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媒介环境学派从媒介史的视角,分析书籍的文字符号、物质载体和复制方式的特征及其演变,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书籍的文化取向及其对人的影响。印刷书籍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中介力量,但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不同于对中国的影响。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中,印刷书籍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平衡媒介环境的价值。这些观点对综合考察中国书籍史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消失的媒介:农耕时代民间年画的功能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载体的角度看,民间年画是农耕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娱乐生活最普遍的一种印刷媒介形式.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是同一的,同属一个社会阶层,处于同一生活氛围,有着共同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所以,在农耕时代民间年画作为承载和阐释社会精神的先进、廉价而又实用的传播媒介,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它不但广泛而深入地传播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等,而且有效地发挥了其调节社会关系和教化宣传的媒介功能.作为印刷媒介,年画创造了农耕时代人类传播史上的文化奇迹.虽然,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和工业文明的兴起,民间年画已经失去其大众传媒的地位和功能,但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年画仍具有一定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世纪文化形态已经隐然形成.从媒介变化的角度可以将中国过去20多年的媒介文化区分为以印刷文化(书)为核心的精英文化、以电视为核心的视觉文化、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网络文化.新世纪中国文化有三个新的结构:以消费为特色的文化构成、以景象为特色的文化构成、以虚拟为特色的文化构成.中国新世纪文化形态的主要特点是独立多元性、时尚潮流性、宽泛的艺术修饰性、视觉娱乐性.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地位的构想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天才的预见。首先,孙中山坚信,中华民族通过革命和建设,必定可以改变受人欺凌的弱国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次,孙中山主张,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要尽力避免外国出现过的弊端,根据自己的特点走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孙中山还预见,中国的强盛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增进人类的幸福;孙中山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中,公理必将战胜强权,“王道文化”必将压倒“霸道文化”,中华民族要平等对待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帮助弱小民族,反对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压迫和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期第一篇发了张岂之教授《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请读者注意。孙中山是具有中国传统素养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览他的整个论著,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理论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作者从四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最后得出结论说:“从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反思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行为之门径’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能‘趋时’,即‘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于人群之需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前进。”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史上经历过多次重大技术变革,每种新技术对媒介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手机报、数字期刊、电子书等诸多新媒介形式代表着印刷媒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报纸、期刊、图书的固有形态,同时也重新塑造并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在研究新媒介对人们的诸多影响时,可发现它与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述的社会文化模式之转变有着惊人的吻合.印刷媒介数字化的发展,使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不同于前一代,这正体现了后喻文化的"反向社会化"过程.后喻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递模式,在于推动世界变革的力量总是取决于具有颠覆传统思想和观念的人.文化传递模式的变迁又进而影响着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嬗变及近代转型均离不开媒介的变迁。口语文化、文字文化以及印刷媒介的变迁史,引导了中国古代法律文本载体的发展史,促进了法律的规制效率及法文化的空间传播。在媒介变迁视角下分析法文化的嬗变,其分期可以概括为:口语文化引导下的“礼乐政刑”发轫时期、文字文化引导下的周秦转型时期、口语和文字文化相结合的法文化渐进时期、手抄法律文本转为印刷法律文本的法文化传播发展时期、媒介技术变革影响下的近代法律转型时期。正是透过文字载体形式以及媒介技术的变迁,促进了口语文化秩序向文字文化秩序的转变以及法律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秩序转变。  相似文献   

8.
文化记忆媒介经历多次嬗变,从口述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当下的数字媒介.媒介嬗变为文化记忆当下化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框架,尤其是数字媒介,对文化记忆的储存、传播和表现产生了诸多新影响.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记忆的储存能力,也产生了"数字黑暗时代"问题;其次,它有利于传播个体关于文化记忆的观点和评价,放大了各群体间关于文...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概念与发展,论述电子文化给印刷文化带来的根本性的改变.结合西方后现代学者的一些代表性思想和观点,重点分析了电子文化对印刷文化的颠覆可能引起的伦理方面的后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电子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了“文化工业”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的变迁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中国还不具备成熟的文化工业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引入导致了一场错位的中国文化工业批判.但是当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工业后,“文化工业”概念却被置换成了“文化产业”,并衍生出如“创意产业”等相关的概念,正面肯定并服务于文化工业.文章借用了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出媒介文化研究场域的自主性正在削弱.  相似文献   

11.
大学媒介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媒介文化是大学文化在大学师生员工乃至社会中移动、在时间上保存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主渠道。大学媒介文化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印刷媒介容易保存,便于大学师生随时随地翻阅;电子媒介的特点是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主要包括网络媒介,其特点是传播大学文化具有交互性、速度快、广泛性、开放性。对大学媒介文化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高校媒介“把关人”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升,坚持党性原则,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针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外国人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现况,并分析语言学习、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三者之关系.本研究发现:外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度高,但媒介接触频率低,三者中又以媒介接触为关键性的变量,由此可知,提高外国人对中国大众媒介的接触频率,不仅有助于其汉语学习,更有机会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纳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析媒介的商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商业化已经成为目前媒介发展的一种明显现象与趋势,这种商业化实质上是媒介产业属性在新形势下的彰显和高扬.同时,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使在中国具体的制度环境下,媒介的文化制度属性也正在被喧嚣尘上的商业化发展趋势所冲击和挤压.在媒介双重属性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历史发展语境下,分析媒介商业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与后果,探讨媒介商业化的原因和应对之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共存于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世界。高度的媒介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使文化的全球传播、交流越来越紧密。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及现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沪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沪留学生媒介接触呈现出以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 2.针对中国文化内容,基于留学生意愿、信任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网络; 3.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度高; 4.留学生的报刊使用频率与中国饮食、地理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社交媒介使用频率与中国汉字文化认同显著相关; 5.留学生报刊使用时长对文学认同具有正向预测力;电视媒介使用时长对饮食、汉字、思想文化认同具有负向预测力;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长对中国文化认同不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6.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因为它秉承晚唐印刷技术而来,又奠定北宋书籍刊刻发展和兴盛的基础.吴越国是这一时期具有印刷文化传统的重要国家,由于其保土安民的国策,对中原正统强国纳贡称臣,加之与书籍印刷相关的文化移民的涌入.从而导致晚唐延续而来的书籍刊刻文化在这一地区得以平稳发展,并为北宋时期的书籍刊刻准备了从印刷书籍母本到书籍校勘、印刷人才及技术的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印刷文化与传统.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此后他虽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仍一直保持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孙中山对基督教义的认识、他所崇仰的具体对象前后却有甚大的变化。这种对西方宗教的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一生的文化取向,显示出他摆脱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力度。然而孙中山从来不曾同本民族文化完全离异,他的文化取向与宗教信仰经历了由重合到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电视是一种现代媒介。电视语言、符号,有其不同于印刷媒介、口语、字符媒介的阐释方式和表达方法。它是一种非线性的语义逻辑,电视文化的逻辑非线性隐含在这一文化的生成与接受过程中,其结构模式和叙述功能多方面地影响人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美国著名媒介学者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的来源、发展、特点和意义。文章认为,"融合文化"理论结合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当代媒介融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生产者与媒介消费者的权力博弈做出了全面的描述。媒介融合是中国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融合文化理论的评述推进学界的现有讨论,并澄清个别学者对詹金斯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