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宋抵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18
世界各民族都有对天原初思考的神话和天人哲学,从原始信仰与自然相适相顺转为逆向贪婪的索取说明,人的信仰既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发生论的认识,彰显古哲把人与天等齐的情怀。物理的天非哲学的天,天人之天是人带给宇宙的精神天。人在体悟人天关系时,人才摸到了天。人以全身心投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感悟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建立变易的哲学思想,今天尊重自然大生命规律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熊吕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28-32
唐君毅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的,他对人生的一切看法和观点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他认为,生活之价值在于如何启迪人生的智慧、发现人生的真理、保持宁静的心境、确立自我之精神、体验价值之存在、发现人生之价值;要注重心灵之发展,心灵存在于自然世界中并在自然世界中发展、应注重心灵之自我肯定与自我超越、心灵在精神世界的发展.对自我生长之途程,唐君毅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之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卓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1-6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作出了全新部署.本文从政治哲学视角探讨和研究服务型政府及其建设的价值旨归、逻辑起点和动力机制,解读并厘清党的十七大关于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以期将服务型政府建设从目前的实证层面引向规范层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权利本位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旨归,公民为本是服务型政府的逻辑起点,公民精神是服务型政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何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32-135
在世纪末激越动荡的文化背景下,西部诗群的诗歌精神和格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诗人已从开拓者之歌和西部氛围的歌唱,转向了对精神危机、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表现,将审美视野深入到内在心理和文化哲学的层面--表现了与整个90年代中国诗坛主流倾向的趋同态势.但依然还有不满于平庸,而坚持西部意识、人生理想和悲壮情怀的诗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西部诗群的分化与重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本文将对其分化与重组的情况作一大致的勾勒. 相似文献
6.
薛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2):119-124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白体”,原指白诗“自然”、“浅易”之风格,其在北宋的演变历程,与时代心理、主体意识、人格力量密切相关。张耒用儒释精神重构了原以苦县之学为思想基础的“白体”诗风,其“闲适”的内涵,演变为党争下“外王”追求落空后转向“内圣”的精神补偿。自张耒拟作“白体”后,宋人学白,把儒学经世视域纳入“白体”之“闲适”范畴,宋代党祸频频,为贬谪失意下仍无所悔恨的士大夫提供了陶渊明以外另一个心灵栖息之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