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是与必然相对的概念,关于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做了阐述,但各有其特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认识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  相似文献   

2.
关于必然中包含着自由“命题”的遐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黑格尔在批判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者把自由和必然认作彼此抽象地对立着的观点时指出:“这种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只是一种抽象而不真实的观点”①。在这里,黑格尔实际上不仅提出了“自由中包含着必然”的命题,而且提出了“必然中包含着自由的命题”。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中包含着必然”命题的深刻理解。宗教神学把必然的自然现象看成是上帝的创造和智慧体现.如果由此把…  相似文献   

3.
创作自由是存在着两重性的,一方面它与作家个体相关,另一方面它又与社会群体相关。就作家个体而言,要获得创作自由,必须是对审美规律的认识;就社会群体而言,要获得社会自由,保证创作自由,则必须是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在人类还未进入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①创作自由,则是自由一般的特殊表现形态,它蕴含着自由的普遍本质,又是这一本质在创作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认为,创作自由是对创作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类自觉运用艺术创作的手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通过艺术想象、艺术表现手段,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正确的反映和表现,达到主观理想、愿望、情感与客观现实在真善美基础上高度和谐统一,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 认识自由与政治自由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正确地认识这两种自由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改造自然与社会、造福人类,这就是认识自由的实质。认识自由是没有穷尽的,人们将一代接一代的认识下去。认识自由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渗透阶级的属性。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6.
胡启立同志在中国作协“四大”所致的祝词发表以后,不仅文艺界振奋不已,理论界也深受鼓舞。如同“百家争鸣”总是和“百花齐放”相提并论一样,“学术自由”也必然和“创作自由”俱来共存。如果说驱除“左”的幽灵,保证创作自由,会使文艺界呈现一派“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的繁荣景象,那末解除“左”的警报,保证学术自由,也会使理论界出现一个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7.
一 当前我们需要理直气壮地提出评论自由,为评论自由正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文艺界受“左”的影响极深,“左”的偏向得不到纠正,跟创作自由一样,评论自由的原则难以贯彻,甚至遭到践踏。这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论的不自由及其危害,大致有如下的表现: 文艺评论变为纯粹的政治评论,进而沦为帽子、棍子、政治判决书。文艺评论,顾名思义,是对文艺作品进行艺术规律、文艺手法的探讨,以促进创作的发展和提高。当然,作品是作家头脑的产物,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分析渗透在艺术中  相似文献   

8.
<正> 创作主体性问题,人们有彼此不同的多种看法。本文也就创作主体性的内在形式,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 创作主体性的两个方面 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是单一的呢,还是存在着矛盾着的几个方面?当人们认识到应尊重文艺的自由规律之后,这个问题便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文艺的主体性就是“超越性”,就是作家所具有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而直接进入“自由的领域”;有的同志则停留在过去的理论边界线之内,把文艺主体看成是文艺反映现实的手段。这些看法,前者偏于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要求和自由理想一边;后者偏于现实政治和客观认识的一边。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强调人在实践中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这个事实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在社会领域和意识领域中,人类不但具有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而且具有不断的完善“现在”、预见“未来”的智慧;但是,所有这些,却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只有依循着种种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在实践总体中生成与创造、建构与重构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作为现实主体的人,其规定性至少有三:一是客观现实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肉体的,自然力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简言之,主体首先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且,对于人的活动来说,“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二是自觉能动性。马克思主体观的本质规定性是“实践存在物”,是“感性活动“,而不是“感性存在”。人区别于物的能动性就在于它具有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鉴此,主体不仅是自然存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正当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实现伟大转变的第一个春天,《社会科学辑刊》和广大读者见面了。《社会科学辑刊》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学术刊物。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为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将发生深刻的革命变化。这种变化是遵循着一定客观规律进行的。恩格斯说过:“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雨独立,而在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  相似文献   

11.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精神幸福能否一致,而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物质幸福能否一致。行为的道德性质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由规律,幸福后果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然规律,自由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分离导致合德行为并不必然给行为者带来物质幸福。要建立德行与行为者物质幸福的可靠联系,需要以共同体主义超越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合社会性”打破“合自由性”与“合自然性”的康德式分离,使合德行为可以因为必然合乎社会规律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物质幸福。严格避免“因善得祸”和“因恶得福”,才有可能遏止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全面实现“因善得福”和“因恶得祸”,更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规律观点认为,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和消灭”。人们只能顺应它,服从它,至多也只能“利用”其积极有利的一面,避开其消极不利的一面。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首先,从规律的内容形式来看,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和宇宙普遍规律四大种类。自然规律,如宏观世界的天体演化规律,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运行规律,生物界的生存斗争自然选择规律等等,它们都是内在于天体、基本粒子或生物之中的,都随各自的自然载体产生而产生,随其发展而发展,随其消亡而消亡。这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的规律。水在摄氏零度和一百度之间是液体,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但是要使这个规律成为有效的,就必须有:(1) 水,(2) 一定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文艺创作是没有模式和秘诀的,鲁迅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然而,创作又同其他工作一样,毕竟是有规律可循的。创作的客观规律,需要作家在生活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和体味,方能逐渐认识它,掌握它。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悟出了其中的真谛,获得了创作中的真正“自由”。正因为他们有了这种“自由”,所以动起笔来,也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作家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外,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  相似文献   

15.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解仅限于“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命题,仅限于指出自由是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与控制,而较少注意到马克思对自由的另一层也是较高层次的规定:“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因而传统理解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降到了前康德时代的水平,即停留在主客体二分的经验思维方式之上。对此,近年来学术界已进行了某些辨正,如谢遐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于文论史上作家“自我”概念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现代以来文学变革总的趋势是倡导人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作家在创作中也加强了对于自我的张扬,作家自我意识的确立与文学的进步具有了同一性。但是,这种创作自我扩大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代表文学进化的唯一可能方式,由于读者意识的觉醒、由于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和合作要求、以及由于话语表达问题的新的认识,这种对于文学的看法也就发生了变化。“自我”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变革过程的一个特殊关注点,当时的倡导确实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然而今天站在纯粹学理的立场看,也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妇怨”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往往以已婚女性的“情殇”悲剧为表现题材,去深刻揭示新女性在自由婚恋过程中的灵肉痛感.阅读作品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妇怨”叙事在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悖的不同形态:男性作家一般都是从思想启蒙的社会角度,去同情被弃女性的不幸遭遇;而女性作家一般则是从个人情感的生命体验,去抨击男性人格的虚伪本质.因此,两种不同形态的“妇怨”叙事,恰恰反映出了不同性别的作家群体对于五四思想启蒙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9.
2月2日,王西彦、钱谷融、宗福先等应邀出席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二次情报信息交流会。就创作自由问题发表了个人的见解。 王西彦说,作家没有创作自由就象人离开空气一样,无法写作。创作能否繁荣,很重要的一条是创作环境,尤其是精神条件方面的环境。如果作家面前禁区密布,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而要作家按行政命令构思,为政策作图解,就会是束缚作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