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滥觞于晚清,却最终成型于三十年代的上海。自由主义文学与上海的风云际会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场域"构型:经济上,上海的现代工业基础和自由贸易活动以及中外移民混杂格局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政治上,治外法权的"飞地"地缘政治格局成为异质思潮的保护伞,也为自由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大舞台;文化上,现代出版业和相对自由的言论平台,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生存基础和文化空间。以上三维构型,建构了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场域中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客观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阶级斗争的研究视角对于认识左翼文学思潮有很大的不适切性。从民族主义诉求的角度来观照左翼文学思潮,会发现左翼文学所蕴含的民族解放与再造的宏大主题。民族主义诉求与左翼文学思潮是以"共体"形式存在的,以往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从民族主义走进左翼文学思潮这条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8,(5):109-113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来自师传。西南联大文学教授的主体是欧美留学生,他们接受过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有的外国教授本身就是现代主义诗人和理论家,他们通过教学、创作、译介、批评等课内外形式向学生传授现代主义文学方法和经验,培育出一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者,从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4.
黄万华 《文史哲》2007,(2):16-21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历史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是发生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思潮,它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审美理想由和谐向崇高的历史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的浪漫主义有着多种表现形态,其复杂变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特殊面貌.  相似文献   

6.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争锋角力;从文学的政治性质及文学与受众的关系看,是左中右和雅俗之间不同文学形态的共存或消长;从文学处理对象的态度看,则为歌颂与暴露立场的长期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经历了建国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年两个发展阶段。两者既有历时性关联又有共时性分野。建国三十年文学思潮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和以现实主义为主潮两个基本特征。深入分析其复杂成因,对汲取历史教训,尊重艺术规律,营造良好的文学环境,繁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这一传播运动的合法性前提,以及中国学者在介绍现代主义时所遵循的叙述法则与传播策略。本文认为,在当时特定的中国语境下,西方现代主义知识合法性的获得,并非知识学层面的求真过程,而是意识形态话语与启蒙话语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场传播运动中,中国学者始终遵循着意识形态制订的叙述法则,并以意向明确的传播策略赋予了现代主义知识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启蒙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否定性回应。中国“五四”文学思潮和新时期文学思潮属于启蒙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包括“两结合”)本质上是新古典主义,而在“五四”以后和新时期也产生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巨大胜利,而且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这十年是重要的十年。 一 从中国实际出发,鉴别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程度主要看: (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介绍情况(即翻译和出版);(二)对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30年代的“软性电影论”的争论,是建国前中国电影界涉及电影理论问题的最大的一次争论,由于过去一直以单纯的政治视角来对待,从而忽略了其中的理论价值,也遮蔽了“软性电影论”背后与现代都市商业文化的一种新型血肉关系。“软性电影论”者强调电影的艺术性,同时注重电影的娱乐消遣性特征,反映了整个海派文人的共同的审美趣味,自有其理论贡献。但由于它与保守的传统文化和激进的革命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偏移,既在横向的时代处境尴尬,又在纵向的历史上错位,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新月诗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考察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我国现代诗坛上曾经发生广泛影响的新月诗派的渊源关系,并对其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方面所受的西方影响作了具体揭示。  相似文献   

13.
杨春时  朱盈蓓 《中州学刊》2007,1(2):230-235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保守主义因其与激进主义的对抗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注意 ;2 0世纪中国的保守主义者大都由于特定的文化情势 ,试图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而提出他们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 ;2 0世纪的保守主义文学思潮对于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5):90-95
新时期以来,"人道主义"、"现代主义"、"寻根主义"以及世俗消费主义的文学思潮与各个阶段社会思潮关系紧密。这些文学思潮的形成与社会思潮的推动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推动与相互演绎。这种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文学的发展,一方面也使作家与文学丧失主体性而给文学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跌宕起伏、繁复多变,但其中一些结构要素形成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大体上决定了百年文学的运动轨迹和基本形态.本文集中论析两个方面,即文学嬗递中自由选择与规范约束、多元并举与趋同一体的潮涨潮落;文论对创作的促进与促退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五四”之后,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面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美学与政治等复杂的矛盾关系时,创造出了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实际上是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人生体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和演化的内在动力。本文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观照18世纪启蒙时期的文学运动,驳斥了经典的古典主义论或浪漫主义论,提出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的观点,并分析了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性质、特征,指出它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9.
在抗战时期,左翼文学思潮深耕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与社会情状、革命政治和大众视野休戚相关,成为时代的主流意识,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艺术创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老舍,以"抗战派"的身份不断介入社会政治文化中心,自觉吸纳、择取左翼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精神。在左翼文学思潮的熏染下,他完成了"文学社会功利价值论"压倒"文学艺术本质价值论"的思想转向,以文艺大众化、通俗化实践实现了宣传效果,形成社会性与人民性并举、宣传性与教化性相融的创作特色,形塑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为左翼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20.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