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廖少宏 《中国人口科学》2012,(3):96-105,112
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城镇人口提前退休模式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1)提前退休模式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距离法定退休年龄更近时退休,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法定退休年龄对女性退休模式与行为的影响更大;(2)随着中国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逐步增强,人们劳动参与意愿和可能性都会显著提升,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不断提高的受教育程度也会使女性提前退休的可能性减小;(3)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男性提前退休有显著影响,对女性则不显著。与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对男性提前退休的影响更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会增加提前退休的可能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更有可能增强男性的工作意愿,降低提前退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张航空 《南方人口》2010,25(2):18-24
为了了解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对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原始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女性城镇“老人”在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龄和退休前职业等方面较男性城镇“老人”均处于劣势:不同特征女性城镇“老人”养老金整体上低于男性城镇“老人”: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养老金的性别差异有较强的解释力;退休年份越晚,养老金的性别差异由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解释的比重越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者能健康工作多久?退休年龄究竟延迟到哪一岁最为合理?这关系着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因而是非常重大的政策性问题。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技术编制了我国2005和2010年分性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工作寿命及健康工作寿命表,然后从劳动力健康工作的视角提出我国延迟退休的合理目标年龄。研究发现,2005和2010年,我国男女健康工作寿命都分别接近62岁和58岁。该发现的重要政策启示在于:我国当前可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女性比男性延迟退休的空间大,男女65岁同龄退休的时机还未成熟,建议我国延迟退休的目标年龄应以男性62岁,女性58岁为上限;从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退休年龄进行国际比较,若按男性62岁,女性58岁为退休年龄上限执行,那么我国劳动力的退休生涯与工作寿命之比将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政策的操作层面来看,我国延迟退休应女先男后或女快男慢,并采取弹性退休制度逐步推迟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使延迟退休政策被大众广泛接受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问题。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结合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前景价值函数中的"S"型效用函数,构建关于工资收入、养老保险缴纳费用、养老金财富和闲暇时间的综合效用模型,从性别、闲暇偏好、工资收入水平、利率、参保年龄、养老金个人缴费率六个方面确定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退休年龄,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对延迟退休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休年龄下的个人效用函数是关于退休年龄的"先大幅上升,后缓慢下降"曲线。男性参保职工于63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而女性参保职工于60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且二者最优退休年龄并不会随工资收入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工资收入水平只会对参保职工获得的效用绝对值产生影响,工资收入水平越高,参保职工获得效用值越大。此外,若闲暇偏好越低、利率越低、参保年龄越大、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越低,则参保职工的最优退休年龄就越大。总体而言,只有考虑性别因素、给予延迟退休政策适当的弹性操作空间、改进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创造更好的老年就业环境,才能使延迟退休政策更好地推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越来越成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举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第一次在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中增加了住房项目,使我们能对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家庭的住房状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从80年代以来,我国在逐步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房改”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低租金、福利性住房制度,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起要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随着房改目标的实现,一个家庭住房条…  相似文献   

6.
企业年金替代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本文在解析企业年金替代率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年金替代率的测算模型:并对我国2006~2031年男性和女性职工的企业年金替代率分别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现行就业政策与企业年金管理办法下,我国企业年金替代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现行的企业年金制度对不同性别参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别。最后指出增加企业年金缴费率、推迟退休年龄是提高女性职工企业年金替代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退休年龄由各国各地人口的平均寿命以及劳动力供求状况所决定 ,它对养老金的支付有重要影响作用。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劳动力供应日益困难的当今社会 ,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做出了推迟退休年龄以维持养老基金平衡的政策选择。中国城镇职工退休年龄是几十年前规定的 ,在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成熟的今天 ,也存在着推迟退休年龄的社会需求和可能条件。文章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被动率的分析 ,提出了按男女有别、分步到位的原则推迟职工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文章还就一些地区大批办理职工提前退休的做法对养老金支付造成的压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流动人口迁移距离性别差异的考察发现:(1)女性流动人口的平均迁移距离长于男性23.1千米,个体因素、迁移特征、经济社会因素对男性、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存在着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民族和农村户籍的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明显长于男性。(2)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迁移距离不断增加,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分别增加0.062、0.058、0.098和0.170个单位。(3)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受到距离的阻抗作用强度弱于男性,距离每增加1%,流入的女性流动人口规模降低1.090%,而男性为1.275%。(4)引入经济发展差距(GDP)和收入差距变量后,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发生变化,女性表现出学历、收入水平越高迁移得越远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刚毅和创造力,往往超出男性对于她们的理解与想象。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常常令人唏嘘。哪怕生活给她们一点点生存的机遇,她们也能够凭着自己的勤劳,坚韧不拔地奔向幸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戚杰强  谭燕瑜 《西北人口》2008,29(1):35-37,41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月平均收入”和“婚姻状况”两个变量进行列联分析,验证了三个研究假设:第一。城市居民的不同收入水平与其婚姻状况是显著相关的,但两者的相关度不高(λ=0.147)。第二。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更倾向于未婚,但是高收入者的离婚率比低收入者的离婚率更低。第三,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婚姻状况的影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于男性而言,收入水平时其婚姻状况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女性而言.收入水平时其婚姻状况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照料需求巨大,提供照料的人数不足将持续制约老年照料行业发展。中老年女性是从事老年照料的主力,当前她们退休年龄和劳动参与率低,制约了劳动力供给。人口预测显示未来二三十年中老年女性数量处于历史高位,教育和健康水平提升,隔代抚育等家庭职责减轻,劳动力资源利用潜力大。本文参考澳大利亚和日本中老年女性在直接照料劳动力中的比例,结合我国人口和照料需求预测,预计中国2020-2050年对中老年女性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9%。2050年中国对45-64岁女性直接照料工作人员的需求将达到896万人至1 077万人。2040年前后中老年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老年照料行业对中老年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占相应年龄段女性人口的比例将在2040年之后快速增长,预计2050年达到6%左右。我国老年照料行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面临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劳动力属地化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低、家庭照料选择和照料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解决供求缺口需要打破家庭界线,依靠养老的社会大循环协调应对。建议完善退休制度、提高社保覆盖水平和灵活性、鼓励劳动力属地化和兼职化,推动...  相似文献   

12.
外来务工人员自我雇佣决定机制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自我雇佣决定机制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雇佣部门的收入要显著高于工资性部门,男性、女性从事自我雇佣比工资部门月收入水平分别高出795、890元;自我雇佣与工资部门的收入差距(拉力)是推动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自我雇佣的重要因素,并且对男性的影响要大于女性;在其他部门找不到工作(推力)也是推动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自我雇佣的因素,但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家庭责任会同时影响男性和女性,但影响机理不同,女性是因为家庭尤其是儿童照料的责任选择自我雇佣,男性则是因为生活压力而选择自我雇佣。这些结论呼吁政府制定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对性别比升高的关注,还是重点在于男性权益——比如婚姻权的重视,而忽略了女性权益——生存权、生殖权、健康权等的保护,无疑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伤害,女性将可能永远摆脱不掉从属、满足他人的定位。损害女性的生存权是为了生儿子——男性生存权优先,保护女性生存权是为了儿子有老婆——男性婚姻权的配套措施,两者在男性主体、女性从属上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显示,地区性别文化环境通常影响着个体收入不平等现状。为了探究国内不同区域的性别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将计划生育转向前的出生性别比作为反映国内不同地区“重男轻女”传统性别观念强度的操作化指标,运用多层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区域性别文化对个体的性别收入不平等有着多重影响,一个区域的父权制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平均收入就越低而男性的平均收入稳定,因此该区域个体的性别间收入差距拉大;此外,区域性别文化还通过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特征,如教育获得和劳动参与来对两性间的收入不平等产生间接的显著影响,地区的传统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预期受教育年限下降而男性变化却不大,女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上升而男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下降,于是本就存在的性别差异增大。综上,这些研究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距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和拓展了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社会文化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章利用1989、1991、1993和1997年的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主要的结论是从1989到1997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在职女性和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差异拉大,对女性的工资歧视有扩大的趋势。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性别工资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上年龄组、非国有部门和“蓝领”职业的人群中;而在高中以上教育程度、40岁以下年龄组、国有部门和“白领”职业的劳动力中表现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收益率波动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精算模型比较了收益率波动条件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对参与者的经济影响差异,并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现行政策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1)由不同收益率,可确定不同收入群体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偏好差异,从而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实施替代率结构调整提出分类标准。(2)收益率较低时提高退休年龄,个人账户激励效果强于基础养老金,因此在收益率波动状况下,提高退休年龄并增加个人账户份额不失为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0、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中国退休政策在男女退休年龄上的规定,使用断点回归设计,探讨退休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检验退休影响健康的机制.研究发现,退休对男性的健康影响不显著,而对女性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退休后女性增加了锻炼的频率;虽然男性的锻炼频率在退休后也有所增加,但退休后男性超重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这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锻炼的健康效应.文章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当前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研究表明延迟退休不能够以牺牲老年人口的健康为代价,中国需要切实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在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性别隔离水平是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别从总体隔离、水平隔离与垂直隔离、性别类型职业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估计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行业和地区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差异。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地区的职业性别隔离总体水平下降趋势明显。职业间的性别分布变化显著,表现为一方面女性不断向管理层、技术层的职业领域扩张。虽然男性仍在"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高权威和高声望的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从业比例大幅上升。后者表明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仍是降低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从农副业人员中解放出的女性主要向商业服务业人员转移,而男性则主要向产业工人转移。这一变化可能是由性别的自然禀赋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不同,而并非受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影响。职业内的性别隔离程度普遍下降,虽然"男性职业"近1/3,"女性职业"几乎不存在,但是女性在各个职业种类中的分布比例基本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各个省份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差异较大,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整体偏高,而西部地区的职业隔离水平则呈现出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CHIP2013城市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考察了农转非群体与城市原住民的收入差距,并就不同农转非群体的异质性特征做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户籍身份变更并不意味农转非群体获得和城市原住民同等工资待遇,相比于主动农转非群体,被动农转非群体的与城镇原住民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2)主动农转非中,本科以上学历、女性群体、就业于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原住民,差距相对较小。(3)被动农转非与城市原住民收入差距在男性群体中高于女性,在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差距更大,且随城市规模扩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总体维持在10%~35%之间。(4)随着落户年份增加,主动农转非与城市原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消除,被动农转非的收入水平收敛至城市原住民的85%~90%左右,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0.
《人口学刊》2018,(1):66-78
养老金制度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养老金的代际收入再分配作用,但是其代内收入再分配对个体参保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家庭金融数据,运用养老金收益的精算模型对城镇个体职工未来养老金收益及收益率进行估计,探讨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代内再分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非收入因素如个体年龄、性别及婚姻等特征对养老金收入再分配结果的影响超过收入因素。通过使用交互项分析方法发现非收入因素的影响作用显著受到收入因素的调节。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年职工、男性职工及已婚职工的负向转移程度。另外,在所有人群中年轻的高收入群体受益最大,中年男性高收入群体出现负向转移。研究还显示非国有经济单位养老金在分配作用中的受益明显低于国有经济单位,建议政府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以促进其参保的积极性。最后,利率水平与工资增长率对养老金的再分配作用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政府需要考虑将二者设定在合理范围内以激发员工的参保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