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金仕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它有明显的写实成分却称为“新”,它与“旧”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哪些不同,本文将以传统现实主义作为参照系凸现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即“新”的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2.
罗守让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2,(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新写实小说和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比较,肯定了新写实小说的某些新色,但重在批评它的偏狭和局限。同时,就个人的认识,对新写实小说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某种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杨剑龙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30-34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以冷峻客观的笔触描写现实生活,强调创作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努力关注当下生活,大胆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针砭不良风气,表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勇气.他们将创作的真实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新现实主义小说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中,接受了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新的因素,努力有所创新,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与气息. 相似文献
4.
金仕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5):57-60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6.
禹明华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0年代中后期,以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现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对比中概括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龙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然而,新写实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作观念与法国的新小说派甚为相似,在创作的手法中,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艺术技巧,使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9.
曹建文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新写实小说与现代西方纪实小说同属现实主义文学大范畴下的两大小说类型,二者在创作形成过程中鲜明地表现出相同或相似文类的构成因素以及构成心态和表现方式、技巧上的异同。比较阐析这两大小说的"异"与"同",力求探寻现实主义文学在现代中西方小说文坛中的某些发展特征或实质。 相似文献
10.
程红英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2-76
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注重社会底层平民生活的原生态描写,作家的零度感情介入,有些作品陷入低俗的泥淖,这些小说总体上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疾苦、彷徨、被伤害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总之,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在新写实小说中趋于弱化。文学一但陷入低俗,这就是文学的悲哀。因此我们呼唤崇高,呼唤更多的具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的出现,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素质是有益的,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刘静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65-68
中国人的现代化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来看都是由两条基本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一是现代性精神内涵的获得.本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及"现代性"的精神实质进行了理性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现代性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引起人们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巴尔扎克的创作到马尔科夫的"开放体系"理论,西方现实主义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当下话语。它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启示是:应走出现实主义的理想化这一先验论的认识模式,进入到本土语境当中。 相似文献
13.
曹东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92-98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与协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
14.
高继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8
以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传统历史小说、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传统历史小说把传播历史知识、忠实反映历史真实、补充历史作为自己的使命,使自己服务于历史.现代主义历史小说转向认识论的寻求,把历史的本质和可知性作为其探讨的主题,把自己放在与历史同样重要的位置.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在突出虚构性的时候随意虚构、歪曲历史,把历史置于附庸的地位,揭示历史知识的片面性,探询历史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关注历史纪录中少数派和从属者的缺失,确信这种缺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温力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因为对笔下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 ,注重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来描写事件 ,亨利·詹姆斯被人们冠以“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本文以亨利·詹姆斯的创作手法为切入点 ,指出心理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以及与意识流小说在创作技巧、表现等方面的不同 ,从而明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晁正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133-136
中国当代作家买买提明.吾守尔在各种题材的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叙述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文中从他小说的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及叙述时间等方面分析其小说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7.
清代历史说部直承宋元平话之正脉 ,其最大特点是浓重的世俗化 ,主要特征是 :以奇幻怪诞的因果报应作为囊括全书的框架、以全知全能的军师作为提挈全书的动力、以出身草莽的英雄作为支撑全书的主干力量、以“结心”的结义作为维系人心的纽带、以俗而不雅的戏谑作为逗引读者兴味的手段、以向慕明主与谴责奸臣为基本的政见 ,充分体现了市井细民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郭豫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143-145
本文对赵维国《说部论稿》中《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等论文发表了评论,并作了补述和分析,其中叙介了施蛰存回应日本学者增田涉质疑《中国小说史略》有关"话本"的解释,认为鲁迅将"话本"定义为"说话的人的底本"并没有错,还谈及学术评论应从实际出发,不应从批评概念出发,应当重视考据文章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郜元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2):73-79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相似文献
20.
张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72-78
新发现的胡适轶文《中国的小说》系国内首次发表,是作者小说史观的一次系统表达,不但可以填补胡适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而且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相比,这篇讲演明显具有更加开放性的世界眼光,同时又强调要把小说的研究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无疑是开拓了一条新路。然而,忽视民族特点的坚持,在此文中也很明显,这也暴露了他的小说史观中的某些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