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产业发展有资源、资本、人才和市场四大要素,区域经济视野下的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综合充分考虑本区域的要素禀赋,西部地区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域,发展文化产业时理应高度重视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但要真正实现西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又必须消除对本地资源禀赋的过度依赖,把人才要素放在首位,以高质量的创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优化的基本路径,探索出可行的产业发展道路,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2.
创意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实现在创意文化产业中各学科的融合发展,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的创意文化产业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首先要根据地理因素进行空间布局;其次要发挥各地方文化资源具有的优势,借鉴各地方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歌谣;再次要利用现代通讯与交通条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开发出具有超越性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广受欢迎的创意文化产品。创意文化及创意文化产业并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以为中外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为最终目标。对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要有新的认识,要将创意人才的培养放在战略高度,强调最新科技成果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的“产学研”,要充分认识文化企业的需要,选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与生长点;文化企业的需要为“产学研”提供了研究与发展的契机,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把握文化企业对文化创意的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创意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产学研”机制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发挥“产学研”对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中原文化产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文化品牌不强、"文化"创意不够、人才短缺等挑战。发展中原文化产业要利用新媒体多维度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做好创意人才长期培养计划,并且要注重对文化产品内涵的开发与挖掘,真正使中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成就,着眼文化创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而就地方高校如何开展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作具体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为背景,从分析皖东地区传统艺术创意产业化存在的创意能力欠缺、产品创新不佳,营销力度不足、品牌效应不强,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等问题入手,结合皖东地区民间传统艺术发展现状,从以品牌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文化产业、与企业合作拓展文化产业链、多措并举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等方面,论述皖东地区发展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以期能为相关部门制定皖东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我省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完善,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地缘优势已充分显现。但仍存在发展观念与意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人才缺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应通过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加强人才培养等多项措施,实现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文化产业主要以公益性为主的博物馆文化产业、市场性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产业三个部分组成。为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英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法律保障体系;合理利用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属于本土的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制定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在文化产业新内涵以及网络与信息化的信用保障体系下,对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多领域、多单位主体以及人才之问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互动共享与交流机制;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图搭建文化产业“产学研”与科技文化产业融合的合作桥梁,探求建立有效的文化创意协同创新服务机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有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但在培育生态文化产业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缺乏有效规划、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文化创意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应从深入挖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科学规划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避免生态创意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生态创意产品质量;营造宽松的生态环境氛围,为创意人才助跑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