和牵引作用。提出了目前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科研和教育没有有机结合;R&D投入不足;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程度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战略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是国家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怎样才能发挥高校的人才、学科、实验测试设备、图书资料等优势,是当今“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中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我国目前有关高校的科技政策入手,就其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高校在用好、用活、用足这些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出高校内部的有关管理办法,使高校的科研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整体实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技创新在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国内外各领域科研力量的不断增强,要求高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实力。通过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现状的了解,发现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的分离、单调的科研组织管理形式、简单化的激励机制和不健全的约束机制是影响高校科研整体实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对以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使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有机结合、建立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约束机制,来进一步增强我国高校科研的整体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7.
牛帅  朱选功 《南都学坛》2013,33(3):113-116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低的现象,并且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高校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市场化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建立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科技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科技创新凸显其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成为必然选择,高校通过建设发展具备了很强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校企合作不畅、管理体制僵化、评价激励机制欠缺等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存在,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优化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试论创新背景下的我国高校科技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校科技管理是高校科技活动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总称,是能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行政体制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考核分配、职称评定机制不科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创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跨学科研究;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官产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高校科技管理模式,推动学术与行政和谐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重在建构有效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应包括人才整合机制、协同合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层次中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政策支持和文化底蕴。高校应构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发展,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丰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内质,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论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论述了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关系 ,即创新教育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出成果的前提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新平台和主要形式 ,它既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 ,检验着创新教育的成果 ,又丰富着创新教育的内涵 ,同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要途径。提出了高校要多方面创造条件 ,深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开发要重视科技投入,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技优势;合理调节科学技术开发内外部比例关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人才流动;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开发研究,要重视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经过理论分析、专家打分、指标优化及参数修正等过程确立了包括创新意识、知识水平、创新环境、创新素质、标志成果等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及各指标下属项目、相应权重和计算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效可持续开展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并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目前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作了分析,提出了观念更新、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创造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克服高校科技成果自身弱点、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并从创新活动的途径、载体及依托等方面强调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丹东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技创新是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突出丹东区域优势,增强丹东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更好实施丹东未来重大科技专项和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基地,形成互动共赢的区域科技发展机制和"西进东联、点轴支撑"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对丹东市重点产业的科技应用情况做一深入分析,提出丹东市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发挥科技中介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中介机构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成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企业之间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科技中介服务及其中介机构目前尚处在初始、蓬勃发展的阶段,存在一些迫切需要克服和纠正的缺陷和问题,提出在我国的科技中介事业从发展中应建立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建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服务系统,培育科技中介市场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和协同作战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创新能力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构建科学而完善的长效机制.在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建议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从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内涵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3.慈溪模式慈溪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充分利用西部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网点销售本地商品 ,利用西部丰富资源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参与西部开发的重要作用。从 80年代中期开始 ,慈溪一些个私经营户瞄准中西部广阔市场 ,带着本地生产的服装、鞋帽、小家电等产品闯市场 ,十几年下来 ,已经在新疆、四川、陕西、甘肃等 1 0多个省 (区、市 )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点。仅成都金牛区就集聚有 2 0 0 0多名慈溪经营者 ,每年经营的慈溪产品达 1 0多亿元。新疆乌鲁木齐沙衣巴克、天山等区则活跃着 1 60 0多名慈溪经营者 ,每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