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盖光 《江淮论坛》2007,(6):160-165
生态文艺关注的人的生存之“和”是生态化的“和”,是由生命的动势之促生的“和”。和谐生存呈现人的诗意性生存,人在诗意的生存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人的存在本性,并在家园共生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自由感。生态文艺通过人的精神一文化生态的运演,经由社会生态运作机制而运行“人化”的“生生”节律,进而构建和谐生存的基础。生态文艺不仅要调动人的生命机能的全体总动员,进而合力打造精神生态的平衡机制,而且是促生、活化以及丰富精神生态的健康性生存结构,使人的生存更加充裕,更加顺畅,更加具有诗意性,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突出地体现为对生命意识的诉求与对“本真”生命域的推崇。中国传统美学总是借助审美活动以促使人融于天地化育之中,致使人生诗意化,以塑造完美的心灵与圆融的人生。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本真”生命域和审美域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把构建和熙融洽、雍容圆润的人生作为最高审美之维。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乐生,体证生生,力图在“本真”审美域的达成中成就真善美的统一,熔铸光明的人生和还原自由任运的生命态势,视宇宙自然为可居可游的心灵家园,以圆融无碍之心于平常生活中体悟天地大化,乃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3.
程磊 《兰州学刊》2013,(12):64-69
因与文学创作建立起稳固的生命联系,士人游宦中的集中地域往往成为饱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学地标,宋代丰富多彩的金山题咏诗歌就是“文学地理学”的绝佳体现.金山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蕴涵,宋人游宦往来于金山,诗歌题咏中充满了命运类似的宦游之思,在壮观山水的赏悟中突出了不同于唐人的精神张势,也展现出追询精神家因的心理流程和心安为家的化遣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荣 《船山学刊》2010,(2):69-71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意栖居、"游"的审美生存,包含了"游世"的现实社会、"游心"的个体生命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然环境三个审美生存内容,若能"保身、尽年","养形、心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达到人"诗意的栖居",构建理想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明人山水美感体验与取向的主要方面,即耳目性情之愉悦、山川妙理之鉴识、心灵神思之飞扬、道德人生之体悟,阐述其中所蕴内与外、形与性、生理与心理兼顾并重的精深思想.明代山水美感论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将山水和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凸现了中华山水审美文化的精髓,即人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支遁"即色游玄"的般若空观和"模山范水"的诗歌创作影响下,谢灵运形成了"融合玄释,模写山水"的山水审美观;开创了"以山水通于理道"的创作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景、情、理交融的艺术个性。通过山水之游,诗人暂时将身心从世俗中解脱,在"即色游玄"的思想引导下,进入一种自由无待的审美状态,在静观物色之美中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作诗意化的体验和表现,其具体美学精神是对任真自然、身心自由境界的追求;是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是委运随化、坦然接受死亡的生命态度。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和生命态度四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8.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9.
王天乐 《学术探索》2023,(3):104-109
“山水”与“乡愁”作为一对不可分割的经典文化意象,构成了当代乡村文化情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乡村文明建设中,传统的“山水精神”得以回归,正由一种精英式的审美转为大众的家园期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观念。而“乡土”作为传统记忆文化的根本,使“山水精神”和“乡愁记忆”在情感感知上密切相连,“山水”是“乡村”的环境载体,“乡愁”是建立“乡村”的情感基础,“乡村”则是实现二者互通的现实之场。在“山水”与“乡愁”的情感建设中,不仅可以引发大众的历史回想与审美体验,还生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象,“乡村”内涵也得以真正诠释,这在塑造民族家国意识与审美共感上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的接美学认为,诗意不在语义中,而偏于风格化的情调表现,它选择意象为载体,表明诗之道即玄素转化的含蓄之道——计白当黑,寓玄于素。读诗要进入灵境,须补“白”全“黑”,作人生之谜的对话。也就是说,读者须以自己心境化的身世感来填补诗中的空白,用联想来书写个人的情调体验,才算是真正完成对诗意的审美。诗的接受美学运作于黑白玄素之间,以意绪交感为推心腹的前提,以视界溶合为推心置腹的目的,而推心置腹亦即补“白”全“黑”的人生之谜对话进程。经过这一阶段,读者才能体认到诗的生命,然后,诗意才会深入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李佳蔚 《天府新论》2004,(Z2):234-235
在山水旅游中游人通过观山看水体验山水"物境"的自然之美,因其身处其境,情景交融,由此产生"情境".实现情感与理性的超越是山水旅游追求的"游"的最高境界.从"迁想妙得"中调整物我得关系,通过想象去创造,去获得人与物之间的精神交流,物我两忘,由心灵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浑契无间体现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源于庄子对天、地、人的生命体验。“造化”之“神”、“天籁”之“和”、“天机”之“灵”、“天地”之“美”构成庄子“天”之生命意味;“游”、“忘”、“适”、“真”构成庄子“人”之生命情调;“天和”之乐、“桑林”之舞、“天真”之趣、“朝彻”之明构成庄子“天人”之生命境界。庄子哲学升华出来的是旨趣高远的生命情怀和洒脱超然的人生境界,对此,我们应从庄子哲学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3.
周计武 《江海学刊》2024,(1):232-239+256
作为人文景观,长江是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经验之中的。文人士子的审美感兴与艺术表达赋予万里长江以集体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诗意的文化想象,使长江升华为母亲河的原型意象。作为原型意象,长江与黄河一样,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意象,而是家园、祖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象征,蕴含了文化共同体的情怀、记忆和想象。长江是诗意的。诗意长江是一种审美的表意体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写照。它不仅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山水意象抒情写意,而且善于造境,以形神兼备的整体性和超越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4.
晚期尼采重拾艺术作品之艺术的美学价值,在艺术的双重内涵之融通中阐发艺术"形变",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层面,艺术"形变"定义了艺术作品的性质,强调艺术乃是性冲动的精神化表达,显示出力的充盈之感,能够达到对事物的理想化和完满化的精神升华。同时,艺术"形变"传达出了新酒神精神,在激发主体意志力中走向了对生命的双重肯定,由此为克服此在之悲剧性真理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趋向于贴近生活的写实,她以"寻找"母题建构人物、情节的基本单元,熔铸了抒情的诗意.其中诸种"寻找"的聚合,也是迟子建主体精神镜像的隐喻.她饱含着深情,贴近城市生活地表,铺展了对当下诗意消泯、传统沦丧、家园不再的现代性生存之思."寻找"的过程具有不可超越性,隐含着德性的复归,也流露出对城市家园守望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对生命超越的历程,是心灵的"探险".上帝的缺席,人类的困窘,使生命体验变得更有价值;它是一场穿越痛苦的冲刺,是有着无穷意味的精神苦旅.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不是普泛意义的体验,而是站在人生制高点上,对人类焦虑及困境的成因进行洞悉和体悟.当喧嚣与骚动的俗世令艺术家的心灵不得安宁的时候,他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的渴望便会付诸一种寻找的行动,以达到精神家园的皈依.世界永远是与理想悖行的,"诗意"必须在对生存环境的抗争中,在艺术家的心灵向大地敞开的生命体验中,才得以进射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学的亲和性关系不仅针对人,而且包含对自然与环境,或以亲和的态度与方法融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关系,进而展示对人的生存活动的亲和性与意义.生态文学活动要塑造具备亲和性活动状态的"生态人","生态人"在现实生存境域中总是要倡扬一种生态精神所激发的生命体验,以基本的做人准则塑造生态人格."生态人"的人格构成既要内存一种包容精神,还要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感.生态责任既是个体及自我的责任,更体现着人类责任,其目的指向必然是明晰的,表现出一种节奏化、韵律化、诗意化且可持续性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同时具备生命性和精神性两个维度,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前者注重的是人的身体感官的生命感受,这是体验的"物性"基础;后者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世界的精神参与,这是体验的"灵性"提升.本文不仅梳理和整合了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的话语体系--"体味"、"妙悟"、"会心"和"涵泳"等,还细致分析了这一话语体系的直觉性、超越性和诗性的理解特征以及生命化和心灵化的阐释个性,最后又通过道家的"无思无虑"和儒家的"不学不虑"指出,真理和意义的获得是一种建立在生命实践基础上的心灵体悟的过程,任何逻辑的分析和思维的介入反而可能妨碍主体对"道"的接近.而这显然就是体验主义方法论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9.
禅诗的“归家”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5):174-179
中国传统教育的魅力在于它能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塑造一种优秀文化的行动范式、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不需要外部强制力即能指导伦常日用的本能。以个人的身心修养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为核心,以家庭、社会、国家为外环,将中国人独有的文明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价值序列上的"同心圆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家国一体"伦理。"家国一体"的伦理的教育意涵表现在,它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模型,更是古代人聪明智慧与精神成果的"流水生产线",集中体现为推动传统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精神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