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巢湖流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已有古籍文献记载和新近出土实物推测,现在巢湖流域流行的民俗,如在房屋中居住、在黄土中埋葬、在婚庆时"说好"、在新年时的"祈福、求富"等,都与远古有巢氏文明有着若明若暗的关联.有巢氏部落因"构木为巢"而名垂史册,并在"巢居""土葬"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首创意义的革新和实践,而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情怀,积厚流光,值得后人敬仰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人口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统计数据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对1990-2007年巢湖流域人口承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8年间巢湖流域实际人口规模均超出流域经济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和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容量.认为,人口压力是巢湖水质恶化、治理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为综合治理巢湖污染、制定流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提供一个量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巢湖民歌,同我国所有的民族民间歌曲一样,是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并发展的.把握巢湖民歌的演唱艺术,才能真正理解巢湖民歌的精神和内涵.从巢湖民歌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及方言演唱处理和润腔的使用等方面,对巢湖民歌的演唱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巢湖富营养化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沿湖岸人民的饮水安全.文章对巢湖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巢湖农业非点源氮、磷营养物来源作了简要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
巢湖流域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巢湖流域生态补偿,很大程度上是流域中下游地区对上中游地区和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补偿。巢湖流域应以农村地区环境与流域水资源保护一体化为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包括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等系列补偿措施,实现城乡协调、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典景观设计讲究师法自然,立"象"求意、以"意"传情,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实现人文思想传递,达到园地制宜、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意境.在阐述景观意象涵义、景观类型及特点基础上,文章对环巢湖地区的地形、水体、建筑、生物、民俗等景观意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解构,从多维空间的景观意象体验、地域特色的景观意象运用等视角,提出了环巢湖地区景观意象设计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为环巢湖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巢湖水环境生态修复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巢湖是我国“九五”“十五”期间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 ,不仅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 ,也使湖泊生态系统日趋退化 ,从而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浅析巢湖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简要阐述了对巢湖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基本认识 ,提出了实现生态修复的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化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而必然有它产生的土壤。本文所指的巢湖水文化,是指有史以来,巢湖人在与水共生共处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沉淀,包括水环境、水资源、水景观等物质财富及治水理念、关于水的民风民俗、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 巢湖是我省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早已闻名中外,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视。湖面辽阔,《玉海引群》称巢湖周围五百里,而《太平寰宇记》云四百里之余。湖水容积,据安徽省水利局水文站记载,在十三米以上者约有八百二十五万平方米。这个湖不仪水源充足,常年流淌,对建立巢湖流域粮食基地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当今又发展成之为很好的游览胜地,巢湖的经济地位越来  相似文献   

11.
闽南语合唱艺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歌词朴素、通俗易懂,多采用方言俚语、谚语、俗语、歌谣等,表现了闽南语方言本身所具备的丰富声调与多彩韵律,备受闽台地区民众的喜爱。从语言学、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音乐学等角度就闽南语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规律和音乐特色作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哈代小说中的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人物语言、民俗歌舞和小说的民间故事结构等四个方面 ,而这四个方面的地方色彩的运用对哈代小说的成功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记载了民俗,民俗反映了方言,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呈互动、互补关系.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指出只有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结合起来,由民俗收集方言,以方言探索民俗,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6.
方言,地域文化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晋语区"的府谷方言,既保留着典雅的历史文化,又透视出古朴的民俗文化,还蕴含着特异的民族文化,本文是从文化角度解读府谷方言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7.
舟山方言俗成语修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俗成语与其他熟语一样都是汉语词汇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某一方言俗成语的角度来探讨汉语俗成语的修辞特征应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舟山方言中俗成语不仅数量较多、结构灵活、韵律和谐,而且其语义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同时又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地理环境、政区、经济类型、移民、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对区域历史地理剖面的考察可以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土地利用方式、居住方式以及方言、风俗等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赵本夫在江苏丰县生活了将近40年,他的作品多以自己生活过的土地为创作背景,内容以四省交界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为主,时常把那片土地上的风俗文化作为写作对象,小说中大量方言词的运用,形象地展示了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商业文化、精神文化及风俗文化,同时也有意识地将乡风民俗作为文学的审美对象,使其作品呈现出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