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商品经济是瓦解封建统治的腐蚀剂,因而必然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逐渐积累起统治经验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由一味采取单纯的抑商政策,到竭力将商品经济纳入封建经济的轨道,利用它为自身的统治服务.汉的官专卖而唐的官商混合专卖以及宋以后的商专卖,则构成这一演变过程的重要侧面.了解这一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违抗又适应的两重性,商人资本对封建经济既腐蚀又维护的  相似文献   

2.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土地制度上实行了均田制,与均田制相配合还改革了赋税和推行了三长制,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北齐、北周、隋、唐初都坚持均田制,直到唐中叶才废止。可见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时近三百年,影响深远,不容忽视的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虽然在本质上并不否定封建土地私有制,但它产生于政府掌握的官田在数量上超过私人占有土地的特殊条件之下,政府授予  相似文献   

3.
2.东汉与西羌 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反映到民族关系中,表现为民族矛盾,使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汇流。东汉的残暴统治和豪族地主的封建剥削压迫,不仅造成汉族人民极大的痛苦,也同时给各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其中以羌族人民所受压迫最甚,所以他们的反抗斗争规模最大,持续最长。如果说西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那么东汉对羌族人民的战争完全是非正义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对私营企业主收入的合理界定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望英  郑东华 《北方论丛》2003,3(6):112-1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其I必然性,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主绝大多数都是作为管理亲自参加劳动的,因而对其收入进行合理的界定也是应该的。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劳动价值论的方法界定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即区分私营企业主的剥削收入和劳动收入,有赖于“双重人”概念的提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私营经济中剥削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局现性的分析,即区分合法剥削与非法剥削,有助于对我国私营经济中的剥削进行规范、限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5.
清代云南私盐活动十分活跃,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统治秩序。以咸丰为界,前期主要是腹地私盐,后期主要是边岸私盐。前期腹地私盐的泛滥主要与制度的缺漏、沉重的封建剥削、利益的驱使以及私盐所具有的优势有关。后期边岸私盐的侵销主要与市场需求、边民互市和借销邻盐的基础、天灾人祸、清末名目繁多的盐课以及帝国主义的纵容等因素息息相关。清政府对私盐的态度历来是深痛恶绝的,而随着时局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边岸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在长达四千余年的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组成一个民族大家庭。造成中华民族牢固结合的成因中,有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诸因素,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在共同发展历史中所孕育出来的共同感情。有清一代,在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在进行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进一步沟通和加深。在共同开发祖国边疆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并肩劳动,共同生息繁衍,感情日趋融洽,形成互助互爱的兄弟民族关系。尤其是近百年来,蒙汶各族人民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及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民族关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维护祖国  相似文献   

7.
宋律基本承袭唐律,但随着商品经济以及租佃关系的发展,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进程,其内容相应地发生了若干重要演变,形成宋律的时代特征。宋律又反作用于其经济基础,促使封建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要是探讨宋律内容特点及其对经济方面所发生之作用,不当之处,请法学界、史学界同志,多多指正。 一、宋代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宋刑统》的编纂 儒家思想是封建法律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国封建法律从其“体”来说,立法精神、体系内容、原则要求,自唐以后各朝一脉相承。然而,各朝因社会经济、政治、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8.
明代引茶制度初论——明代茶法研究之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资五谷以为食,所以下食者盐,而消食者茶也”。茶是我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茶业的发展和饮茶风尚的普及,中唐以降,茶叶被纳入了封建国家禁榷专卖的轨道,茶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代渐臻完备,“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明茶法有三:曰官茶、商茶、贡茶。仅就商茶之法(商专卖体制下的茶叶流通政策)而言,则又包括引茶和开中两种制度,而以引法为基本特征。关于开中茶法,笔者已有专论,这里仅就引茶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9.
叶锦花 《学术研究》2024,(1):120-131+178
划区行盐是明代食盐运销的重要原则。然而,并非所有地方都是食盐专卖行盐区或都能成为行盐区,它的形成需要经济和社会基础。明王朝没有为地方推行食盐专卖制度提供经费支持,却对地方盐官的盐税征收进行严厉考核,地方盐官则低成本、低风险推行食盐专卖制,将既有规模大的食盐市场及有商人支持的地方纳入行盐区,推行专卖制,而放宽对其他地方食盐流通的管理。以福建为例,16世纪初福建境内仅闽江流域及其所达数县食盐专卖。嘉靖十五年以国家财政紧张为契机,福建运司在食盐自由流通的滨海四府一州的广阔区域中,仅选择在福宁州建立黄崎分司,将闽东纳入专卖体制,正是因为当时从福清到福宁州地区之间存在规模大且稳定的食盐市场,且福州商人支持专卖。此后福建运司为保证从福清到福宁州之间的官盐销售,逐渐将罗源县、福宁州辖境及建宁府政和、松溪、寿宁三县划入东路行盐区,亦以既存食盐市场和商人支持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屡有斗争,但一直是集权的思想占上风,封建集权的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体的政治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历二千多年而一直奉行不衰的集权制度,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而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给其推行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更将秦汉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无限地加以美化,以“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为借口,为封建帝王的独裁专制辩护。为了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很有必要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思想,进行一些必要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宋代教育事业、印刷业发达,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政府采取了“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家法,这些为谕俗文的产生提供了文化、物质前提与政策背景。宋代地方官员和士大夫站在国家的角度,通过谕俗文向基层社会宣传封建伦理说教、法律制度,有助于礼教深入民间和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且对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相当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榷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榷茶析论孙洪升茶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唐代茶业的发展和兴盛,茶叶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这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唐政府为了控制茶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茶叶的生产、流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论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在欧盟法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的核心在于通过延伸生产者责任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要在产品的"后消费者"时期,来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促使生产者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比率。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起源于欧洲,并在欧盟法的适用中得到极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在欧盟法的适用有助于我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都由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所激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封建租佃关系是当时生产关系的必然选择,只要统治者能善待农民,农民不会造反.对封建统治者武力镇压农民应予斥责;但其实行恤民安民的招安政策,能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持生产秩序,应予肯定.农民战争结束后,社会残破.新王朝的统治者因慑于农民起义的威力,被迫采取"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轻徭薄赋,宽政弛刑,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食盐专卖制度是我国从古至今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历史事实证明,食盐专卖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往往同时存在,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法治化步伐的加快,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甚至有碍于现代法治化的进程,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法治的视角对食盐专卖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及其原因进行探析,并对现行盐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几点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由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构成的.要对国民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一、运用价格杠杆实施调控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作用层次上,价格机制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一,价格机制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是竞争手段.生产者为在市场上夺取较大地盘,必须在价格上以廉取胜,从而带动劳动消耗的节约.其二,价格机制对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是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价格比例的变动及其同价值比例趋于一致会驱使生产者通过资金流动来改变生产方向和调整生产规模,从而使社会生产各部门合比例地发展.其三,价格机制对消费者来说,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息.价格比例变化,消费者会放弃购买价高的产品,而购买价低的产品,从而调节市场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其四,价格机制对宏观调控来说,它以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一方面给国家反馈宏观调控的信息,另一方面自动调节企业总体活动,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开始以后,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的作用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会是无止境的.工业化进入到后期以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相对变化、财产的结构性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化、农业部门资金融通条件的变化、政治权力结构的新变化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会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转趋缩小,同时政府推行的系统性的农业、农民和农村保护制度(包括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直接的资源调配制度、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贸易制度、农业投入支持制度、有利于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融资制度、针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险支持制度、维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财政制度、保障农民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政治权力分配制度等)则会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同样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是系统性制度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已经萌芽,并得到了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为什么会缓慢呢?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制度与西欧、日本的不同。在中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且土地率又特别高,使社会上积累下来的财富多用于购买土地,从事封建剥削,很难向工业资本转化。工业资本的缺乏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现在的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方面着手,论述了土地的买卖制度、政治制度、土地率等促使商人、手工业者把货币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听封建剥削。那么,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形成的对农、工、商不同的心理、观念意识到底在这个原因的形成中有否影响,有多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这个方面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发达国家价格干预实践来看,不管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不管是宏观调控还是行业支持,价格干预都旨在提高社会福利,或改善消费者福利,或改善生产者福利。从产品属性出发,按照农产品对生产者(农民生计)和消费者的重要性程度,本文将农产品价格调控分为三类:完全不需要调控、需要完全调控和在某种条件下才需要调控,初步把粮食和猪肉界定为需要完全调控,蔬菜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需要给出干预,政府没有必要对其他产品给予政策干预。同时,要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产品价格干预中的责任,科学识别农产品价格变化的主导趋势,提高价格干预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价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生产者价值理论、消费者价值理论和供求决定论三个阶段。生产者价值理论和消费者价值理论的重点在于说明价值的源泉 ,两者的理论分歧在于对价值源泉认识的不同 ,即物品的价值是源于生产领域还是源于消费者对物品的主观感受。供求决定论的中心则是市场价格的形成 ,其意义在于把生产者价值理论和消费者价值理论综合起来 ,使关注点从价值本身转到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市场价格形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