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山一生可谓逐梦人生。梦对船山而言,是一种大义孤忠,一种家国情怀,一种精神信仰,一种文化担当。船山一生报国,孤忠独抱,大义至上,绝笔峥嵘。青年"晓梦"求学报国,中年"续梦"扶倾救国,晚年"圆梦"文化兴国。船山"圆梦"的根本意义在于华夏民族复兴、在于华夏文明复兴。船山梦有三个层次意蕴:一是忠于明王朝,志在维护"中国之天下"一统江山;二是忠于华夏民族,志在"族类自固"的民族自强和民族复兴;三是忠于华夏文明,志在坚守精神家园,捍卫民族文化,复兴华夏文明。船山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在于其超越了对"一姓之私"的王朝之忠,立足于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的大忠大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船山梦突显了强烈的民族爱国主义和文明决定论,在中华文明历史演进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从文化传承看,船山梦是中国梦的思想先声。  相似文献   

2.
河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 11卷《华夏审美风尚史》 ,30 0余万字。北京的部分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认为《华夏审美风尚史》提出了一个过去美学研究中没有出现过的“元命题” ,是美学研究领域中的原创性、开拓性著作 ,它拓展了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范畴 ,重新界说了美学研究的对象 ,丰富了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本书的出版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重建新时代的审美风尚 ,将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对此套书的评…  相似文献   

3.
城市精神既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精华的继承,也是对现实城市理念、城市建设、价值目标、人文风貌的概括和升华。在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表现出来的精神,既具有与其他城市一样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共性,又具有自己所在地域文化培育出来的个性。广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相容共处的开放性旅游城市,其文化深深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土壤中,具有消费主义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4.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相似文献   

5.
乔清举 《文史哲》2008,4(2):57-64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指河流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积极地启示、影响和塑造人类文化、精神和文明方面所具有的生命。历史上,河流是通过审美进入人类精神生活,从而具有文化生命的。河流的文化生命广泛地表现于文字、语言、一般理论思维、哲学思维、人生修养、艺术审美、文明类型、民族象征等各个方面。河流的自然生命是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本体基础,河流的文化生命则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河流文化生命的产生晚于自然生命,灭亡则早于自然生命,"川竭国亡"是民族心理和生存的沉重打击。只有拥有健康生命的河流才能产生文化生命,所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类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佘向军 《船山学刊》2004,(2):156-160
悲剧意识是艾青早期诗歌的审美内核.在作品中,其悲剧意识体现为对个体命运、阶级压迫与民族危机的悲剧性感悟,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和面对苦难敢于用生命去殉道的悲壮精神.艾青诗歌中的这种悲剧意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汇通、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陈信凌  范懿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216-221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乡风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性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精准传播弘扬乡风文明、振兴乡村建设,是当下的重点议题。在强调"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乡风文明不仅关系到家风民风、党风政风,它还关系一个民族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自觉体认与主动弘扬。因此,应立足于本土文化,发掘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从受众与传播者视角共同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红霞 《江淮论坛》2005,(4):105-108
元前陶渊明声名的显晦与陶诗价值定位的消长是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玩味的文学现象,从其对陶诗价值体认的差异中可以窥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人的审美趣味.东晋南朝,平淡真淳的陶诗与诗坛追求绮靡雕缛的审美风尚相悖,故其诗隐晦冷落,未受时人重视;唐代,陶诗的美学价值开始凸显,但唐代文人并未真正挖掘出陶诗的真趣,也未自觉确立其典范地位并大力倡导;宋代,陶渊明的诗史地位空前提高,宋人特别是苏轼对陶诗的理性诠释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典范地位.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早期的诗文充满着建功立业的锐气,具有“政治审美”的特质;贬谪后的诗文多为骚怨之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沉思和求索,呈现其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和追寻。在诗文创作的道路上,柳宗元经历了从政治焦灼到文化立身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流水文化的地理学根据及神话遗存、流水意象的多重哲学美学蕴涵、流水意象与华夏民族精神及文人性格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流水意象,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指出了流水意象的种种哲学美学蕴涵及其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深层联系,对其在中国古典文学情感表现中的意义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作者认为,流水意象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功能的审美价值系统,它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并同其他意象母题一道,生成和强化了占传统文学相当比重的创作构思、审美表现的民族化形式;而它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关系,更反映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受西方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与对本土生态现状的反思,文学创作不自然地集向自然生态视域下的人文关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小说创作兴起两股生态伦理观的书写热潮:一是以自然为创作题材的生态审美书写,崇尚自然正义,传递珍视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二是展示当前人类与动物共存的生态现状,反思人类应如何善待动物生命,呼吁回归生态平衡。动物和植物成为文本的审美主体,富于生命意识与灵性,作家有意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民族认同的生态伦理观,展示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象,传递生态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12.
邓姿 《云梦学刊》2003,24(2):69-71
对路翎晚年诗歌的悲观估价是不切实际的,他虽经历人生的磨难与挣扎,却未泯一颗赤子之心,他仍热情沤歌美好事物和新的生活,书写沉重、辛酸的人生和历史,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对生命的特殊体认,对生活的独异感悟。  相似文献   

13.
尚“文”之风与周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人尚“文” ,“文”体现了周代社会的整体风尚。浓厚的“文”风 ,对周代社会及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周人政治中重“文”的传统 ,使当时的各族属能够在平稳的环境中协调、融合 ,为形成统一的华夏文化奠定了基础 ;周人对“文”的追求 ,显示了周人的精神自觉和对自身价值的体认 ,它促成推进了周人整体修养的提高 ,对华夏族气质、性格的形成 ,起到关键作用。与社会制度相比 ,时代精神与习俗风尚往往有更深厚的影响力。尚“文”风气不仅塑造了周代社会独特的社会风貌 ,而且保证了华夏文化生生不息 ,传承不断。  相似文献   

14.
梁丽娜 《阴山学刊》2002,15(6):37-39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文化内容,反映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东方美学思想注重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讴歌,尤以中日两国为代表。中日两个民族作为东方国家,它们有共同的文化体系,但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特质,其中自然观的影响对两个国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发挥了一定作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强调天人浑然相融,它消除了主客间的界限,达到了忘我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使精神上达到自然畅美的状态。日本民族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随着自然风物的花开花落、随季荣枯触发了他们生命体验中的无常感和孤寂感,并升华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从而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审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9,22(2):27-31,60
“水”、“月”、“死亡”是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它们不仅渗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审美情感,而且从本质上寄寓着回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审美风尚作为一种具有源发性的审美风格形态,一直是主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但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多样制约因素及其主体身份认同所遵循的隐秘认同逻辑,常使得二者呈现出复杂的绞合关系.为理解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的恰切关系,有必要重新厘定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基本意涵,还原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生发语境,揭示中国当代审美风尚在建构主体性身份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命极限的超越--试论司马迁理性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积淀和司马迁的遭遇,促使司马迁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生命观.具体表现为对生命本体的体认和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这是司马迁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后精神的升华和生命力的勃发,是对生命极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先秦史 华夏民族形成于何时 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民族部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的利益,由于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华夏族就是这样开始形成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民族是与夏代国家同时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识的张扬和升华,一经和读者的情感、心灵交流、碰撞,就会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艺术欣赏既是作品描绘的艺术世界在读者心灵中的展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在读者灵魂中的灌注,又是读者的生命情结、审美经验对艺术生命的体认、升华。要之,艺术欣赏是艺术生命的展开。 一、艺术欣赏是读者审美经验的激活与系统化 艺术欣赏是读者心灵与艺术生命回流与呼应的双向运动。欣赏的发生就是读者的审美情感被作品对象所触发、激活,而引发出一系列奇妙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过程。艺术欣赏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感受,要真正达到对美的领悟,都必须首先依赖艺术作品激活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