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有人论及洋务派与林、龚、魏的关系时,以“对待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对待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态度”作为衡量标准,将曾国藩、李鸿章同林则徐、龚自珍、魏源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师夷”的目的上和具体主张上完全不同。林、龚、魏的“师夷”,“是为了打退西方的侵略,使国家和民族富强”;洋务派“骨子里和行动上却是媚外。“洋务派与林、龚、魏的主张相比,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大倒退”。从而断言:“洋务派不是林、龚、魏的后继者,是而林、龚、魏爱国思想和事业的背叛者”(见《光明日报》1981.11.23),如何看待洋务派与林、龚、魏的关系,不仅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且也关系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因此,笔者不揣冒昧,也对此谈点粗浅的认识。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应当以什么作为衡量  相似文献   

2.
姑苏文庙东廊有林则徐所书《大唐中兴颂》(楷书石刻),见后若有所思:林公何以书于道光乙未夏六月?林公书此又何以未载于日记?林公何以以“天宝遗事”耿耿于怀? 考林公《日记》,粗知林公作书分三种情况: 兴之所至,鬱之所结:前者如于江苏巡抚任上诗酒雅集之诗友唱和;后者典型的便是钦差大臣被罢免之后,1840年古历十月初八至十一月几乎日日之“竟日作字”。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化体用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今年4月下旬,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岳麓书院召开,我应刘鄂培同志之约给会议写了一封贺信,在信中提出了可以把张岱年先生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文化观概括为“马魂、中体、西用”的新思路,引起一些质疑和讨论。会后中国海洋大学陆信礼博士来函介绍了会上讨论的情况,我于5月7日复函说明我为什么有这种看法以及思考、研究此问题的过程。此后陆信礼博士又多次来函讨论这个问题,并有若干颇具挑战性的“进言”。我于5月28日再次复函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已经明显处在牵补架…  相似文献   

4.
岑诗西征对象及出师地点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诗,所说出征对象为谁,出师地点何在,从来执说各异,至今也还存在争论。拙作《岑诗中阴山等地名问题》(见《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三辑)、《唐玄宗时西域战争性质及岑参边塞诗》(见《中州学刊》一九八五年四期)对此已曾涉及。今愿再抒管见,以供讨论。 一、西征不是破播仙 《乐府诗集》中《唐凯歌六首》就是岑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郭茂倩题后注云:“岑参《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序》曰:天宝中,匈奴回纥寇边,逾花门,略金山,烟尘相连,侵轶海滨。于是天子授钺常清,出师征之。及破播仙,奏捷献凯,参乃作凯歌云。”今中华书局排印本于“曰”字下均加引号,以之为《序》中原句,恐怕是误会。唐文惯例,“送某人赴某地序”例应作于出行之始,决不作于出行之后,今不仅作于出征之后,而且在“奏捷献凯”之后,是已经回来的事了,决没有这样的“序文”例子。故《序》应止于“出师征之”,而“及破播  相似文献   

5.
我们写了《王注〈西厢记〉词语新探》以后,又发现有些词语也值得探讨。现在写出来,作为续篇。 1、恁 王季思先生注:“恁,犹今云这样也。”(见该书第24页注[十八])。他又注:“恁,如此意,意演时必有手势,明其如何也。”(同上第132页注[一七]。) 这两处注释,均失之。  相似文献   

6.
汉鐃歌十八曲,虽不見于‘汉書”,其辞句之詰屈,較郊祀歌为尤古。因郊祀歌載在汉志,传習者尚遞有注释,若鐃歌則向无解诂。后人多以畏难,束之高阁,时代愈久,了解愈难。以崔豹“古今注”,智匠“古今乐录”,“宋書:乐志”諸說,綜合推测。有屬于軍乐者,有屬于宴飲乐者,亦有屬于尝賜諸侯王乐者。类型既杂,时代又不一致,但最迟者,不出于西汉宣元之际作品。沈約有云:“乐人以音声相传,訓詁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細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耳”,此說最为确当。現在所存十八曲歌辞,亦杂有表声字糾纏混合,有时頗难区別。汉鏡銘中亦有声辞合写者,例如昭明鏡云:“内而清而以而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次印刷)在评述曹丕“邺城时期”中说,建安20年,曹军西征张鲁,曹丕在邺城留守。此说实误,请看下面的材料: 《文选·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李善注引《魏略》云。“太祖征汉中,太子在孟津……。”又《文选·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李善注引《典略》云:“(吴)质为朝歌长,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书中有云:“五月十八日,丕白。”又《文选·陈孔璋<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李善注引《文帝集序》曰:“上平定汉中,族父都护还书与余,盛称彼方土地形势……。”书中有云:“十一月五日,洪白。前初破贼,情侈意奢,说事颇过其实,得九月二十日书……。”考曹操生平,西征之事只有三次:一是建安16年7月西征马超,一是建安28年7月至建安24年西征刘备,一是建安20年西征张鲁。建安18年西征马超时,曹丕留守邺城。其《感离赋序》:“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又《魏志·甄后传》裴注引《魏书》:“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  相似文献   

8.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送权秀才序》,权秀才之名历来注家未能注出。今按权秀才应是权德舆从兄权南仲。昌黎序云:“相国陇西公既平汴州,天子命御史大夫吴县男为军司马,门下之士权生实从之来。(中略)愈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或与之游,或得其文,若权生者百无一二焉。如是而将进于明有司,重之以吴县之知,其果有成哉!”陇西公为董晋,其平汴州在贞元十二年(796);御史大夫吴县男为陆长源,《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二年八月,“丙子,以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宣武行军司马”。由此可知,权秀才是在贞元十二年八月陆长源离汝州刺史任时随其赴汴州的,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卷三七《送从兄南仲登科后归汝州旧居序》云:“今兄能溯其末流,泳于深源,志之所之,不迁于物。以为洙泗弟子,起予者商;而又嘉回之屡空,鄙赐之屡中,故带经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西部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山水诗以描写中国西部山水为主要题材。若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贬谪新疆伊犁为分界线,其前期外出试差写西南山水与后期谪戍伊犁写西北山水,由于心境、环境等皆大不同,因此诗的意蕴、情调亦自有变化,但其一贯标举的“风骨”则无大异。虽然其山水诗艺术造诣不能与近代初期的山水诗人代表龚自珍、魏源相比肩,却自有其感染力,并弥补了龚、魏山水诗未及西南与新疆山水题材的不足,于近代初期山水诗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魏源、徐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路人物。1839年,林则徐受命赴广东禁烟。在与奸诈的鸦片贩子、蛮横的英国官员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深感“不谙夷情”之苦,于是,用了许多翻译人员,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到处探听消息,按日期呈递登记在簿上。他自己不辞辛苦,常时习用,凡有所得,记在心中,因而添了许多知识”“。林则徐还命令部属翻译英国商人主办的《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等刊物,编成《澳门新闻纸》,又从中择要编成《澳门月报》,在“论中国”、“论禁烟”等栏目中,综述外人的言论。又译出瑞士…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在新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四一年七月十三日下午,五十七岁的林则徐在浙江镇海积极设防之际,接到清廷谕旨,以莫须有的罪名,“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翌日,林则徐便踏上遣戍伊犁的途程。当林则徐于九月行抵扬州时,由于黄河堤决,又接旨命“折回河东效力赎罪。”林则徐便立即前往河南祥符工地,  相似文献   

12.
“白也诗无敌”。李白是以诗名家的,在盛大诗名的掩盖下,李白的文章却鲜为人重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桃李园”,王琦注本作“桃花园”)、《上韩荆州书》两篇文章,由于被《古文观止》选录,广被流传,家喻户晓,是大家公认的名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熟语。但李白其他的文章,就少为人知了。李白的作品专集,如南宋杨齐贤注《李翰林集》。元朝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朝胡震亨注《李诗通》,这三家都只注李白诗,置李白文于不顾;到了清朝王琦注  相似文献   

13.
“昌黎文奇”,刘大櫆《论文偶记》中的这句话,道出了韩愈文颇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师笔下,众多的篇章各具机杼,竟放异彩;尤为使人感兴趣的是,韩文的意思难以从字面上一下看出,而最能使人沉浸其中以“张皇幽眇”的,当推赠序之作。只有经过细心揣摩,方能领会那寄于笔墨之外的微情妙旨。如《送董邵南序》,说是送董生离京,其实是希望他留下来;预想其赴河北“必有合”,是提醒他勿为藩镇所用;请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九三○年,一位中国学者创立了“敦煌学”的界说,这位创立者就是义宁陈寅恪先生(1890—1969年).许多年以后,向达先生在论及“敦煌学一辞的原起”时回顾道:“敦煌学一辞,是陈寅恪先生立的.他为陈垣先生的敦煌劫馀录写序,始创此名.”在那篇著名的序文里,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当时正在露头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诗经》最晚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最晚之作是哪一首?历来众说纷坛。《毛诗序》认为是《陈凤·株林》。《序》云:“《株林》,刺灵公也。淫乎真姬,驰验而往,朝夕不休息焉。”据《左传》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98年。《韩诗外传》认为最晚之诗是价出风·燕燕》。这是一首写卫定姜送其儿媳大归的诗,时在公元前558年。较之《陈风·株林》晚40年。梁启超先生亦主此说(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二《分论》)。清王夫之则主张《秦风·无衣》是秦哀公为申包前乞师而作。其《诗经稗疏》云:“《春秋》:申包管艺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人刘向《新序》亦云然。《吴…  相似文献   

16.
<正> 历代人们对建安文学的评价是很高的,“建安风骨”已成为多少年来诗人创作要求达到的标的。钟嵘《诗品序》提出“建安风力”问题;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高度推崇了“建安风骨”;陈子昂《修竹篇诗序》叹惜“建安风骨”没有继续下来。 所谓“建安风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指的是建安文人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来写“意”(“意”指情思)这一点。历代文人主张吟诵诗歌必须以“意”为主。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诗贵写意。”王夫之《斋诗话》:“烟云水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袁枚《续诗品》:“意是主人辞如奴隶。”施闰章《蠖斋诗话》:  相似文献   

17.
<正> 李贤《后汉书注》(以下简称“李注”)的历史价值,早已有“章怀之注范,不减于颜监之注班”的定评。李贤注《后汉书》的起讫时间,清嘉庆年间曾有人开始注意。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这个问题。综合起来,古今共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李注启笔于立为太子,止笔于废为庶人,历时六年。这种看法,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宋云彬为中华书局校点本《后汉书》写的《校点说明》。此说一出,凡论及李注时间者多从之,如赵志汉、林剑鸣认为:“到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又主持注释《后汉书》,由于李贤集中了张大安、刘纳言等许多文人学士,历六年之久才将此书注完,又经仔细校订、纠正、弥补了许多错误和缺漏,成为最好的注本。”(见陈清泉等编的《中国史学家评传.范晔》20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柯钦也认为:“唐高宗李治的儿子  相似文献   

18.
清初林云铭喜谈神鬼,又是较有名的诗人。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卷八有林云铭小传,但云“未详殁于何年”。福州文管会藏有民国三年(1914年)重印乾隆刻本《濂江林氏家谱》,前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林云铭序,第二册“射房”有林云铭的家世材料,且详记林云铭生卒年月: “林兆熊,字天泽,煾七子,行十八,郡庠生,号渭庵,以子云铭贵封文林郎、江南徽州府  相似文献   

19.
<正> 1983年戊戌和康梁学术讨论会过去已五年了,今天又一次来到广州——南海——新会,研讨戊戌和康梁.五年来对戊戌和康梁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孔祥吉、马洪麟等同志都写出了专著,成绩斐然.戊戌维新是个政治运动,又是文化启蒙运动,作为政治运动的“戊戌”虽然失败了,但文化上启蒙的影响是深远的.“戊戌”启蒙的核心是“开民智”,民智不开,社会经济不变革,中国的历史仍将重复千百次的农民起义.维新志士提出“开民智”从“开绅智”入手,是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横加指责,其实不先开绅智,谁去开民智呢?康梁等维新志士大都是“绅”,  相似文献   

20.
《送杜顗赴润州幕》(《外集》),缪钺先生《杜牧年谱》大和八年(834)谱文云:“十一月,李德裕为镇海军节度使(《旧纪》),辟杜牧弟杜顗为巡官,杜牧有诗送之。”其证曰:“本集卷九《唐故淮南支使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杜君墓志铭》:‘李丞相德裕出为镇海军节度使,辟君试协律郎,为巡官。后贬袁州,语亲善曰:我闻杜巡官言晚十年,故有此行,(缨注:据《旧唐书·文宗纪》,李德裕贬袁州长史在大和九年四月。)《樊川外集》有《送杜顗赴润州幕》……盖即此时作。镇海节度使治所在润州,故称润州幕也。”按,据牧《杜君墓志铭》,顗大和六年第,在朝为试秘书正字、匦使判官,李德裕自兵部尚书出领润州,顗赴润州幕当从德裕行,时牧在扬州为牛僧孺幕掌书记。德裕除授在十一月乙亥(29日),诏下后数日内成行,即在十二月上旬。扬州至上都二千六百里(《元和郡县志》),德裕一行年内断无可能过扬州。德裕赴任路经汝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