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视野下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时代的产生对物质环境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对当前社会下文学消费和商品消费的比较,指出解决精神上的污染问题比治理环境污染更为迫切。开发精神资源、提倡文学消费以代替过度的商品消费,将是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一条要道。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以生产为目的的生产时代,我们称现在这样一个以消费为目的的时代为消费时代。消费时代的提出当然不是在取消生产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这样一个总前提,而是我们在认识到当生产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已经足以提供人类为求生存而必需的产品外,更加强调现时代的生产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到为消费而生产的时代这样一个显而易见,而又缺少关注的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3.
社会消费的规律以及消费群体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传播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媒介多样化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文学作品的发行、图书市场的导向、读者的消费倾向都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80后"文学现象,具有消费时代文学的各种表征,充斥着奇幻、时尚、疯狂、暴力、抗争、忧愁等描写。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特殊语境中的新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界应了解它的出现和存在,发现它的内在运动规律,而不应该用旧的文学功能、文学本质、文学活动的观念看新的文学现象。"80后"文学凸现了消费时代所特有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是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文学在消费时代并未远去,只是转换了基本的存在形态;当下的消费文学或者说大众文学与所谓的经典文学、传统文学有着某些相同的特质,这些消费文学同样具有经典文学所要求的审美、创新、形象思维性、对语言的情感性要求等特质;我们在承认消费文学的价值所在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文学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试析消费时代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当今消费时代文学表现样态,各种文学理论及批评应运而生,特别是有关文学的生存和死亡的争论此起彼伏.考察了产生文学消亡论的三个原因,着重分析了当前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尴尬处境,认为只有理性冷静考察当前文学表现的内质因素,才能真正感知文学本身的内在丰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文学消费呈现“图像化”、“影像化”的“快餐化”消费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认为我们要持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要看到“图像化”的选择既是消费主义市场化时代的一种“宿命”,同时也要看到它是当代消费社会文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一种文化有效策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种“图像化”文学消费可能最终以部分或全部丧失“文学”性自身而作为“文学”出场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造成文学的市场化、商品化趋势,同时媒体的功能不断膨胀,新的文学载体不断扩展,在文学领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以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探索媒介转换中文学功能的变异,寻找和解答文学未来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8.
影像消费时代的文学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活动中,影像消费超过了文学消费,使文学生产出现过剩。影像艺术超越文学读物有其历史必然性,人们迷恋“影像”有其社会、历史和心理根源,影像艺术对小说的冲击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文学知识分子从此失去安身之所,他们的使命是必须把文化精神的血脉传递下去,克服消费社会把“精神”消耗掉的可能,努力为诗意日落的世界挽留住可资人们根本凭靠的价值皈依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逐渐疏离了传统经典话语所构建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从世俗出发,消解宏大叙事,塑造出一批亲切可信的凡夫俗子形象,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文学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最终界限。要正视当下文学的缺失,弘扬时代精神和人的崇高理想,体现对人性善恶的反思和自我灵魂的拷问,以直面存在的方式恢复人应有的道义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文学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一方面受八十年代及以前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之后大众文化的勃兴,文学呈现出一定的消费特征。无论从环境、观念还是作品内容看,九十年代都是此前纯文学理想到新世纪文学消费的过渡,其分别体现在文学环境的异质性特征、文学观念上媚俗与反媚俗的对抗以及文学创作实践中的断裂与承继。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畅销书多,经典少的状况,笔者紧密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趋势通过对畅销书<狼图腾>和美女作家一些作品的解读,揭示出这些作品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其美学价值,它们把文学作品变成了一种商品,不能代表当代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学是西方人文主义者通过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反思、质疑及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而展开的课题。它在文艺学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迅速发展为一门显学。拟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背景,探讨生态文学的研究价值,呼吁文学研究对生态文学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都在遭遇消费时代的形塑和挤压。在消费景观下,考察城市文学中不同的城市所呈现的对这股潮流不同的接受样态,有利于完善和丰富城市文学中城市的形象。其中作为承载太多历史和传统的古老城市北京,面对消费时代所营造的物质丰盛、欲望膨胀的消费景观时,表现出的却是一种从内到外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城市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对消费时代冲击的排斥,是物质丰盛下的精神匮乏与个体认同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有的学理论是一种在经典学时代形成,而且打着极为深刻的经典学烙印的经典学理论。作为经典学理论,它基本上不适应用来解释一个越来越泛化的学现实。针对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学“泛化”的现象变迁,本首次提出了“经典学”、“后学”、“后学时代”和“后学社会”的概念。并认为,今天是一个不同于“经典学时代”的“后学时代”,“后学时代”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评价标准和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文学消费为对象,在中国文学消费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学和经济学等理论,指出文学消费的一般影响因素为作品、出版传媒和消费者三个变量;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市场的发展,指出中国文学消费的影响因素集中表现为出版传媒变量,进而指出建立符合文学消费特点的出版传媒集团改革与经营模式,是促进中国文学市场发展、提高国人文学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容易把"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时代的终结"混为一谈。实际上文学不会终结,而文学时代的终结是传统意义的文字表达方式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的传媒手段的崛起,成为文学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结合,二者形成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影视艺术作品依文学而立足;文学也借助影视艺术获得新的生长点。影视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和受众的认知度,文学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今天处于文化消费时代,那么从消费与时尚的语境来考察文学也是一个途径,因为消费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不是着重于消费商品本身,而是消费的所蕴含的符号意义,而时尚是符号意义的一个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其一,阐明当今文学所处在的消费-时尚语境,这样一个语境和它的文化逻辑;其二,说明社会时尚如何渗透到了文学中,形成文学中的时尚;其三,剖析在消费与时尚的语境下,文学所体现的问题,或者说从消费-时尚语境来看文学所体现的问题,关键不是给出某种答案,而是说明某种观看的视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一些较为年轻的学者受米勒、德里达等人的影响对文学的发展抱有较为消极的心态,认为"文学将死"。然而文学正在发展的事实证明,文学并没有走进死胡同。从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社会、作家、作品、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学在电子时代呈现出依存环境的开放性、权威的消解、载体的多样化、读者整体水平提升等新的特点。在新的时代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特点,正是其得以发展的生命之源。面对未来,文学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但是文学自身的特点及属性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以及终将实现其应有地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