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V+to+V"结构中两个动词的关系。本文区分了四类"V+to+V"结构,并就动词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分析从形式入手,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本文也探讨了动词词组与过程类型体现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V+P+NP”结构,是指句子中主语后的谓语部分为:动词或形容词介同+名词性词语。其中V代表动词或形容词,P代表介词,NP代表作词性词语(下同)如“甜在心里I逝向何方I忠诚于党g这口。诗经》I飞往广洲”等等。关}这一乐村以油多有论述,我们也有一《浅见,叫对这一。占卜nJ表义范围、分类、句法功能、语平J]能等的认识,在此略加阐述,以求教5十I〔。一、“V+P+NP”结构的表义范围黎锦熙在《说明介词的特点和用途》中曾指出:“介词结构(P+NP。作者注)不叵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头,而且可以用在它们的后头,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对"V 到 NP"进行句法分析,并对其中的"到"做出词性判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V 到︱NP","到"是动词,作动词的补语;另一种是"V <到 NP>","到"是介词,与"NP"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其中这个"NP"的具体内容来做出判断和分析了.  相似文献   

5.
由于“V在NP”结构正处于从述补结构到述宾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处在“V在NP”结构中的“在”,受汉语韵律节拍的影响,在句中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同的。“在”既有进一步虚化前附动词的趋势,同时也具有作为介词在句法上的一定独立性,这也是人们在分析“V在NP”结构时产生分歧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到+NP”的“到”的隐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NP”的“到”的隐现陈信春一1.1“到”兼属动词和介词。不管作为动词还是作为介词,都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但作为动词所组成的述宾词组“到+NP”,主要句法功能作谓语,在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到”的隐现问题;而作为介词结构的“到+NP”,不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7.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Freeze等学者认为自然语言的方位句和存在句/领属句有相同的底层结构,最终的句法结构取决于到底是对象论元还是方位成分移位成为句子主语。Harley认为,方位句和存在句/领属句不一样,前者的介词含语义成分LOC,后者的语义成分含HAVE,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HAVE,有HAVE的语言才允许双宾构式。Harley认为BE+HAVE形成have,但没有研究BE+LOC形成什么。本文论证英语的BE形成系动词be,BE没有和LOC结合,后者包含在介词中,英语无单纯的LOC,汉语的动词"在"是LOC的体现,是BE+LOC形成的静态动词;动词"到"是BECOME+LOC形成的肇始动词。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却“作结果补语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批用例,这为动态助词“却“在唐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V+却(+O)“格式由连动结构(或并列结构)向述补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受事宾语始终可以出现在这些结构的后面,不存在“V+却“不能携带宾语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习语在英语中指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相加.一般来说,习语不允许发生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变体,但事实上习语变体的可能性比预料的要大得多.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同的习语,选择“动词+定冠词+名词”结构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这类习语变体的程度、引起变体的原因以及定冠词“the”在这类习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句法学、语义学相关理论探讨作为准成事标记的"V出"与成事成分的搭配及其同现动词的情况,并与典型成事标记"V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准成事标记"V出"与成事的搭配能力相当强,可以与制成成事、认选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四类成事搭配,但"出"都不是强制性语法标志,而典型成事标记"V成"则可与制成成事、变成成事两类结果性最强、最具原型性的成事搭配。  相似文献   

15.
A式“处所+V+受事”←→B式“受事+V+处所”是供用——益得类可逆句式的一个语义小类。要想实现句法可逆,其中的处所格在语义上必须表示位移“终点”并能成为合格的供用物,其中的V必须是具有“附着”义的置放动词。另外,添加动态助词后,A式“处所+V着/了+受事”既可以看作是供用句,也可以看作是存现句。  相似文献   

16.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7.
惠安方言动宾重叠式主要由“动十名”、“动+动”、“动十量”、“动+代”和“动十形”五种动宾结构重叠而成。根据重叠式里动语的语义差异,重叠式所表示的语义特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动语是动作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是量的增多;动语是存现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有量的增多,也有量的减少:动语是心理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只是量的减少。重叠式里的动语和宾语互为选择,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语用上看,重叠式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表达场合。  相似文献   

18.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