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齐夫 《中华魂》2013,(5):28-29
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为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将当地著名的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寓意为“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然而,改名后的“仕高山”并没有保佑给其改名的始作俑者,相反,在改名后的一个来月,这位县委书记的仕途戛然而止,他因为腐败被检察机关查办了。在杨洪落马后不久,石膏山景区的开发商很快又将名字从“仕高山”改回了石膏山。(2012年11月7日《法制周末》)  相似文献   

3.
晋末大诗人陶渊明,自沈约《宋书》将他列于“隐逸传”开始,后世就不断有人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人们一提起陶渊明就想起“归隐”二字。其实,贯穿陶渊明整个内心活动的,并非单纯是隐逸思想,仕与隐的矛盾在他的心中常常交错地流露出来。陶渊明一生中,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刺史幕僚、镇军参军以及彭泽令等官,其间三仕三隐,时出时归。29岁首次出仕,确是想做一番事业,但因刚直坦率,“不堪吏职”而辞官回家。可是,他壮志犹在,对统治者也仍抱有幻想,于是在36岁左右第二次出让,做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由于桓玄企图夺权称帝,陶…  相似文献   

4.
李二曲先生是关学的继承者,他批判了“游学无根”、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崇尚实务。他一生清贫,拒荐不仕,终生讲学,传播其以“悔过自新”、“明体适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人人修养自我,注重实践,不务空谈。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重要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上承二谢,下启王维。他的创作使初唐兴起并定型的五律得到巩固和发展。王维、李白和杜甫都表示过对他的倾慕,说明他的影响之大。深入研究其人、其诗对唐诗的整体研究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孟浩然一生行踪至今尚有许多疑点,入京求仕一事即为疑点之一。入京求仕一事是考求孟浩然生平事迹、研究其思想发展的关键,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些探讨。 对孟浩然入京求仕一事,有两种说法,即“一次入京说”及“两次入京说”。“一次  相似文献   

8.
菜丛 《山西老年》2012,(11):23-23
毛泽东很喜欢替属下或朋友“改名”“取名”,又极喜借人名开小玩笑、讲大道理。少林寺和尚出身、武功甚好的许世友上将,原名“仕友”,因“仕”即官吏之意,这与他当时身为红军战士的身份不合,于是自己改“仕”为“士”。不料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首次见到许士友时,听到他改名之事,便建议他再改一下,换“士”为“世”,并说:“你这就成了世界之友,我们红军战士不但要时时处处想到全中国,还应放眼全世界嘛!”  相似文献   

9.
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相似文献   

10.
创造了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的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并不平静。本文拟从陶渊明的诗文自身出发,分析一下他那动荡不宁的思想经历,看看他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这种内在搏击的。一、仕隐冲突这是陶渊明思想中第~个严重冲突。我看陶渊明的归隐有三个原因:1.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多次表述,仕途社会对他犹如“樊笼”和“尘网”,他在其中过着“心为形役”的生活,这种违背心牲的生存方式,令他感觉耻辱和痛苦(即“志意多所耻”);还在做建威参军时他就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归隐多年之后,回顾那段仕宦生涯时还说:“在英经十载,…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因号“稼轩居士”,又号“雨岩居士”,故有学者把辛弃疾看成是一个佛教居士,把他的词也看成居士词。其实不然。辛弃疾与佛教之关系,不过是他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应具备的佛教知识与修养而已。虽然仕闽期间,辛弃疾有过参禅经历,但他并非虔诚的佛教徒,也非佛教居士。作品分析表明,辛弃疾对待佛教的立场,完全是一个佛教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的兴趣与姿态。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听说一位老朋友"双规"了。我吓了一跳,因为,这是绝不可能的。他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至少10年前就退到二线。他和我,相识半个世纪,此公谨言慎行,遵纪守法,勤劳奉仕。上下左右,保持着不亲不疏、不近不远的关系。党政财文,凡权力部门,他都尽量不搅和进去。因为没有欲望,人们对他也很放心。  相似文献   

13.
沉重的爱     
马相才 《小康生活》2005,(9):60-60,62
人们常话说家庭的港湾,没有爱不行,但“爱”变了味也不行。我有一位朋友,就是因为媳妇“爱”他太多,感情变调又变味,受不了了才来找我诉说的。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宋代理学(亦称道学)的集大成者。他“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宋史·道学三》)或授徒讲学,宣扬义理性命之学。他力主人们讲求义理而不学诗文,  相似文献   

15.
题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拿破仑曾豪气冲天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因为他身后有千军万马,更因为他是一位勇——勇无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中存在诸多二律背反式的冲突模式,比较突出的如天人冲突、礼仪冲突、德刑冲突、仕隐冲突。这些冲突关系中实含有相互依存、彼此互动的内涵。孔子通过“命”来调谐天与人的冲突,通过“诚”来达致礼与仪的统一,通过“仁”来实现德与刑的互补,通过“时”来决定仕与隐的抉择。孔子解决其思想中内心冲突的原则归根到底是他的中庸思想,“命”、“诚”、“仁”、“时”都只是中庸原则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冲突模式所选取的具体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外闻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既有“救时”、“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又有通过谋求出仕“得禄”以“养亲”的现实考虑,还有着知难而退的隐逸情怀.在仕与隐问题上,他坚持以“道”进退,主张“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藏器于身”、“进退之当于义,出处之适其时”、“待时而动”.这种矛盾重重的仕隐心态使其诗文创作带有独特的理性.  相似文献   

18.
商丘电业局局长孔林理在河南省电力系统是一个知名人物,从事电力事业二十多年,由一名普通电力职工到电业局局长,他经历了一个因父亲而名到自我扬名的过程。如今在系统内(甚至系统外一定的范围),许多人都喜欢亲切地称他“小孔局长”或“孔老二”,私下里面对,他的很多同事部下都习惯地称他“二哥”。其实,“二”在中国的字眼里一直别有深意,大致是形容一个人真实直诚地带点傻气。对此孔林理毫不介意,每当人们称呼“孔老二”或“二哥”时,一米望八、憨态可掬的他都会惬意地笑纳,一来因为在兄弟中他排行老二,二来他也非常喜欢“二…  相似文献   

1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语(以下简称“仕而句”)出自《论语·子张》,是子夏的一则语录。对于这句话的训释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时甚至被断章取义,加以曲解。因此,先有必要略述一下已有的各种不同说法。归纳起来,不同说法主要有五种: 其一,“行有余力”说。这一说起源于汉代经学家马融。他以经解经,认为“仕而句”就是《论语·学而》中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这一说的影响很大,旧时注家,多援引和发挥马融的说法,当代也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例如杨伯峻先生的  相似文献   

20.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人们知道,他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对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等题材无所不工,论者以为“笔资秀雅”、“笔墨灵逸”、“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正因为他的画特别富于这种清秀的风情,所以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欣赏、所喜爱。有一首题画诗就很可以看出唐伯虎对自己的绘画技艺是颇为自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