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神》资料十分丰茂 ,又作了系统整理 ,具历史性、永久性 ,分“大”、“中”、“小”三个层次 ,评其理论创新贡献。“大者” ,从 10 0 0多女神 ,概括中国女神 16点特色 ;与希腊女神比较 ,梳理三大差异。“中者” ,如揭示中国洪水造人神话 6方面独特面貌。“小者” ,如论具体的神女娲“不彰其功 ,不扬其声” ,正体现了伟大母亲的美德 ,而不是像有些学者说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浸染。全书创见颇多 ,富有文化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已成定论。论者多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出发,论证这部“五四”时代产儿的浪漫主义特色,有不少持论公允、卓有见地的著述,显示了《女神》研究的丰硕成果。但对《女神》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的论述却似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女神》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3.
在土家语中“梯玛” [thi55ma53]是敬神的人 ,是男巫 ,不是“女神”。《“梯玛”探幽》一文认为“梯玛”是“女神” ,是不符合土家语言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的“奠基石”——《女神》,出版至今已将近六十年了。对于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评价,可以说在评论家中间已不存在什么分歧。早在一九二三年(即《女神》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闻一多先生就曾敏锐而中肯地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对于《女神》在民族形式方面的评价,即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人们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当年闻一多先生在高度评价《女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他又严格地批评《女神》缺乏民族的色彩。他断言《女神》的“形式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5.
彭箐羚 《国际公关》2024,(4):157-159
话语作为一种实践要素,其生成与接受背后包含复杂的社会建构因素。2023年3月,“妇女节不是女神节”的宣言引发热议。本文以“女神”与“妇女”话语的流变观之。文本层面,“女神”和“妇女”隐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指涉不同意义,前者象征永恒与信仰,后者则暗含年龄歧视与平凡个体的寓意。话语建构层面,父权凝视与消费主义的理论接合粉碎了“女神”幻境,将之置于女性解放的对立面;媒介表征和受众身份协商赋予“妇女”话语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完成了二者的交替。当下,“妇女”话语强势回归,在反对隐喻歧视、再造话语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女性解放落入新的规训陷阱与话语霸权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6.
《女神》散发着扑面的青春气息。她的青春气息源自中华民族逢迎青春的时代气息。《女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四”时期的审美意象。鲁迅意在暴露旧社会的病根,郭沫若心在中华民族“更生”的诗境里。因此,鲁迅笔下的艺术形象是“狂人”,郭沫若笔下的艺术形象是《女神》。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大国工匠形象的影像构建,需要回溯“十七年”时期中国工业题材电影。再考察当时工人银幕形象,可见影像建设祖国“美好理想”的背后,隐约彰显出荣格心理学和弗雷泽人类学意义上的“神话”气质。影像以“文化英雄—先进工人”“女神—‘铁姑娘’”与“恶神—落后工人”的“历史原型—工人意象”为结构,建构了一段新中国工业历史语境下的工人英雄神话。那一代文艺工作者在对工人主体的浪漫想象与艰难探索中,自觉不自觉彰显出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使命与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诉求。  相似文献   

8.
著名民间文艺家、我院过伟研究员搜集积累资料 15年 ,写作 4年 ,所著《中国女神》 ,探索全国 5 6个民族10 0 0多位女神 ,5 1万字 ,内文插图 14 0幅 ,文前照片 32幅 ,这是他的第 5 0部书 ,2 0 0 0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 ,获国内外学者好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姜彬教授评“视野开阔 ,搜罗详尽 ,特别少数民族女神的探索 ,补了以前女神研究的空缺。”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评“集中国女神之大成。”辽宁大学女学者江帆教授评“气势恢宏 ,很难想像这样庞大且颇具难度的研究课题由一人独立完成。”新疆大学王堡教授评“资料翔实 ,有理有趣 ,构建精当 …  相似文献   

9.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诗集中的代表作品,也是《女神》诗集一名的由来。这是一篇诗剧,作者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三十日。在发表的当时曾附有“书后”。在“书后”中说,此诗剧应李石岑之邀,允在《民锋》上代为发表。正月初旬写成,初为散文,后在郑伯奇、成仿吾、郁达夫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早期“诗人的宇宙观”元维社《女神》以完全不同于旧诗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新诗坛.宣告了完全现代意义新诗的诞主.从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数十年来.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对郭沫若早期思想、艺术观及《女神】从不同侧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几乎任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都毫无例外地认为《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肯定都是针对“早期白话诗平实而缺乏想象力,冲淡而感情浓度与强度都不足的诗风,显然不能充分反映五四时代精神”而言,仅仅是关于《女神》的思想研究,而没有涉及到关于《女神》艺术价值本身的研究。事实上,《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价值,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时代精神”,十分重要的是它彻底地脱离了  相似文献   

12.
印度教万神殿中女神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拥有诸多面向和属性,其中最显著并尖锐对立的是慈悲和凶暴.印度教复兴改革者在民族、国家和宗教危机时期选择特定女神,并利用女神的这两个面向作为其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象征,作为团结印度教群众、打击英国殖民者的手段,最终通过印度女神—迦梨和杜尔伽—母亲—祖国(民族国家)的模式成功塑造了印度民族女神的形象,对于在印度教群众中形成平等观念、统一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共同体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将多神教的“女神”、“索菲亚”、“圣灵—圣母”、“大地母亲”、“俄罗斯祖国”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神秘和深沉。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女神》是诗人主体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并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典范。从不同的角度用《女神》同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进行比较,将会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地表现《女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东岳泰山有一位民间信仰的女神泰山老母,又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当地民众亲切地称她为“老奶奶”。女神的信仰,以泰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遍布于长江以北、华岳以东的北中国广大地区,并随人口外流而传播到东北和江南,甚至在海外也有这位女神的踪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在欧亚大陆的考古新材料,可以看出,“前父权制欧洲的女神宗教”,特别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宗教特征:集中关注生命的轮转再生即循环:包括人的出生、养育、成长、死亡和再生,以及谷物耕种和动物饲养。当时人崇拜某个或多个女神。女神以各种各样的化身出现,贯穿于生命的每一方面。围绕着女神而形成一种复杂的人像雕塑和化身动物象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奇女惊世界 在风光旖旎的希腊首都雅典的殿堂之中,千万双眼睛惊讶地注视着一位飘然而至的“女神”。看她那高高的华冠,锦锈的服饰,如梦如幻神秘的容颜,人们恍如迎迓的是从古希腊的神话中走来的美丽女神。是的,这就是国际美容大师郑明明和她的学生设计演示的“古希腊命运女神”。当第43届世界美容大会宣布这位“命运女神”当选为本届大会的冠军时,全场掌声轰然而起。人们为郑明明大师的超群技艺而惊叹。 她,使人们的惊叹一个接着一个,从这国到那邦。1993年,第17届亚洲美容大赛,郑明明又指导学生夺得了“红光辉映梦幻妆”的美容冠军。连长期垄断亚洲美容界的日本选手也  相似文献   

18.
复仇原型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在她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中描绘了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在梦幻中反复出现的“复仇三女神”这个复仇原型意象,因时空的变化而置换变形后的“复仇三女神”在文中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学调控,能协调棉花的生长发育达到产量高、品质优、成熟早的目的。方法如下:(一)苗期使用促进剂。棉花苗期用4000—5000倍的“802”溶液加0.2%的尿素,喷施棉苗,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能促进棉花苗生长发育。移栽棉用4000倍的“802”溶液加100倍的尿素进行灌根,能缩短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史书的目录和正文中可以看出,建国后《女神》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不重视介绍《女神》文本、政治话语强盛的时期和立足于文本、摆脱意识形态色彩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即对《女神》版本差异的忽视、对大量作品的忽视、对《女神》“五四”时代精神的过度强调.这些问题对《女神》的文学史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扭曲,威胁到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因此必须予以指出并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