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料     
《我国古籍之最》(类书·政书·丛书)1.《皇览》:三国时魏朝刘劭等编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类书.2.《北堂书钞》:隋唐间虞世南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3.《韵海镜源》:唐代颜真卿编撰,我国最早的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  相似文献   

2.
《水经注》成书于公元 6世纪初,到《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隋代编纂类书《北堂书钞》已经引用了此书内容,唐初类书《初学记》摘钞《水经注》的文字更多,此外如《艺文类聚》、《文选注》、《史记正义》等,也都引及此书.但这些都不能作为对《水经注》一书进行研究的例子.尽管《唐六典》已经把此书内容说得非常清楚:“桑钦《水经》所引  相似文献   

3.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亮传注引《亮集》云:“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后来在民间传说中,将木牛,流马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正如《通鉴辑览》所说:“木牛、流马,世称神奇,……不过如秧马、缫车之类”,即一种人力推车而已。那末木牛究竟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呢?据《北堂书钞》引《蒲元别传》记:“元为丞相诸葛亮西曹掾。亮欲北伐,患粮难致,元牒与亮曰:元辄率  相似文献   

4.
《刘子》一书,最早见载于《北堂书钞》和《隋书.经籍志》,皇家把它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必读之书。唐太宗的《帝范》和武则天的《臣规》多有征引。由于皇家的提倡和推崇,从官府到边陲敦煌,在唐代广为流传。从敦煌遗书的多种抄本,可知从僧侣到平民都在传抄。在北宋时期相对沉寂,但到南宋又有了注释,今见文献有了更多的著录,但此一时期《刘子》的著作者却发生了分歧。今人不信时间距《刘子》成书更近的文献和正史关于作者为刘勰的记载,反信南宋人转引的资料,其非怪事?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故里,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本来不会发生问题,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明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又同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人也。”问题的出现在于琅玡郡、阳都县并省之后,阳都故地后代随着归属之州县发生变化而亦随他不定。编修地方志时,主其事者不明白叙述设置发生变化的因由,却各自拉名人入本县籍,这就是旧《沂水县志》及《临沂县志》均称阳都在本县境内,并于《人物》卷中都收入了《诸葛亮传》的缘故。解放以后,词书以及论文、专著中,于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6.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7.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脱有祸,固所不辞也」的句子,其中「脱」字一般注本多作「假设」讲。我以为:「脱」字本身并无「假设」义,当是「倘或」的合音词。《说文·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日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这说明它的本义和假借用法都没有「假设」的意思。看来纯粹是声音关系。「倘或」二字急读就是「脱」。《吴子·励士》:「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北堂书钞》七十三引谢承《后汉书》:「袁史则故御史珍之孙,何为苛罚?脱有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构思这类作文?1.写梗概,就是把一篇文章、一书或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用简略语言写下来,目的是帮助记忆,培分析、概括能力。2.仔细阅读文章、书或故事,了其内容大意及主要情节。3.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概括文章、书或故事内容,主要人物、要精节一定不能丢。二、他这样写《草船借箭》梗概《草船借箭》梗概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有一天,周瑜在跟诸葛亮商议事时,借口弓箭短缺,委托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但答应,还下三日就造好箭的军令状,并约瑜三日后派人去江边取箭。周瑜分付鲁肃,不给诸葛亮备造箭材料,想难为诸葛亮。周瑜让肃…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大学董治安教授主编的《唐代四大类书》(影印 ) 2 0 0 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之资料 ,按照一定方法编排 ,以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兼具“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的双重性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学术史和文化史上 ,数量可观的一批类书 ,以其特殊的文献保存价值和资料查询功能 ,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 ,纂修于隋末的《北堂书钞》、陆续编集于初唐和唐前期的《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以及成书于中唐的《白氏六帖》等 4种 ,尤以去古未远而流传较广 ,隋唐以前秘籍遗文往往托以得存 ,形式上亦不无创制…  相似文献   

10.
袁燮《絜斋家塾书钞》是其家塾讲学之作,是陆九渊心学一派《书》学代表作。袁氏解《书》反对改经,常据关键词推衍义理。又借解《书》阐发心学基本观念,带有鲜明的学派特色。同时又渗透了程朱一派思想,显示出兼容性。梳理《絜斋家塾书钞》的训诂及义理新解,可以发掘时代思潮的斗争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过去中央主导的地方官员“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模式面临风险与挑 战,需要向新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转型。基于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背景,将转型目标概括 为“为发展而竞争”模式。这一新模式将由中央科学引领,激励地方政府与官员“为发展而竞争”,重点通 过创新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发展绩效乃至制度资产。梳理与提炼这一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影响效应、机制 设计以及具体做法,分析新发展模式与经济绩效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视角呈现发 展模式转型的真实样本。理论分析表明:中国由中央主导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的演进与完善,构成了中 国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宝贵实践探索,有望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 中国的制度智慧。  相似文献   

12.
"技术化生存"与"生命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我们在今后的许多世纪里,仍然要处于“技术化生存”之中。反科技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技术带给人类的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研究、应用、管理技术的人。因此,我们提倡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本质的绿色新型技术,而这种技术存在的适宜的人文环境有待全人类共同营造。  相似文献   

13.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词语"凤凰男"采用的是"附属义素"+"核心义素"的造词法.从历时的角度看,凤凰由神化到人格化的演变过程中,其性别经历了男性-男女共性-女性的嬗变过程,社会地位也逐渐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凤凰"语义嬗变的重要原因是龙作为王权象征的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汉学人类学疏离于一般人类学的过程,中印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影响力比较,人类学大师的有关经历与论著,侧面反映了人类学中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留下的余地.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要成为一个有世界意义的"地区类型",就要在学科内部探索人类学知识与"当地思想"的"现实表达"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出于对这一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的深刻意识,人类学大师对中国人类学才产生一个共同期待: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但是,海内外中国人类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未达到本应达到的水平.致力于中国研究的人类学若要对世界人类学有所贡献,那就需要"反思地继承"前人成就,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政治文化的历史动态过程、帝国宇宙观展开深入研究. 在中国研究中进行有历史基础和关怀的人类学研究,将对世界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和当代世界文化关系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境界,对于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一、"共同富裕"的理论与"以人为本"在内涵方面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性;二、"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依靠的对象是人民,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四、"共同富裕"的理论,对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吃"对"食"的历时替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示现代汉语的“吃”义,文言一般用“食”。“”作为动词明确地表示“吃”义始于六朝,一般出现在较口语化的场合,当时使用还很不广泛。唐代即逐渐增多,但与“食”相比,仍处于弱势。至晚唐五代“”已在口语中替代“食”,并和原本表示口吃的“吃”混用。宋代以后,“”(吃)有了迅速发展,并且很快战胜了“食”,直至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从词汇史的角度考察,我们可大致描写出“吃”与“食”的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构成要件地位存在着各种学说,但每一种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为他人谋取利益”并不是侵害受贿罪法益行为的必然组成部分,它只是立法者用以限制受贿罪处罚范围而设定的“客观的超过要素”。在内容上,“为他人谋取利益”仅指行为人实施的受贿行为在客观上具有足以导致他人获利结果的内容,而并不包含“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也不包含在这种意图支配下所实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广泛语言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从语法形式和语义概念两个范畴辨析了英语介词save和save for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