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其中包含大量的民俗信息 ,具有民俗志的价值。尽管早期的民俗学者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具体研究中对之加以利用 ,但是 ,他们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即民俗是以生活的面貌出现在民间文学文本之中的 ,而不像在民俗志中那样成为榨干了生活汁液的民俗图式。一方面 ,民俗在民间文学中常常显得比较琐碎或隐藏在文本的背后 ,甚至被重新解释成为附会之说 ,而不像民俗志那样详尽而明了 ;另一方面 ,民众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及其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情境等都能够在民间文学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弥补了民俗志缺乏对民俗主体和生活情境的关注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和民俗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 ,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 ,长期以来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十分分明的。但是 ,近年来 ,文学理论批评界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 ,即“文化研究”,这一研究“追求在方法论上的革新和开放。它不囿于文学的自律 ,而从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跨学科的文化大视野来考察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问题。不必拘于学科性的限制 ,而从‘视界融合’中来诠释文本和问题。”1这一方法的倡导 ,使得文学和民俗学之间有了亲密接触的可能性。事实上 ,文学作品和民俗事相本身都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现…  相似文献   

6.
7.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公共生活得到了发展,中餐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和新的空间职能。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餐的精品理念还向多元方向发展,对精品菜肴的制作也更加考究,包括特色中餐、遗产中餐、氛围中餐、环境中餐和卫生达标中餐等,研究这些变迁,能加深对中国饮食民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特色,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土族人民历史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土族民间音乐以其重要地位存在于民俗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窥探土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音乐。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9至10日,四川省民俗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天伦大酒店举行。冯元蔚、廖伯康、李永寿、章玉钧等学会领导和来自川渝两地的90余名会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11.
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注重开发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更要注重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二者的互补互促效应,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文章对赫哲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内容选择及相关问题方面作了论述,旨在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在海南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给出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开发民族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开发自然资源,还应大力开发黎族、苗族民俗资源,从而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海南中部黎族、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二人转流行的东北地区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在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本文对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调查、描述、分析和研究,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称谓习俗等。这些民俗事象纷繁复杂,真实地再现"原滋原味"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我国春节期间 ,祭灶、除夕、元旦、人日、上元等一系列各具特点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主要习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雅砻江中游扎坝大峡谷的走婚民俗个案,认为走婚既非传统 观念中落后的婚俗,亦非母权制的产物;走婚看似自由,实有许多代价。同时指出,每一种文化有其独特 的价值和功能,应以文化平等的态度对待全球化浪潮下土著文化的族群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张杰英  何昱 《河北学刊》2012,32(5):160-163
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体享有民间文学艺术权。其中,民间文学艺术权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使用传播权、使用许可权、获得报酬权、获得资助权、追续权和进口权等。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又不至于过分限制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对其权利主体进行权利限制,即分别建立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使用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新刚 《齐鲁学刊》2004,9(2):135-138
现代都市风情小说是指通过都市民众的生存表象、生存背景的展陈与勾画,试图探究潜隐其间的历史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并最终承续文化启蒙与文化隐喻使命和负载的小说,其启蒙言说在启蒙主题的定位、启蒙的对象、方式和视角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启蒙小说相比是比较温情的。这几个方面又是通过其独异的叙述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