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监生与葛朗台是世界文坛中具有吝啬特征的两个人物典型 ,人们常常将之相提并论。但两人在相似的行为表象下 ,精神实质是大相径庭的。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文本语境中 ,具有不同的人格。严监生既慷慨又吝啬的矛盾行为取决于他自视低下、胆小谨慎的卑微人格 ,葛朗台的吝啬冷酷来源于他唯利是图的攫取人格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由于临死之前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一经典情节,素来被学术界定性为吝啬鬼的形象。尽管近几年陆续有了不同声音,但终究归根于对这一情节重新解释的乏力,严监生吝啬鬼形象难以有根本性的动摇。从读者、当事人、作者三个角度,对关乎严监生本质上是否为吝啬鬼的这一经典情节可以进行全新的解读,力辩严监生吝啬鬼形象之冤,为严监生招魂。  相似文献   

3.
读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人一定忘不了这样一个细节:吝啬一生的严监生病入膏肓已不能言语,但“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手指”,旁人不解其意,大侄子、二侄子、妈妈相继上前猜测问话,均被否定。最后还是赵氏理解老爷,她走过去把灯芯“挑掉一根”之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因临终前的“两个指头”,被当作吝啬鬼的典型而饱受嘲讽、唾骂。仅以当代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写道:“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的性格,而是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严监生是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代表,这就是文研所文学史的概括。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写道:《儒林外史》“对王惠、汤知县、严监生兄弟这一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  相似文献   

5.
读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的人,都为笔者塑造两个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拍案叫绝,为他们尖刻的笔触、辛辣的讽刺而赞叹,现在严监生和葛朗台已作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我们若将两者加以比较,找出其异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这两个形象,也  相似文献   

6.
很小就听说了《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伸出两根指头要赵氏剪灭一盏灯草才肯断气的故事。为此曾无数次嘲笑过这位著名的吝啬鬼。 近日接连从报上看到有人不惜花几十上百万巨资自建活人墓,特别是那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官员冯文超,历时三年修建极品墓的“新闻”,我不由地产生了逆向思维:如果严监生临终前不是为活人着想,而是从一己之欲出发,要求家人对他的丧事大操大办,好让他到阴曹地府去风光一番,那给人的形象又将怎样?这样反过来一想,倒觉得那吝啬鬼不该全盘否定,乃有不少可赞之处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一直是莎评学者们笔下的热点人物。他们挥毫泼墨,浓笔艳彩给夏洛克勾画了一幅又一幅的肖像。有的把他画成“贪婪狠毒的守财奴”;有的将他描为“爱钱如命的吝啬鬼”;有的给他冠以“贪婪、吝啬、奸诈而狠毒的资产阶级的典型”的名号,等等。总之,夏洛克乃是一个地道的“反面人物”,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敌人”。这种结论似乎已“盖棺论定”。由此,连夏洛克这个名字也成了“敲诈勒索、冷酷无情的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典型形象,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元杂剧作家郑廷玉的《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的主人公贾仁,也是一个吝啬鬼典型形象,就其吝啬程度以及剧作通过这一形象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批判而言,贾仁不仅毫不逊色于阿巴公,而且可说是更胜一筹。然而人们对贾仁却相当陌生。同是喜剧作品中的吝啬鬼典型形象,他们的差异何在?各自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为什么阿巴公名扬四海而贾仁即便在本国也默默无闻?这就是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样两个人物的比较分析而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的剧坛上,有着这样两个著名的吝啬鬼的典型形象:一个是极其贪欲的吝啬鬼,歹毒的高利贷者,而且又是由于受污辱而自暴自弃,极力反抗的犹太人;一个是以贪婪和吝啬为绝对情欲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这就是世界著名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和莫利哀在他们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和《吝啬鬼》中刻划的两个吝啬鬼的形象——夏洛克和阿巴贡。莎士比亚和莫利哀虽然处在异时、异地,但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各自所刻划的两个形象,既有共同点,又有相异之处。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阶级本质,又表现了夏洛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稀金以及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 ,堪称吝啬鬼的著名典型。他们生长在不同国度、时代和社会环境中 ,既有突出的共性 ,也有鲜明的个性。为此 ,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论析  相似文献   

11.
袁韶 《社区》2008,(2):55-55
吝啬,原本是一种备受鄙视的品质,可是最近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一些城市涌现出的新“吝啬一族”似乎定义了“吝啬”的新概念:他们在日常开支上非常节省,但在文化娱乐消费上却从不斤斤计较,他们的吝啬,已经洗清了“葛郎台式”的贪小便宜和死守财富的恶名。而在上海,记者也发现了这样的“吝啬”一族的踪影,她们是否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呢?  相似文献   

12.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多年来,许多评论者一直把他看作是中国文学画廊中的吝啬鬼的典型,甚至把这一形象与老葛朗台、泼留希金这些世界"名角"相提并论。那么,这些评价是否公允呢?这一形象的本质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通过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揭开人物的真实面目,以期对这一形象的美学本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马丽 《可乐》2010,(7):49-49
两个女孩在公园里控诉前男友是吝啬鬼。 其中一个说:“你都不知道我那个前男友有多抠门。他只知道自己抽烟,从来不知道给别人敬烟。” 另一个说:“我那个更别提了,他为了买个大一点儿的馒头,竞多走两站路。”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戏剧家莫里哀的《吝啬鬼》一剧,塑造了阿尔巴贡这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吝啬鬼形象。本文剖析了阿尔巴贡的“贪财”与“吝啬”的双重特点,有力揭示了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爱财如命的本质和资产阶级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展示了莫里哀描写性格的喜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小笑话     
乞丐和吝啬鬼 一个乞丐来到吝啬鬼家门前乞讨。乞丐:“请给一点剩饭剩菜。”吝啬鬼:“没有呀”。乞丐:“面包屑也行”。吝啬鬼:“也没有。”乞丐:“那就给点水喝吧”。吝啬鬼:“我们连水也没有了”。 乞丐发怒了:“那你为什么还坐在家里?快跟我一起要饭去!”  相似文献   

16.
记住与忘记     
张珂 《山西老年》2012,(1):47-47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一巴掌。被打的人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相似文献   

17.
人的“困惑”─—《呼啸山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小说中人物凯瑟琳与两个男人的矛盾关系表现了女人的“困惑”,甚而是人类生存的“困惑”。凯瑟琳试图与两个男人保持关系,这有悖于道德,不能为十九世纪的人所理解,也很难为二十世纪的人所容忍。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只能压抑它,并不能根除它。凯瑟琳所爱的两个男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她自己的“本我”与“超我”而已,所以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本文还从作者艾米莉的个性及童年经历中进一步探索了她体悟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刻     
《社区》2023,(1):64-64
乞丐和吝啬鬼乞丐到吝啬鬼家去乞讨。乞丐:“请给我一小块的肉吧。”吝啬鬼:“没有啦!”乞丐:“馍渣渣也行。”吝啬鬼:“也没有啦。”乞丐:“那就给口水喝吧!”吝啬鬼:“我们连水也没有了。”乞丐怒道:“那你为什么还坐在家里?还不快跟我一起要饭去!”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炎黄子孙”一说不妥,“黄炎子孙”或“黄帝子孙”一说更为恰当。“炎黄子孙”一说始于何时,有何依据,我无资料。“炎黄子孙”说法的理由,我曾得到过“黑龙江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复信指教,主要有两点:一是炎帝出生在前,黄帝在后,他们不是同一时代人,...  相似文献   

20.
娱乐广场     
幽默与笑话瞄准一个农村老头正在路上拾粪,忽然远处一辆自行车摇声大喊:,拔脚想”地一声,这时恍然得不让我一次在病生发现后上:“屁打儿子。什么要打他?”妻子说:“这个小东西,居然想长大了当警察。”吹牛一天,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在吹牛。一个说:“我们国家的桥很高,人从上面跳下去,一小时才跌入水中摔死。”另一个说:“那算不了什么。在我们国家,人从桥上跳下,没到底就饿死了。”利润甲:“听说你们厂生产的收录机,成本是500元,售价也是500元,那么利润从何出来?”乙:“从修理中来。”半聋某人对医生说:“医生,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