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中庸》的纲领,涉及到性、命、道、教等心性说的一系列概念,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朱熹沉潜反复数十年,汇通诸家而成《中庸章句》,成就最为杰出。朝鲜学者丁茶山诘难朱熹的《中庸》心性说,提出了颠覆性的意见。今由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尊德义》等篇出土文献,而知朱熹之说更接近于《中庸》的本义,二氏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2.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②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注释】①《中庸》:出自《礼记》,相传是老孔二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是孔孟宣扬的一种“最高的美德”。它要人们采取不偏不倚的  相似文献   

3.
《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原理的理解,即籍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所论道德修养的原则性方法是“修身以道”,即通过认识和践履道的过程来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在修养的具体环节上,强调“慎独”、“行远必自迩”等方法。《中庸》虽在理论上承认有生知安行的圣人存在,但实际强调的是好学笃行对德智修养提高的意义;在修养方法上既重视人的理性自觉的意义,又重视经验学习和实践磨炼的作用。《中庸》强调“慎独”,讲“诚则明矣”,实质是强调人主观立志追求对于道德修养成败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天生人之质性,循性修养为“道”,君子不可须臾离道,故而不能在隐、微处妄为。如此之说,君子亦不可在“显”、“大”处主观武断,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庸观是以朱熹在《中庸章句》的"不偏不倚之谓中,平常之谓庸"为思想依据,认为中是"不偏不倚,平常之理"。但这种传统的中庸观来源并不可靠,而且不符合孔子本意。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中行的表述以及孟子观点中分析,中庸应是"既狂且狷"。狂就是进取,狷乃有所不为。"既狂且狷"且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8.
山东大学2005级文艺学博士生孟庆雷在《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论儒道两家和谐观的差异与融合》的来稿中指出:如果说在《易传》中尚“中”与崇“大”两种思想还处在并行阶段,尚未完全融合,那么到《中庸》则完成了这一融合。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中庸》其主要思想自然是儒家方面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于《中庸》的这一主题思想,朱熹认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 《中庸》 在宋代的地位提升并最终成为四书之一的成因有较大的争论。 事实上, 在释 僧智圆之前, 儒士田锡、 邢昺等已尽力推崇 《中庸》。 田锡助推 《中庸》 入科考; 邢昺宣扬 《中庸》 心性之 学, 告诫君主和士人注重修身, 由 “内圣” 而 “外王”; 陈充跟随朝廷崇儒风尚而释 《中庸》; 赵湘自觉阐 发 《中庸》, 以斥杨墨、 申韩之异端。 正是儒士的推崇加速了 《中庸》 的传播, 扩大了 《中庸》 的影响, 推 动了 《中庸》 学在宋代的兴起。 并且, 田锡、 邢昺等对 《中庸》 所固有的 “内圣外王” 思想的自觉阐发及 推崇, 并非源自智圆或其他僧徒的影响, 相反, 智圆僧徒之所以热衷 《中庸》, 并以之作为调和三教关系的 文献依据, 还是宋初儒者及朝廷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庸”之道黄寅1.“中”之概念考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校园文化这个大的教育场内,大学生道德心理体系的建构也伴随着由“知”到“行”的过程,道德认知生活化、道德情感现实化、道德意志体系化以及道德行为日常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道德为本位的社会,鲁迅发现这种崇尚"道德"的社会却在"吃人",以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道德教育理论中一切以儿童为工具的那些漂亮口号是有待检视的。避免破坏儿童的生活应当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底线。在以人为本的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理应以儿童为本位。建设以儿童为本位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任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高校德育活动将德育目标显性化、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过程理论化,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点,其德育效果难以实现。在现代德育语境中,按照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确立大学生的德育目标体系,以不知不行作为切入点,充实和完善德育的内容体系。以知而必行作为出发点,建立德育工作的方法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构建现代开放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实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德育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培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人的品德是外在引导与内在转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因而德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德育实践只有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方位切入,才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没有明显改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适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提出了由和谐全程德育、和谐全员德育、和谐全面德育组成的高校和谐德育模式的构建观,探讨了高校和谐全程德育、和谐全员德育、和谐全面德育的内涵、机制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体制的"男性中心"模式,决定了高校德育的无性别状态。缺乏性别意识与性别举措的高校德育不仅无力解决女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与道德危机,也不利于发展和谐的性别文化。而引入女性主义理论,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观照并展开高校女生德育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必然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德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通过对教育者图像再刻画、德育符号再透视、德育媒介再分析、德育对象再思考和德育效果的再研究,探寻现代德育在理念建构和实践定位中,要尊重受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传者的主导性和示范性、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现实性与互动性、把握新兴媒介的时代性与规律性,使现代德育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