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翻译是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它包括法律笔译和法律口译.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法律翻译研究的内容、视角以及方法的梳理,本文总结了法律笔译和法律口译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并结合法律翻译的实质,指出影响和评判法律翻译的关键因素,应是交际目的、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和语用特征、不同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语言的失范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正确适用,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程度.法律语言的规范化建设包括立法语言的规范化、执法和司法语言的规范化.法律语言规范化,要做到用词准确、表达周密、正确运用修辞等.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语言表达过程就是法律修辞的过程.法律修辞包括消极的法律修辞和积极的法律修辞两种基本类型.消极的法律修辞存在于法律语言表达的全部过程,是法律修辞的基础,是法律修辞学最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对象;积极的法律修辞是法律修辞的特殊形式,只存在于特定的法律语言表达情境中.积极法律修辞主要通过辞格和辞趣来实现;消极修辞主要通过辞规与辞风来实现.消极的法律修辞着重于法律语言的准确、平稳的表达,其目的在于方便读者清晰、全面地理解法律表达者的意旨;积极的法律修辞侧重于法律语言的情感表达,其目的在于说服听众接受法律表达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先秦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现象,这种语言的模糊性、不苛性与后世法律语言的精准性、严谨性相违背.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客观评述,分析同义法律用语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表明,先秦同义法律用语的大量出现是先秦法律体系不成熟、人类思维模糊性的外在表现.它虽使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大打折扣,但真实、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法律状况,且能够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法律——谈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是表述法律的工具。语言与法律的结合促成了法律语言学的诞生,同样也促进了对法律语言的纵深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西方法律语言研究经历了传统方法、社会学方法和批评性方法的嬗变,各种方法给法律语言研究增添了多向度的思维进路。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表明建立多元、综合、整体化的研究方法是法律语言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法律语言中的对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敏 《学术研究》2001,(5):96-100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各种法律关系都有其对应性,这种对应性往往以对举的语言形式显示出来.法律语言的对举形态有法律专业术语的对举,合成方位词"以上"和"以下"对举,句子对举,篇章、段落对举.法律语言对举的大量运用,可突出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突出法律行为主体的权利或义务,突出争诉焦点或分歧关键,而其得以普遍运用是由法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是法律文书规范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法律解释的语言学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解释的过程本质上是语言运用以及语言交流的过程,语言彰显了法律的沟通之维.因此,有必要在语言哲学的层面上定位法律解释问题.法律解释的语言学向度在语义学上体现为辞事相称的语言指涉型解释,语言体现为法律语词和法律事实之间一一对应的指涉关系;法律解释的语用学向度则体现为语言在本体论上对解释者存在意义的彰显,体现出法律语言在法律理解过程中价值的彰显和意义的阐发.在语用学上定位法律解释,法律解释不仅仅是表层的方法学,而是体现解释者话语权的深层政治学.  相似文献   

8.
语言应当是精确的,尤其是法律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客观上也具有模糊性,法律语言也不例外。法律语言的精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使法律语言达到了极致的精确,从而促进法律的实施,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9.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性和准确性一样,是法律语言的特征,是法律语言难以消除的现象,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加强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在运用法律模糊语言时,要遵循法理精神,既要发挥其积极功能,又要规制其弊端.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可分为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法律规范的实质合理性在于对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的正当性和可行性;法律规范的形式合理性是指法律规范的结构和表达形式的合理性,是对法律规范逻辑上和语言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研究法律系统,得出"法律完全性"是悖论,"法律漏洞"是这一悖论的现实表现这样的结论;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解释了悖论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悖的方法, 因而避免语言自涉是"法律漏洞"补足的逻輯依据;司法过程中,法律原则在规则穷尽前提下的适用是法院实现个案公平正义的必须,也是实现法律系统相对稳定的裁判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上世纪末的法律语言学,在本世纪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法律语言学已经成为法学界和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中国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决定了规约性语言分支的法律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从法律哲学的角度,探讨规定性法律文本翻译的复杂性和可行性,即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法律文本类型的多样性;法律翻译的复杂性;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使我国规定性法律文本的翻译更准确、严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法律的交流与交融趋势日趋显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进行沟通和传递的活动,其作用也愈加重要.掌握法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标准和方法是法律英语翻译的关键,也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编纂与近代西方法学词语的引进及发展互为促进,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考证“宪法”一词的翻译史与概念史,有助于揭示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作为近代法律语言的记录者,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是研究近代法律词语形成、翻译与传播的理想脚本.  相似文献   

16.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重要环节,解释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对接,也影响到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对法律尊严和法官权威的认同。然而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解释者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陷入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矛盾之中,导致法律解释结果在适用中出现困境。究其原因,伦理的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伦理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能够影响法律解释主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语言表述以及解释方法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解释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李曼  柳明 《南方论刊》2007,(12):39-39,41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日益增多的涉外法律事务对我国法律语言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法律翻译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法律语言的特点,提出法律语言翻译应恪守的基本原则,以期提高法律语言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语言传递文化,自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学界尚无从模因论角度对中英法律语言进行过任何深入探讨。基于法律语料,从词汇学、句法学角度对中英法律语言模因进行研究,细致分析法律文本及法庭用语的模因模式、特点及规律,有力促进法律语言的发展与习得。  相似文献   

19.
杜金榜  罗红秀 《云梦学刊》2013,34(1):135-14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证性语言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中.语料库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型法律语料库为研究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尤其是法律语篇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通过描述信息型法律语料库的功能,结合法律语篇的特点,探讨该语料库在法律语篇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利用该语料库进行语篇分析、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文史哲》2004,(5):147-155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诠释法律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趋向。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是指语言解释法律的可能性问题,它存在于法律文本、解释者和听者(读者)三方,以及法律文本和解释者、解释者和听者(读者)这两组关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含混性以及人的意识的有限性,产生了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