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彦 《船山学刊》2004,(1):143-145
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至于汉魏六朝琴不仅作为八音之一参与各种雅乐,而且作为一种独奏性乐器更为士大夫阶层所广泛接受.唐宋以来,琴与棋、书、画并为文人雅好之一种,深深地渗透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明朝遗民对抗满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在避居台湾后转化成热爱台湾这块不受清朝统治土地的本土意识.这种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并存与互动,构成台湾汉族民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相似文献   

3.
琵琶是唐宋燕乐功能强大的乐器,也是与宋词演唱结合方式最多的乐器。它吸收中土琵琶进行自身改良,从胡乐进入中原俗乐系统,成为教坊使用率最高的乐器。或独奏,或伴奏,或重奏,或协奏,或迭奏,或起乐,琵琶与宋词的歌舞演唱交相碰撞,完美融合。北宋流行以琵琶为代表的弦乐器,节奏明快、促碎,故小令繁盛,及至南宋,管乐器盛行,曲调悠扬、啴缓,故慢词兴起。考察南北宋词风之变迁与转关,琵琶之用废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村回族的亲属制度为例,分析了回族亲属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认为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与中国本土民族结合的群体,其亲属制度受阿拉伯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且受汉文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银川会议上,有人首次提出伊斯兰教在回族中传播发展后,曾产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点。他们认为,由于回族长期以来同汉族杂居,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以至各种习俗的熏陶,从而全部地或部分地将这些内容加以吸收.换句话说,也就是当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中国以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本土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往、渗透、融合,从而使在中国土地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资料,再参之以考古资料,考述了来自于中亚西域的哪乐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再流传到新罗的情况.认为竖箜篌、筚篥、五弦琵琶、义觜笛、齐鼓、担鼓等乐器以及<柘枝舞>、<春莺啭>、<大面>、<倾杯乐>等乐舞,都流传到了新罗,并对新罗乐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又指出这些乐器与乐舞传到朝鲜半岛后,经过了当地人民的改造,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有的已发展成为其"乡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印度在1947年独立前后,部分移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但无法完全生根发芽,只能异化变形,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模式.经历了20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在政治模式上,印度仍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英国本土的政治模式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印度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已经产生并孕育了自身古老而持久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它们对从外国简单移植来的政治制度或政治模式具有强烈的不适感和排异性.通过对印度与英国政治模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反弹琵琶”形象渊源的探寻研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乐舞图像的解读,及敦煌壁画中琵琶功用的多元化发展得出:此种形象是舞伎反手持琵琶做出的舞蹈造型,琵琶在此是作为一种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并非“反弹”.  相似文献   

9.
壮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相邻的族群发生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与他族文化上的交融成为民间艺术的共时生态,在横向上深刻影响了壮族民间文艺的形式与风格.壮剧是在汉族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直接影响下而陆续形成、发展的,在剧目、音乐、表演、技法、乐器等方面,壮剧都大量地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艺术滋养,并与本民族传统艺术融为一体,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侗族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人口一百二十多万,是个善歌唱的民族,有多种体裁、多样内容的民歌。其中侗族琵琶歌(侗语称为“嘎琵琶”)文学水平较高,它用琵琶伴奏,是一种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其短歌属于民歌范畴,其叙事长歌属于曲艺范畴。侗家琵琶外形近似汉族三弦,但有四根弦,分大小两种:大琵琶音色低沉柔和,长于伴奏记叙性唱词;小琵琶音色铿锵,细致而深厚,长于伴奏咏叹性唱词。  相似文献   

11.
李珊 《天府新论》2004,(Z1):198-199
<天女散花>是一首著名的手风琴独奏作品.作者李遇秋教授吸取民族音乐(江南丝竹乐风格)的营养,突破手风琴的传统表现方法,模仿江南丝竹中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方法,韵味纯正而不失个性,是手风琴作品民族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帽子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菩萨给了唐僧一顶帽子,孙悟空发现后,高兴地把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却再也摘不下来。“它”变成了“金箍儿”。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有一天我去小姨办公的地方,偶然的一瞥,看见一位穿着古装裙、披着头发的大姐姐,抱着一个像梨一样的乐器,手指轻挑,美妙的乐声便传了出来,优雅而端庄。我问妈妈:“那是什么乐器?我也要学!”妈妈说:“那是琵琶。学琵琶很难的,你能坚持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能!”  相似文献   

13.
解淑红 《云梦学刊》2007,28(5):105-106
刘德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他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他在琵琶演奏技法、演奏形式及创作思想等方面阐述琵琶艺术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4.
《优雅》2013,(4)
两个多世纪前,一次偶然的疗愈让法国古老小镇的雅漾活泉为世人所知.如今,雅漾活泉带着大自然的纯净祝福,在全球掀起一股护肤热潮!十年前,来自法国的敏感肌护肤专家雅漾带着全球领先的敏感肌护肤理念、科技、产品进入中国,为本土敏感肌困扰者带来福音.作为中国敏感肌护肤的先驱者,雅漾让中国敏感肌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专业呵护、贴心照顾.在一次次沟通与互动中,雅漾令更多中国消费者意识到"敏感肌安全护肤"的意义,帮助消费者选择更安全专业的产品呵护肌肤,关爱自己,重拾健康和自信.  相似文献   

15.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笙的多声部有着与其他乐器不同的特点,并有创新意识,就这点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笙的笙簧数量的发展;笙的和声的发展;笙乐曲的复调发展。从而论述笙音乐的丰富性,以及笙在多声部发展上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是金代女真族的故乡,白山黑水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大庆地区的金代女真文化,在宗教信仰、娱乐活动、生活习俗等方面,随着女真与汉族的交融已经保留下来,成为文化遗存.对大庆地区金代文化女真文化遗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大庆人,了解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积极促进大庆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大庆文化,彰显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类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其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本土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人种志作为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方法,它的成功给教育者研究信息素养教育问题以诸多启示,尤其是在对汉族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素养教育上,它在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之余也充实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走出了范围怪圈,人种志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也将最终走向和谐切合。  相似文献   

18.
第三部门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学术界对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困境分析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缺乏"转换-对接"研究.如果我们综合考虑中国社会的特色情境,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的实质在于脱离中国本土情境而盲目西化.儒家宗教性下的社会家族化趋势、伦理本位下的特殊主义以及威权体制下的官家公共性是制约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本土情境.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要想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认真评估中国本土情境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道路选择,其实质是要由原来的"西化"道路转向"化西"的途径,实现第三部门在理念、组织运营以及与政府关系等层面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最近电影"大片"的发展和"80后"文化的崛起等现象的思考,对今天的中国大众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形象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指出,一种"后原初性"的存在是今天中国大众文化新的表征,由"本土或全球"向"本土即全球"的过渡是中国大众文化新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章辉 《学术界》2007,(4):38-46
后殖民理论旅行到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后殖民批评.作为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一支,文论失语症命题表达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缺失的焦虑,其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具体论断值得进一步思考.在本土经验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在文学批评实践和哲学美学观念更新的双向推动下,当前中国文学理论方可获得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