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謇为了推动近代实业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权益,主张建立近代银行,实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他提出中国金融的现代化应当走系统化、股份化、法制化和渐进化的道路,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金融现代化理念.张謇金融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产业资本的运作,还涉及投资参股和设立近代银行.张謇关于现代金融体制的设想及其初步尝试,虽然受近代国情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却是其"实业救国"思想的充分体现,对当今社会也不无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代北京回族报刊为实现民族振兴与发展,在"以教兴族"、"以民兴族"、"以国兴族"三个问题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其初始着力于翻译伊斯兰教经典,为教义传播和教理研究提供平台。后随时代发展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倡兴近代实业,解决"救愚"和"救贫"问题。当中国遭受日帝侵略之际,回族报刊投身于抗战救国的动员中,将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了民族振兴意识的升华,从而为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代社会思潮奔腾百年,曾提出过无数治国与救国的方案,而推动近代社会思潮汹涌向前的是近代"中国梦"。依循近代社会思潮产生、形成、嬗变和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贯穿各大思潮之间保国梦、救国梦、强国梦的主线,可以品味近代"中国梦"之夙愿与情怀,可以追踪其根源与归宿。在历史、现实、未来的立体时间轨道中审视近代"中国梦"之意义与价值,可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历史文化资鉴。  相似文献   

4.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一个既老又新的时代课题.本文分四个部分分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以及中国人苦心探索救国之路的曲折历程.第一部分认为,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内因,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是造成中国更加贫穷落后的外因.因此,要救国,反帝反封建就成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第二部分指出,近代百年史是一部屈辱史、灾难史,但又是一部抗争史、救国史.众多仁人志士为救国而上下求索,但都未能找到一条真正能够救中国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的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部分论述了近代中国走其他救国之路的可能性,指出不论是提倡"国粹主义"、还是主张"全盘西化",抑或是高摇无政府主义大旗、幻想"走第三条道路"……都不能救中国,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了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第四部分阐释了"落后就要挨打,进步才能兴邦"的道理,认为应以纵向比较来坚定我们的信心,同时又以横向比较来观察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结论是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藉改造家族伦理,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他们不是近代中国工业化浪潮的发掘者,却是创办近代实业的主要力量;他们与政府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与联系,却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政治主张;他们具有爱国御侮的社会责任感,但在资金与市场等方面对帝国主义又有一定的妥协性;他们关心民瘼、哀怜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自觉或又不自觉地远离民众;他们深刻体认到夹缝图存的艰难,却又敢于直面现实,奋力拼杀。基于这样的角色鉴定,我们探究其经济伦理,既可加深对这个阶级的全面认识,还可以为我们看待近代中国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理性素材。一、实业救国…  相似文献   

8.
王成 《兰州学刊》2012,(6):44-50
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当时迫切要求改革而又分不清改革步骤主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即将一切与社会问题有关的因素都视为至关重要,于是出现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诸多主张。婚姻和家庭问题正是在这一思维模式下被提到了较高的位置,成为社会变革所力图清理的首要目标之一。《永安月刊》以上海著名百货公司永安公司为出资方,注重以女性为题材的报道,从而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丽丽 《理论界》2010,(1):120-122
"救国"问题是近代社会的主题。天主教在近代中国被称为"帝国主义先锋队"。徐宗泽(1886-1947)是近代重要的中国天主教学者之一。徐氏从天主教教义层面一方面为天主教作辩护,一方面则致力于唤醒教友的爱国意识。本文以"救国"为主题,整理不同时期他关于救国问题的论述。笔者尝试系统地勾勒出他所构建的救国观:首先由人的"现世暂福"证国家之重要性,其次以"家"喻"国"辩"爱国心志",最后则提出"抗战"乃天主"预见预许"的公义之战。  相似文献   

10.
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农会组织.它的诞生既是清末全国农业生产的衰微、实业救国人士的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吁请以及清延"新政"的实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又是与该省"地瘠民贫"、"京畿重地"以及"新政权舆之地"有着直接的关系.直隶农务总会的基本特点是对申请入会者无任何限制;会员等级分类较为详细;会务经费主要依靠自己筹措等.该会主要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展调查研究;受理调解民事纠纷等较为广泛的农事活动.其对于清末各地农会组织的广泛兴起、推动近代中国的农业改良步伐,具有前驱先行的作用.但由于其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以及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国力日衰,民族危机深重。因国内外刺激,为了挽救危机,国人主张实业救国,兴办近代职业教育,以增强国力,抵抗外敌。在多次学习西方技术实践中,清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积极制定并颁布近代意义的学制,扶持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使其得以在中国成型,并最终以制度形式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生物学的重要奠基人秉志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还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达与民族复兴之间至关紧要的关系,高瞻远瞩地倡导"科学救国"的思想并系统论述了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全面提高各阶层民众的科学素养,以达"科学立国"和"科学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在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等思想曾经多次出现,形成重要的社会思潮。我们过去对这些思潮都是否定的,认为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东西,是阻碍甚至抵制革命的。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仔细想想,并不全面,或者说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必须历史地看问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关系(主要  相似文献   

14.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业家,在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张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实业与教育,是张謇借助于救国富民的两大法宝,即所谓“富强之本也”①。他认为实业与教育是一对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伴侣。没有实业作为教育的经济后盾,大谈办教育,显然系纸上谈兵;同时要想改良和发展实业,又须依赖教育为其提供人材和技术的保证,所以教育亦是一种“直接分利而间接获利”的投资。即所谓“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②也。光绪三十三年(1…  相似文献   

15.
试论张謇的救国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上下求索。张謇这位封建科举时代的“士林魁首”,曾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和富民强国的宏愿壮志,艰难地探索救国之路。张謇的救国道路经过了这样的三个历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领导、推动清末立宪运动;拥护民主共和。这是一条顺应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发展的历史潮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创立民主共和制度。他提出一个在经济上振兴中国的较为完整的建设工业化国家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他的实业救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实业计划》、《建国大纲》等著作中。本文谨就孙中山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在《实业计划》中,他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图作了详细的描述。这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使中国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规划。《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主要内容有:1.在中国北部…  相似文献   

17.
论留学生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风,以他们的思想言行影响了近代社会诸多方面。留学生首次将西方科学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科学的普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留学生不仅在选习科目上侧重于自然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且积极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与实践。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科学救国思潮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丽丽  时世平 《江汉论坛》2012,(10):105-109
"祖国"的情感归宿,成为实业"救国"的政治诉求。《市声》认为,缺乏资金流向的监管等制度保护,乃是整个帝国经济停滞的原因。以血亲伦理为纽带,以"义"为伦理准则的运营模式的败落,凸显了传统文化及其伦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宜的深刻命题。"政治解决"是实业救国梦碎之后的唯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析刘圣宜实业救国思潮,过去曾为学术界所贬责,认为它救不了国,阻碍了反清民主革命的兴起,是一服有利于维持清朝统治的麻醉剂。近年来,此说已有改变。承认其为中国近代一个进步的社会思潮,恐怕已无疑问。不过,对于此思潮发生、形成的时...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存在两千年之久的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臣民观念开始瓦解.在传统天下观念逐渐式微的同时,主权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中日渐明晰起采,并引发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知识分子都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救国需要新国民,并对国民的"奴隶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新国民"应该具有权利、义务、独立、自由、尚武、公德、自治等特质,但当他们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时,又往往"变通"的提倡从日本学来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国民思想,要求人们为了国家的权利、自由而限制甚至牺牲自己的权利、自由,徘徊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之间,并最终滑向了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