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礼记》中《学记》一章对于当时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见解。认真咀嚼其精言要义,对比今日学校教育之弊端,其中的教育“兴废”说、长善救失说、教学相长说、循序渐进说以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对于今天从事学校教育的人来说,仍有很精辟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体系完整的教育专著。本文就《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和孔子教学思想的渊源关系作了论述。《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客观地反映了古今教学的普遍规律,已成为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代教育都曾产生过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善问”与“善待问”王昕,孙康宁,刘援朝强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向交流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相互问答则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古人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答艺术,如《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  相似文献   

4.
布鲁坶的《走出经济学的伦理学》一书展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研究的新动向、新视角和新领域,即经济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尽管书中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如所有的“善”都应该,而且都能够降格为“较善”,可能会使伦理学丧失其自身,布鲁坶在书中所阐述的核心观点,即借鉴经学的分析形式,采用经济学的比较性思维,以及其所提出的比较性术语“较善”的概念,都将对伦理学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革命,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中使用“善”字达52次之多,但是它的特殊含义一直为历来注疏者所忽视。通过考察《老子》一书中“善”字动词意味的本原性及其在全书中的一致性,可以重新梳理“善”与“道”、“德”的关系,并且揭示出普遍对于“善”所作的具有伦理倾向的解释妨害了对《老子》以及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学记》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较早的教育学著作,其中关于教学辩证法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如教与修、善教与继志、长善与救失、藏与息、善喻与知教,官先事与士先志等的教学辩证思想,符合教学的规律,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所沿用、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记》是《礼记》中有关教育的一篇专论,它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揭示了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著名论断。《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善”和“最高善”(人类幸福)所做的说明。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一方面将“善”界定为人类欲望的目标,据此确定各种善事物之间的排序并最终推导出最高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善”表述为人类特定功能的施展,由此说明良好地实现并展示这种功能的行为被认为是具有美德和高贵的人类行为,进而指出人类幸福在于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本文试图表明:较之于柏拉图的善理念,亚里士多德所采取的这种具有双重路径的证明模式在阐明“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回答“最高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则无法摆脱论证路线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后者导致他对最高善的设想和说明出现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表明:仅仅从人类的现实活动层面来设想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最高善”的思路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9.
艾丽丝.默多克是一位伦理道德哲学家和小说家,“善”是其伦理道德哲学的精髓,“善”是使人彻悟,把握真实,“善”是“己所欲者,施与人。”“善”是“消解自我”,关注“他性”存在,在《绿衣骑士》中,彼得.摩尔是“善”精神的体现者、贯彻者,“善”的精神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与世界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在比较"教育"与"灌输"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教育中的灌输"与"灌输式教育",贯彻"教育中的灌输"这一根本原则。"教育中的灌输"主张以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育中的灌输"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和综合素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丰富性;"教育中的灌输"反对"强制"、"填鸭"和放任自流,提倡"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校友服务母校的意愿,为校友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合理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校友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度的,是“自选动作”而非规定动作,是“点”不是“面”,是“锦上添花”,是“帮忙不添乱”。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友“精神资源”库,搭建校院两级平台,开展“沟通把关”和“评估反馈”等工作推动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人性假设理论和神本、物本、人本管理理论及其模式进行深刻批判与反思,并融合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智慧,当代教育管理应确立一种以至善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善本教育管理.善本教育管理以至善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核心内涵是透过教育组织充分体现人类内心深处的至善本性,实质是使人类获得享受道德与幸福的至善生存方式、生存环境,是人类管理方式的一场伟大的“心灵革命”.善本教育管理将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为我国的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考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生物学科对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位子课程改革前沿的生物学科在新的时代更加负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意义,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任务.本文沿“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三个梯度阐述了生物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创新教育思想实为当今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面镜子。当今创新教育当树立“日新盛德”的自觉创新意识,实践“有教无类”的全面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因材施教”的教育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重要内涵。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合力涵养出来的。其中,传统文化教育是涵养中国青少年"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乏教育目标,课程规划、师资、教材基本处于零的状态,亟需改变。而要解决此问题,需从"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教育谁"等问题入手,切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帮助青少年涵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任危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社会学中"信任结构"的概念,可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源于"传统社会"的教师权威的流失和人际信任的式微,二是源于"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的失范和教学内容的脱节。"人格信任"的高校校园和"系统信任"的现代社会两个维度的相互融合,是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德育重要性问题上“道德危机论”以及“社会变迁论”的研究取向比较突显。“社会变迁论”视野更开阔、态度更积极、分析更深入。德育不仅重要,而且很难。其困难之处在于观念的执行。案例教学在于激活学生的道德认知,强化道德实践,从教育学、心理学、及德育学科的角度认识,案例教学是适宜促进道德由知转化为行的途经。在案例教学中坚持价值主导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把握引导方向,引导学生确立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修养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本土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量的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更面临着各方面的质落后于量的困境。在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越来越强调行动和反思性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基本标准、文化特色以及国际性发展相互融合,强调教育者集教育、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趋势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明确社会工作教育的理念;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配备合格教育者队伍;规范课程设置,完善社会工作的课堂教育、价值教育以及实习教育;丰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平台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构建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强教学评价工作,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学工作,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就构建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把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旨在提高创新教育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