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话语是人表义过程中的常用语言资源,人的表义过程会标示主体间性。通过考察话语分析领域对元话语的认识和梳理语言学领域对主体间性的释解,揭示了主体间性的本质内涵,分析了元话语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主体间性是元话语使用中自然带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元话语不仅是人话语交际过程中主体间性意识的外在表达,而且是展示话语主体间性的主要符号资源。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是20世纪一种西方重要哲学思想,它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平等、相互融合、互动对话的交往关系.将主体间性引入家庭品德教育管理就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管理依据,通过建立亲子平等关系、促进亲子合作实现双方共同成长,最终促成家庭良性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3.
主流话语权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话语间性的存在使这种建构面临多种困境:话语阶层多样性,主流话语整合权威弱化;话语符号互弈性,主流话语引导权威淡化;话语语境复杂性,主流话语感召权威减化。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通过创建话语主体间性模式,提升主流话语整合权威;规制话语符号叙事范式,加强主流话语引导权威;做好话语语境动态适应,巩固主流话语感召权威。  相似文献   

4.
5.
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体间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主体间意识和自觉运用主体间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6.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德育是针对主体性德育的"单一中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建构必须考虑哲学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合理性辩护3个层面的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主要需考虑基本前提、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关键要素、基本途径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仁宇 《南都学坛》2001,21(2):75-78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 ,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 ,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 ,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 ,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 ,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互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 ,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如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付诸实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1.
Hyland(1999,2005)通过对学术论文语篇的元语篇分布情况的实证分析探讨哲学语篇和科学语篇异同。本文认为学术论文是集学术语篇和学科语篇为一体的文本,无法清晰的反映哲学语篇和科学语篇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本文通过直接考察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人际元语篇的分布情况指出:科学语言的元语篇的使用具有中立性的特点,其主旨是组织语篇,使之具有语篇性;哲学语篇中的高值情态使用率较高,哲学的“先验”性使得其语言主观、精炼、肯定。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言语研究阐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功能性言语是作者在表达命题态度、写作意图和读者期望时所运用的话语,它可以帮助作者组织语篇、传递信息并引导读者理解语篇内容,对于它的研究可以采用功能、语用和认知等多维度视角.虽然对于它的定义、分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语言现象,并把对它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研究的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3.
元话语不表达话语的概念意义,只体现说话人对话语的元认知监控。元认知是元话语产生的认知动因,元话语是交际双方元认知交互的语言手段。元话语在高频使用的情况下,通过语法化机制演变为话语标记。元话语和话语标记可衔接语篇或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都具有引导功能。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使用频率上。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表现主观性,而且还可以表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言者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本文主要从认识意义上分析现代汉语话语中吧所具有的五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吧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学科性质的视界出发,可以总结出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补充,并共同承担交际工具的使命这一特质。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可行性问题,应充分注意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作用及各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意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和"、"诚"、"时"作为"正心"的内位标准和行为指数体现为儒家具体的元话语形式,为现实的伦理行为提供指导依据,促使君子主体能够从自己所处的客观化伦理关系境域出发,根据自己的身份交际体验变化保持一种恰当的伦理交际状态.儒家的基本话语以仪节为主要表征,实际上就是<礼记>繁杂的礼仪系统中按照一定元话语规则制定的礼仪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编辑活动,即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编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编辑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生成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18.
元话语是一个在学术写作、修辞和篇章结构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本研究利用Hyland提出的元话语分类模式,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对比英语为母语的论文作者和英语为非母语的论文作者在摘要写作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英语为非本族语的论文作者主要还是在摘要部分以交际元话语对其篇章进行梳理,而对于互动元话语功能的了解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言语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能性言语作为组织语篇,表明交际者态度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已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得出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留下许多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功能性言语的定义及分类方面。提出功能性言语是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正确有效地运用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