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明中期包括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八朝(一四二六——一五六六)共计一百四十余年。这个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十分频繁,特别是贸易往来,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中日官方贸易的发展及其内部变化。明代中日两国的官方贸易开始于永乐二年(一四○四年),这种贸易的形式是由明朝皇帝颁给日本幕府“金叶勘合”作为来华贸易的凭据,日本幕府则持这种勘合以朝贡为名进行贸易,故称为“勘合贸易”。勘合贸易分为二期:第一期是在永乐年间,两国进行的这种贸  相似文献   

2.
明代沿海城镇对日贸易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中后期,也就是自嘉靖中期至明末,随着中日官方贸易的断绝,两国的民间贸易却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趋势。自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后,明政府以东南沿海受到倭寇骚扰为由,中断了官方的“勘合贸易”并厉行海禁。但两国商人则千方百计冲破海禁,互通有无。特别是在东南沿海一些城镇,这种交往达到了高潮。在浙江的宁波,由于受到传统的勘合贸易的影响,两国商人往来频繁,还出现了专门与日商交往的商人团伙和店铺,尽管在官方贸易断绝之后,来  相似文献   

3.
经历过1998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让中日两国纺织服装产业联系更为紧密也让竞争更为明显,在此以两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测算了两国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程度。结果表明:中日互为双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进出口市场,两国纺织服装产业比较优势各有不同,贸易互补性很强,产业合作会产生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促进中俄双方将双边贸易关系提高到推动两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养中俄贸易人才;抓住俄方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在双边谈判中解决未尽事宜;尽快建立中俄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边民互市区;加强各层次的双边交流,提高中俄贸易互信程度;建立中俄贸易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两国贸易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优势与互补性看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与两国大国地位极不相称.2006年,中俄国家年启动,两国领导人提出到2010年两国贸易额增长到600-8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进一步挖掘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发挥两国间比较优势.通过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教等工具对两国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两国具有长期贸易合作的潜力和基础,中俄贸易的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6.
简析战后的中日经济贸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的中日经济贸易关系,是战后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曲折的途径,才发展到今日的程度.研究和探索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中日关系,而且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还可以为进一步搞好今后的中日经济贸易关系提供借鉴.战后中日经济贸易交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之后.当时尽管双方外交关系没有恢复,但两国的贸易关系已通过民间贸易的方式开始发展.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6月,中日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加强中日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是东亚的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在双方的对外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历史问题及美国和政治等因素的存在,中日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依然十分坎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复苏,推动中日贸易自由化的力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但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不仅取决于两国经济力量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两国能否通过沟通和制度变迁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中日经贸关系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日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化,两国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补关系日益增强,而且这种互补关系在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实现中日经贸互补双赢是两国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中国与日本两国各自经济高增长期的外贸依存,结果表明中国无论是总量指标、波动幅度还是贸易流向的依存指标差别均高于日本,两国品类依存变动趋势有相似之处,而中日两国贸易依存指标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作用机制不同。并进一步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诱致性因素,以期为外贸转型的中国提供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民间往来—→半官半民—→恢复邦交—→缔结友好条约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日两国众多的友好先驱者们披荆斩棘、开路架桥,为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日本已故前首相大平正芳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都留下了他为此而积极努力的业绩。“LT贸易”的幕后功臣1962—1964年,在战后中日友好关系史上是值得纪念的转折时期。1962年9月,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率团访华,就进一步发展中日贸易,改善中日关系等问题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同年10月,日本自民党众议员、前通产大臣高碕达之助受松村委托,率实业代表团再次访华,同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就扩大中日贸易问题进行具体商谈,并于11月9日同廖承志以私人名义签署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在已有的民间友好贸易基础上,又开辟了有政府暗中支持的“廖、高(碕)备忘录贸易”(简称“LT贸易”,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上任伊始,便决定访问中国,展开了“破冰之旅”,结束了中日之间自2001年小泉上台由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对立和矛盾,此后“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推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使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上述氛围推动下,两国的经贸也不断取得突破,中日贸易超过美日贸易,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以区域合作为纽带、以友好城市发展为拉动,两国的地方交流也出现蓬勃发展势头。尤其是我们的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深化,使两国在东北地区的各种合作不断增加,学术、经济和企业界甚至发出了打造“中日大东北经济圈”的热切呼声。从中日经贸互动和地方国际合作背景来看,随着两国在东北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日构筑“东北经济圈”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2.
根据TPP政策的实施环境评估和当下日本国情,最终安倍政府排除国内阻力并于2015年10月正式宣布加入TPP.日本加入后将会对中日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使得中国的商品在日本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不仅意味着中日两国未来的贸易摩擦可能会越来越强,而且两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可能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加两国贸易冲突的风险与矛盾,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综观有明一代的私人海外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洪武至弘治时为前期。由于明王朝厉行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只能在暗中艰难进行;正德、嘉靖两朝为中期,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商集团;隆庆至明末为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终于冲破海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明初,朱元璋鉴于“海疆不靖”,担心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和防备“倭寇”的骚扰,便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贸易有很大发展,特别是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中,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对外贸易总金额从1960年的101亿卢布猛增到1985年的1421亿卢布,增长了13.06倍,其中出口增长13.54倍,进口增长12.60倍。苏联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有五:一是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经济,扩大贸易;二是通过援建项目扩大贸易;三是通过建立联合公司扩大贸易;四是通过灵活贸易方式扩大贸易;五是通过扩大石油出口,增加贸易金额。随着改革的深化,苏联经济必将进一步发展,它的对外贸易也将更加扩大。我国同苏联进行贸易来往,始于建国前的1947年,那时通过东北解放区人民政府与苏联进行贸易,到1949年,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2.05亿卢布。建国后,两国贸易额大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和资源禀赋条件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在两国诸多的竞争领域中,服务业的竞争备受关注.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具有优势,但印度在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上的优势使其竞争力超过了中国.中印服务贸易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印度的歧视性制度和政策、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地缘政治等制约了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合作发展;迅速发展的双边贸易、渐趋密切的政治联系、优势互补和避免竞争损失的理性选择构成两国服务贸易的有利条件.两国应加强多边联合对话、加强两国服务贸易政策和制度制定的合作、构建互信互认机制、促进文化交流等,推进双方服务贸易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惠莉 《社会科学》2004,(1):96-105
直至晚清 ,中日两国交通仅限于长崎贸易一途 ,其中虽无任何冲突性事件发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崎贸易对两国政治影响的空白。事实是 ,清代前期来自长崎铜贸易的任何变故都曾对中国内政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康熙朝第二次钱制改革受长崎铜贸易牵制的史实考察 ,回答清代中国政治的特点及中日关系在清前期对中国内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南与中国经贸合作已全面恢复并迅速发展.两国间贸易总额从1991年的0.3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16.59亿美元,增长了近700倍.但长期以来两国在贸易合作关系中存在着贸易不平衡现象,其中越南对中国一直有大量的逆差.而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来,其逆差的增长率还有所增高,这影响到两国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两国关于越南逆差问题的认识以及越南对中国逆差的状况进行论述,以探讨越南逆差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两国今后贸易关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慧智  曹玲 《兰州学刊》2012,(7):151-154,163
近些年来,中韩电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率超过了两国总贸易额的增长率,成为了引导两国贸易深化的规模最大的产品,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竞争激烈。文章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两国电子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同时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韩FTA缔结后双方电子产品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最后得出两国缔结FTA对双方电子产品的贸易创造价值巨大,特别是电子管与半导体、办公设备、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贸易创造价值显著;我国低技术产品贸易前景将比那些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乐观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美作为全球性贸易大国,具有深厚的互补性基础。两国贸易互利双赢,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美国是发达经济体,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高技术资源禀赋丰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处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的深度转型进程中。大国贸易的互补性是中美贸易战略合作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经贸复苏曲折,两国可进一步发挥产品贸易结构互补潜力,拓展市场合作空间,破解经贸“脱钩”论,共同增进两国和世界人民福利。  相似文献   

20.
15世纪末至 1 7世纪中叶 ,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中英两国政府都力图把海外贸易纳入国家总体发展的轨道。一般认为 ,这一时期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 ,西方包括英国则盛行重商主义 ,但两国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异同及其根源、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包括海外贸易政策的总体取向、具体进出口商品贸易政策以及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两国海外贸易政策的变迁不仅影响了海外贸易的兴衰 ,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两国现代化因素的成长以及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