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又是一部卜筮书,是中国最早的学术专著.<周易>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隐藏过去.<周易>告诉人们要趋吉避凶:<周易·系辞>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陷,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1](P301)"正,终吉";"不正,终凶"[1](P266).  相似文献   

2.
连劭名 《文史哲》2004,(1):77-81
《周易》及先秦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都注重古义和今义。《周易》的古义近于阴阳家,而今义关注伦理道德。儒家和墨家的古义是指"礼",今义指"德义"。道家的古义指道,而今义强调效法自然。  相似文献   

3.
《周易》谦卦是中国传统谦德的滥觞。孔子所作之《易传》及后儒的注解认为,以卦象推及人道,谦卦大致有谦退、谦让、谦虚三德:有而不居谓谦退,其意在提醒禄位尊盛之人勿居有持傲、而应以卑退获得最终的善果;虚怀若谷谓谦虚,其意在启迪进取之君子于大世界前保持敬畏的心态,以广大的胸襟容纳万物、从而获得不断的进益;外柔内刚谓谦让,其意在劝诫普通民众,在群体社会中彼此让出弹性的空间,以达到和谐的共处。以上三方面谦德成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5.
《三字经》产生于南宋,是我国古代有广泛影响的蒙学教材。宋朝是儒家思想再一次复兴的重要时期,这使《三字经》自然打上了鲜明的儒家思想的印记。儒家的道德教育至上观念,对教育作用的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严格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等基本教育思想都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的宇宙哲学是一种广义的生命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动态而有序的生命有机体.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对象物的表现和表现效果上说,中国艺术将生命的表现而非形相的描摹作为最高的创作目标;第二.从艺术形式、意境及艺术美的构成上说,中国艺术将阴阳、刚柔、动静等对立要素的统一与和谐作为主要的结构方法和美的理想;第三,从如何处理艺术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上说,中国艺术将比象天地、功同造化作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贞、鼎古代同事。《周易》中有居贞、旅贞、艰贞、牝马之贞、女贞、君子贞、武人之贞、幽人之贞、大贞、小贞等等。研究“贞”的意义,有助于理解古代思想与早期占卜活动。  相似文献   

8.
陈碧 《船山学刊》2008,(3):65-67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有深远影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阴阳理论、方位观念、吉凶观念、气论和乐天知命观念等。“风水”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五住相得、趋吉避凶、气感而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而应该辨证地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9.
龚培 《船山学刊》2014,(3):133-138
《周易》哲学正式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其"一阴一阳之谓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形而上学母题,所以《周易》哲学是古代中国的文化核心,纲领着整个中华文明的从精神到现实的各个方面。《周易》哲学与诸子百家的关系是全方位的,成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活的灵魂"。儒法道兵墨农医,无不鲜明地展现出《周易》哲学的精神气质。道家的"负阴抱阳",儒家的"仁义之道",兵家的"虚实之谋"等等,都是《周易》哲学的百家诠释。尽管诸子家家殊异,各个不同,但都是《周易》哲学的专门化发展,这种统一性展现出《周易》哲学中的强大的辨证力量。从历史上讲,《周易》哲学是百家之"母";从哲学上讲,《周易》哲学是百家之"魂"。  相似文献   

10.
黄璧 《船山学刊》2007,63(1):23-26
王夫之研究《易经》颇有独到之处,其在《周易》研究中引入传统训诂,又不拘泥于传统训诂方法探求词义以及随文释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同于《易》学诸家的解读异彩。  相似文献   

11.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12.
《周易》“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一方面象孝敬父母那样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辅相”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天人是一个开放、动态、不断调整的整体,这就为现在地球生态的严重失衡和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3.
殷周易代之际,朝廷风云裹挟了诸多贤明君子,《周易》作者怀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履卦和明夷卦中,隐晦地记录了纣王对身边名臣比干、西伯、微子、箕子、太师疵、少师强等人的迫害与虐杀,反映出纣王的淫乱及其朝廷政治生态的极度恶劣。对照《史记》的记载和《周易正义》的解释,可知履卦与明夷卦所记不虚。  相似文献   

14.
丁四新 《文史哲》2006,50(5):43-54
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