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与子》所蕴涵的是一场文化冲突,在冲突中无论贵族文化还是平民文化,都暴露出各自的优缺点。作家在对文化的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从《父与子》看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与子》所蕴涵的是一场文化冲突 ,在冲突中无论是贵族文化还是平民文化 ,都暴露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作家在对文化的批判中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3.
《父与子》的发表,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俄国文学界,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巴扎罗夫这一人物,犹如一尊高大的塑象,使“多余人”画廊在他面前黯然失色。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离政治愈远,它的生命力就愈强,存在价值也就愈高;反之,离政治愈近,其生命力就愈弱,存在价值也就愈低。文学名著《父与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它涉及的正是当时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小说  相似文献   

4.
虚无主义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是当作革命原理的名称的,它是一面旗帜,横扫封建贵族的一切原则和制度。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创造的巴扎洛夫的形象正是体现了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想。他否定一切,集革命、进步、缺陷于一身,是一个有缺陷的、过渡性的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 屠格涅夫在其代表作《父与子》中,是把作品主人公巴扎洛夫当作“新人”来描写的,但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由于他贵族自由主义的立场,他笔下的巴扎洛夫并没有达到“新人”的高度,“新人”不新。本文就这个问题试作论述。一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构思于一八六○年八月,一年后脱稿,一九六二年六月由卡特科夫的杂志《俄罗斯导报》发表。这个时期正是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平民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宏观视角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作了概述,并以其本人对长篇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实践和探索为切入口,探讨了其长篇小说的形式问题。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其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与结构特点,认为居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综合了多种文学形式的艺术表现特点,在俄罗斯乃至欧洲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爱情具有独特的品格,它是社会性的,充满了悖论。一方面,它体现了爱情幸福与社会义务的一致性,同时又表现了两者的冲突;另一方面,屠格涅夫赞成小说主人公为了社会义务而"自我改造",但是他又强调了这种"改造"的不可能与反人性。  相似文献   

8.
杜勃罗留波夫评论《前夜》的文章,使屠格涅夫愤然离开了《现代人》杂志,但他却离不开这家革命杂志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他一年多之后创作出来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父与子》,在一八五九——一八六二年的俄国急剧动荡的社会背景上,真实描绘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不同思想路线的两代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之间的隔膜与较量,塑造了时代之子—平民知识分子革命者巴扎洛夫这一新人形象,反映了贵族阶级及其思想无可挽回的颓势和新人  相似文献   

9.
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问世于1862年,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社会处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年代。小说迅捷敏锐地反映了社会变动中思想文化的剧烈冲突,由于触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如石激浪,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父与子》看作当时政治斗争的直观再现。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文学又是精神产品,属文化的大范畴,必然受各种文化现象影响,通过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及风俗、时尚等文化现象的中介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特  相似文献   

10.
(一八六一年早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回到雅斯纳亚,同行的有他的朋友诗人费特的夫人,她去离雅斯纳亚不远的杜拉庄园。)几天以后,托尔斯泰接到屠格涅夫的邀请。他去拜访屠格涅夫了。开头几小时,宾主都很满意。屠格涅夫刚刚写好了他的得意之作《父与子》。大家约好,晚饭后托尔斯泰把这本小说看一下,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托尔斯泰贪图舒适,饭后独自留在休息室里,躺在一张大沙发上。他开始读起来了。但是他觉得故事写得过于矫揉造作,题材过于琐碎,读着读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晚年作品,包括《乡村》、《玫瑰》、《对话》、《世界末日》等经典篇章。在《散文诗》中,屠格涅夫善于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暗示以及抒情性的语言,来营造姿态各异的优美意境,使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感情与深邃的哲理妙合无垠。其意境营造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相契合,从而更容易满足中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因此《散文诗》在中国经久流传,百年不衰,深受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是在充满变革的 19世纪产生的一个文学新门类 ,它给整个文学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屠格涅夫是散文诗的创建者、先行者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叛逆性和探索精神 ,其成就不亚于小说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洛夫先生是台湾创世纪诗社的三大创始人之一,与余光中先生并称台湾诗坛的“双子星座”。他的诗歌融合了中西诗歌的精华,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色。其作品《长恨歌》体现了这种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在其《长恨歌》中发现: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意象系统,超现实主义诗歌表现的潜意识的真实,阿波利奈尔为代表的现代图像诗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等。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在《春潮》、《罗亭》中对女性观照时,运用其独特的技法,写出自己理想的女主人公,挖掘女性的抗争与思想上寻觅解放的轨迹。他对女性的观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歌颂与赞扬,而是深层次地追问与探求。他在叙述时运用障蔽性话语,以实现自己对女性及其命运的观照,思考女权问题,以暴露女性在自我解放过程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他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莫斯科女地主宅邸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农奴格拉西姆一生悲剧性的命运。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象征意义正是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16.
17.
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历来受到文艺评论家的好评。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屠氏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锻炼》写于建国前夕,是茅盾的最后一部创作。当时,蒋介石政权的法西斯面目已充分暴露,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争取自身的彻底解  相似文献   

19.
《悬崖》是网察洛夫思想矛盾、困惑的顶点。网察洛夫认为农奴制必须改造,但改追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他又无法找到第三条道路.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悬崖》意蕴反映了冈察洛夫思想与创作的矛盾性,象征着冈察洛夫的思想和创作都走到了“悬崖”。唯其面临悬崖,才引人警醒、深思。了解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传统,对于正确理解作品本身及所反映的俄罗斯的历史和未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征,一是数量的剧增,再是文体形式的激变。黄忠顺的《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察》大约是立足于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资源之上对长篇小说诗学问题给予专门思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它以深具文学史背景的当代眼光,在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宏观走势给予独特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剖析了这一文体在处理哲学、呈现神话、表现寓言、传达历史,以及情节模式的颠覆与重建等方面的诗学作为。当老派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学话语已无力与当代那些于艺术上有所作为的长篇小说创作达成交流的时刻,这是一项事关我们面对当代能否开口言说和如何言说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当代长篇小说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