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其人其作品存在偏见与误读,其原因既有文学观念的不同,也有对杰出同行的嫉妒,还源于对福楼拜本人的固化印象.这些误读在他们的长卷日记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这些篇章也成为极具个人性的“福楼拜”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2.
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的考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考证莎士比亚在中国最早传入的确切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考察和认知莎士比亚最初被引入中国时中西文化在近代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语境。学界过往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之研究,通常将发端时间确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地点锁定在广州和上海。而事实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哈丽特·洛就在其旅澳日记中记述了莎士比亚戏剧在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澳门的演出情况,并且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图书馆在当时的馆藏莎士比亚戏剧和传阅情况。这些史料不仅确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引入始于19世纪早期的澳门,而且揭示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仿效吸纳西方荒诞戏剧而产生的中国荒诞戏剧从一开始就烙上了误读的印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移位:哲学立意上的移位、美学判断上的移位和审美形态上的移位。误读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误读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然是消极的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从形式上接受了近代西方外交模式,向"有约各国"派遣常驻使节。这些驻外外交人员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日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英、法、德、俄、美等国妇女的记述,包括其衣装时尚、文化素养、能力见识、阶层差异等,充满性别、阶层、中西、新旧等多种元素的交汇与碰撞。从1866—1895年的出使日记可以看出,清朝早期驻外外交官大多以"述奇"作为书写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关于西方女性的记述和认识不免局限于表象,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并且,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他们时常流露出中国礼法原则的强烈优越感,用其所熟悉的以礼法和女德为内核的儒家性别伦理,形塑西方妇女,进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5.
斯文·赫定是瑞典籍的世界探险家,先后多次前往中国进行科学考察,并自诩其已与中国结婚.1927-1936年,他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进入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内陆地区进行了为期八年的考察,在日记中记述了大量有关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见闻.本文结合其日记记述,辅之相关史料,论述民国初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生产活动、民众信仰、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曾国藩的戏曲活动,曾国藩日记、家书等史料中多有记载.这些活动不仅历时长,范围广,而且在观剧类型上具有以堂会为主、他人宴请为多、自娱性少而政务性强等特点.而从这些特殊的戏曲活动以及独特的记述方式中,既可以窥见其主要的性格特点及戏曲观念,也可以了解到晚清戏曲文化发展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7.
曹禺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雷雨》(1934)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评论家的提示,《雷雨》所涉及的借鉴榜样,如果将其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洋戏剧史:从古希腊悲剧家到莎士比亚,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易卜生,直至本世纪美国的奥尼尔,真是应有尽有。关于这些戏剧大师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我国学者不乏精细的发现与精辟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日记》当中有很多非常生活化的记载,这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颇有帮助。抗战期间,物价腾高,购买力下降,广大知识分子战前那种较为轻松的生活状态不再,迅速陷入了困窘的境地。此类记述在《日记》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战前,顾颉刚的收入基本保证其本人及全家的日常开支,日记中未见有关经济困难的记载。但是自1940年开始,此类记载出现并增多,且呈现出日渐严重的趋势。这给顾颉刚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扰。  相似文献   

9.
刘永加 《社区》2017,(29):12-13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鲁迅先生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述。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大雷雨》的作者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呈举世闻名的俄国剧作家,是俄国唯一毕生从事剧本写作的人。他一生共创作了五十部作品,被誉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使俄国真正“有了自己的、俄罗斯的民族戏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五幕悲剧《大雷雨》(1859),是他的代  相似文献   

11.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佛教的认知层面考察张载的佛教观 ,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排斥的。其批判、排斥涉及本体论、心性论、因果论及讲道方式等。在本体论层面 ,张载由“气”的运行状态、“空”的存在形式多样性、“空”的有用性和人生实在性等方面证明“空”的“实有性” ,以否定佛教“万物为幻”之说 ,并由“气化论”批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心性论层面 ,张载批判佛教心性论为“知觉为性”、“灭人本性”、“去人伦之性”、“妄言天性”。这种批判显示出张载复兴儒家实学的宏伟志愿和坚定的道统意识 ,但也反映出他对佛教的偏执态度及由此形成的对佛教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张宏杰是在新世纪以来兴起的通俗历史写作大潮中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历史写作介于严肃的史学著作与文化散文之间,既具有通俗历史畅销书的好看、有趣,又有文化散文的抒情笔调及文化关怀。总体来看,注重历史细节的解读、渗透情感的体验叙述、关注文化批判的问题意识是其历史写作的三个面相。  相似文献   

13.
艾特玛托夫的影响是张承志体认天山民族心情、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向宗教领域延伸的原因之一.艾特玛托夫经历了对本民族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的两次超越,达到了促进不同宗教文化融合、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层次.张承志则背离汉文化传统皈依伊斯兰教,用被他拒绝的汉语言诉说实际上说不清的哲合忍耶派.他失去了读者.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导演张杨已融入主流电影行列。他的电影创作遵循非常宽泛的艺术理念———艺术与商业并重。分析他所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三部影片共同的叙事和表意旨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这是小制作电影个性鲜明且颇有韵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的海外影响足以说明章太炎的思想资源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20世纪前半叶中西文化撞击的历史动荡中,章太炎被外国作家视为挑战传统、重构经典中国形象的一种象征,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在对待民族传统等重大问题上成为重要的世界性资源。在20世纪后半叶传统和现代转换的学术探索中,章太炎再次成为海外学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改变以往“中方对西方的挑战回应”的思考模式,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中,章太炎成为揭示“五四”和传统关系的重要个案,章太炎及其国粹运动也被视为在深入细致梳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其内部建设性的动力因素,从而走出中国现代的文化困境的努力。正是这样一些学术思考,使章太炎的“学者资源”成为挑战于“西学东渐”的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声音。  相似文献   

16.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其备受争议“不伦恋”的题材,重要缘由就在于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拉康的“镜像”手法,对小说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镜像构筑.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叙述结构、情节三者的“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与交错揭示小说中美轮美奂的构筑之美.  相似文献   

17.
张天翼童话以旧时诱导儿童不劳而获的儿童读物为互文本,但反其道而用之,属于反欲望叙事.但这种反对、拒绝不是相对扭曲人性的额外压制而说的,从这一角度对张天翼的童话进行批评是无的放矢.无原则地鼓吹欲望、趣味只会导向享乐主义、纵欲主义,这正是当前儿童文学中正在涌动的暗流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诗和小说在叙述上是相通的。“二张”和阿来以诗人的气质进行小说创作,让诗和小说达到了灵与肉的真正统一。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熟稔加强了这种融合,其小说的诗意叙事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神,换言之,诗人的梦想在小说中得以实现。3位作家通过不同的意象进行艺术构思,让小说的叙事空间在诗意氛围里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9.
论张爱玲《传奇》叙事的心理时间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玲的<传奇>创造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新传奇",所力图营造的是一种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奇异的感觉".在直接体现这一"心理传奇"理念的叙事策略中,张爱玲将个体意义上的生命体验加以逆向性地截取,在"变异"的心理时间上进行片段而又具有回顾意味的叙事,使所有的传奇故事都在"陈旧而模糊"的回忆中,沉浸于"无法挣脱的时代梦魇".其所形成的"奇异"的心理真实,在消解了"日常"生活的现实意义之后,充分传达出一种个体生存无法摆脱的苍凉感.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