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以”可用作介词、连词。作介词用时,表示方式、状态;作连词用时,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在古代汉语中,“以”除用作介词、连词外,还可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一、用作介词,一般可译为“在”、“用”、“把”、“凭着”、“依靠”、“因为”、“由于”等。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相似文献   

3.
"于"作为介词出现的时间早于"於","於"借为介词后逐渐占据优势,在战国传世文献中出现了"于"和"於"并用的现象,随着语言的应用、发展,"於"曾经一度取代了"于"。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了其中介词"于""於"用法的异同,以管窥战国中后期介词"于""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到……”结构,从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谈及起,到现在,虽说看法繁多,但大体上说来,可分为三家;以黎锦熙,邢福义为代表的联合结构说,这一家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黎锦熙、刘世儒为代表的“从”“到”两词为连词的连词说;一类是以邢福义为代表的仍把它们看作是介词的介词说。第二家是以张寿康、张文周为代表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前,语法分析中存在着介词与副词之间分类不清、功能不明的问题,还存在着介词与从属连词的归类之争.Huddleston的介词主导理论,压缩副词,并将传统的从属连词全部归入介词,扩大介词,凸显介词的主导地位,达到了句法结构更清晰、功能分析更一致、语法教学更便捷的目的,为当代语法研究作出了贡献,必将对我国的英语语法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偕同"类介词是指引进动作偕同对象的介词,这类介词普遍与并列连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故针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多很注重之.但此类词在出土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无系统的诃查和阐述.通过调查,可知两周金文中此类介词有"暨、及、以、与"四词.虽然其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用法上也表现为共性大于异性.但亦有足为传世文献提供佐证者,如"暨"字的相应用法在传世文献中就很少见到.同时,两周金文显示出的这些介词的具体用法亦可为探索其词义虚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即成为北京话中的强势介词和连词。"跟"、"和"、"同"、"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同,语法功能不同,使用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8.
介词短语语法功能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特征从组合能力来看,介词短语主要与谓词或以谓词为中心的短语组合,其中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最为常见,有时也与助词"的"组合,偶尔可以用连词"而"来连接,组合时一般出现在前边,很少位于后面;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来看,介词短语主要充当状语,其次是句首修饰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充当主语(表示处所,且为判断对象)、宾语(表示目的,位于判断动词"是"之后)或补语(书面语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 :“为了”在名词性成分前面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而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是连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有些人却认为 :“为了”无论在名词性成分前面 ,还是谓词性成分前面 ,都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这些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介词短语的内部构成条件存在分歧 ,也就是在“介词短语 =介词 ?”上的分歧 ,也让人们难于分辨介词和连词。笔者在本文中以“为了”为例 ,考察了介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并试图明确“为了”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汉语是中古汉语的主体部分,此期使用的连词可以作为中古汉语连词范畴的主要词项。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的连词对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连词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此期的连词跟副词、介词等词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系统深入地研究此期的连词又必须尽可能精确地确定研究对象。因此,从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两个角度,认真考察连词词项的分布环境,将起连接作用的副词及形似连词而实为介词的词项排除在连词范畴之外,就是深入研究此期连词的最重要的前提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到1956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建立,是介词、连词命名、体系建立及词类地位确立阶段。1956年至今,介词、连词的区分主要就“和、跟、同、与”、“因为、为了、由于”两类词的划界标准进行了探讨。研究的方法是多向、多维的且不断更新的。历时与共时、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与方言多方面结合考察是介词、连词的区分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连词是体现汉语逻辑语义关系的重要标志,对这类词语本质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汉语句类系统的构建。以传统认知连词中的条件词为例,在追溯汉语连词划分的历史渊源、重新解读谓词性结构指称化现象的基础上,可将条件词归入介词或副词范畴;并由此推论,汉语的复句只包含联合类复句,连词为置于两个成分之间、表示联合关系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 ,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 ,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 ,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汇意义弱化 ,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 ,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5.
并列连词起源较早,甲骨文中即已产生。今文《尚书》中的并列连词包括:而、及、暨、兼、乃惟、若、矧、矧惟、惟、以、有、于、與、越、曰、之,已渐成系统。今文《尚书》并列连词以单音节为主,但已出现了复音化的趋势,这些连词声韵上有一定的联系,这是促使并列连词复音化和历时同义类化的内部动因。并列连词来源于动词转化、介词进一步虚化和同音假借。并列连词的产生是汉语表达日益精密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介词的语法性质和介词研究的系统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尝试用新方法对介词进行分析,说明介词的语法性质、划分标准、跟动词连词的区别以及某些介词的多种功能。在提出介词研究系统方法的基础上,对介词及其涉及的多种句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对相关介词的替换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A以B"句《诗经》中共出现12例,表面看,不管"A"B"代之以何词,"以A以B"都相同,实则不然,它共有三种结构形式:以(之)A以(之)B,又A又B,带来A带来B。当"以"作介词与连词时,A与B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当"以"作动词时,A与B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8.
析介词短语"以x"结构兰玉英"以"一词源远流长,在古代用法颇多,在现代汉语里仍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介词"以"与其后置成分一起所组成的介词短语,本文称之为"以x结构。""以x"结构主要用于书面,在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中都常见到它。分析"以x"...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连词不能在句子中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用.连词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出于表达的需要,有些非连词也具有连词的作用,如名词、介词、副词、定冠词及分词等.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译汉时,译者随时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英语句子借助介同和连词的语法作用使句子“多枝共干”形成长句;而汉语则以词语的凝聚力见称,注重意合。译者如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把介词和连词照搬到译文中来,就会造成译文的不必要的欧化,拖泥带水,难以卒读,更遑论发挥汉语的优势了。本文将就介词和连词的译法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