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智慧结晶,加强数字化保护,利用先进技术创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途径,能为红色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的特点,从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入手,梳理红色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有利于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更新与完善,也能为中国人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丰富精神指引,确保中华民族始终在复兴之路中砥砺前进。  相似文献   

2.
郭青 《现代妇女》2014,(12):372-373
民族艺术是各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审关的精髓之所在。我国丰厚的丈化底蕴为民族舞蹈走向市场带来强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只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才能使民族舞蹈在走向市场时赢得众人的关注。当然,就任何一种文化而言,最重的不只是它的继承性,还包含有它的创造性。危在旦夕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的遗传,而是创造文化新形式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讨论研究中国民族舞蹈走向市场时既重视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更强调文化新形式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曹兴华 《现代妇女》2014,(8):356-35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民族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认为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开发模式以及保护性开发等路径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旅游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十六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流传的珍贵历史实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的话语权、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时也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可延续性的重要手段。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抢救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诸多因素阻碍保护工作进程,因此依然不可松懈。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开展对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民族个性和特色,维护民族文化主权的时代选择,更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应对手段,而音乐在我国发展源远流长,针对关中地区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针对于此,文章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关世界》2016,(20):124-1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  相似文献   

7.
《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展示民族魅力,体现民族情怀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公民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或者说引用到旅游业中,一方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更多的民众通过旅游了解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此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其中。通渭作为甘肃省的文化强县,由于交通不便,受到现代化冲击影响较小,因此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当前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下,加强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分必要,有助于减少文化遗产流失,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本文就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宫媛  肖煜  张秀芹 《城市》2010,(1):44-4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在公约的基础上补充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都可能消亡。地方高校对于传承和保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应该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的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面对传统,如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将"非遗"纳入新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化。很多外来文化思潮传入国内,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威胁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凝聚了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新时期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在文化碰撞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引导更多群众去挖掘和传承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中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本人针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应取得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后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①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②加强教育,提高认识;③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萨满文化遗产十分珍贵,珍贵之处既在于其民族品位的特色内涵和特殊的表现形式,亦在于传承者寡,必须给予特殊的珍视保护和传承,绝不能让这笔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被淡漠,甚至遗失。本文通过对萨满文化遗产的发源、特性、传承等方面的分析,力求匡正和加深国人对满族萨满文化遗产的认识,为珍视保护传承萨满文化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一种文化变成了"文化遗产",走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我们的确应该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态度来对待它了. 2005年11月24日,当韩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时候,这一消息真真切切使我们举国震惊,由此引发了一场如何保卫"中华文化"的激烈争论.虽然如此,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已经先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国正式加入到民族遗产的继承和保护行列.  相似文献   

16.
陈庆国 《现代交际》2014,(9):136-136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56个民族铸造,在每一个阔步前行民族的背后,总会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迹,印证着这个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每一个阔步前进民族的身上,总会承载着激昂向上的精神,印证着这个民族拥有的灿烂文化。历史与文化、文化与历史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着伟大中华民族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与保护上的重要意义凸显。之所以挖掘与保护满族体育文化主要是其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从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形成影响因素、保护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安全。古建筑不可再生,在修复措施上的细微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程度决定着整体修缮项目的质量、文物保护价值以及安全性能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古建筑保护性修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接着对其修缮措施进行详细地论述,从而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的古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黎震 《职业》2014,(24):79-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泥金彩漆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研究,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李烨  王庆生  吴静 《城市》2014,(1):66-69
正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提出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被誉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维持文化多样性和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全球化席卷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了结合遗产廊道整体性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构想,利用GIS技术进行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首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高中低敏感区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分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与空间分布集聚分析,确定文化遗产廊道的主题与基本空间格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空间可达性,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区域;最后,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得到最终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文化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实现从文化遗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转变,本研究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