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解读马克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哲学是人类生存(创造历史)以求解放的理性自觉, 因而马克思哲学的规范基础即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存在论分析。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基 础进行了重建;马尔库塞又从存在论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解读,这两种解读最为 切近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含义尚需进一步清理,因为只有对 马克思哲学本身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认真对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程,虽然经过了几多曲折,也走过了许多弯路,但现在却真正走进了一个研究马克思的“新时代”。当前,国内理论界高举起了“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以及“亲近马克思”的大旗。虽然他们口号各异,但目标却相同:无非是想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在仍然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青年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核心议题。阿尔都塞以保卫马克思的立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他通过认识论断裂和总问题的思想,把马克思思想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段,即作为意识形态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和作为科学的成熟马克思思想。青年马克思的总问题是人道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人道主义总问题的彻底抛弃、采用新的总问题产生出科学理论。由于科学和意识形态绝对对立,他反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理论反人道主义。从保卫马克思的角度来看,他实则只是极端地保卫了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因此,他在形式上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实质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要完整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针对当今学术界出现的“两个马克思”,用“青年马克思”来否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笔者希望通过对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历程的探讨来否定“两个马克思”之说,站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客观的评价马克思早期思想。  相似文献   

5.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生的德国古典伦理和古希腊城邦伦理的理论背景,隐匿了马克思对于自由主义超历史道德观的批判,无视马克思道德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和价值立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建构”反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大体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7.
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哲学和元伦理学方法解读马克思文本,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是否存在道德因素或马克思是否是非道德主义者展开激烈争论,并试图构建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它的解读因严格“二分法”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而陷入一个似是而非的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之中。穿越马克思文本,以及超越西方道德形而上学传统和现代分析哲学、元伦理学方法这两种抽象,可以有力辨析它的方法、观点和论据,消解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从而呈现真实的马克思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新时期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的认识。一是在何种意义上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二是关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关系。多数学者从泛指的意义上承认马克思具有人本主义思想,至于能否用“人本主义”指称马克思的哲学,却意见不一。同时,多数学者也从哲学发展的视角既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联系,也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对传统的理解方式和解读模式不断进行反思。就国际学术界而言,“走近马克思”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口号。直面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从马克思文本著作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成为普遍的学术研究方向。以美国学者洛克莫尔(Tom Rockmore)为代表,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arxafter Marxism)成为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回到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种认识,但由于缺乏切实的学术目标和具体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离真正“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还存在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0.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过程中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马克思站在其现实人的立场,对犹太人间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并为犹太人间题的解决提出现实路径,这直接突显着贯穿于马克思哲学始终的”现实”本性。马克思哲学正是立足于现实,展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指明路向,抓住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本性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最终归宿,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马克思自由个性学说的提出,对这一思想的正确理解,以及这一思想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价值与意义几个维度分析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对马克思辩证法做“原生态”解读与超越的衍义进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偏离马克思辩证法本真精神的倾向。笔者对马克思辩证法衍义的“应然”与“可然”意蕴作了尝试性的阐释,旨在还原马克思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国际法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其中早期国际法学家对马克思的影响尤为重大和深远。马克思的相关著述表明,许多早期国际法学者的观点和理念被马克思继承和扬弃,成为马克思国际法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营养来源:马克思对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加以熟练运用并以此分析相关国际行为的正当性与否;瓦特尔的国际法著述成为马克思论证有关国际法问题的重要援引资料;马克思的国际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黑格尔包括国际法在内的法学观点的批判和继承。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文化理论,仍然有诸多问题未被学界加以充分研究:其一,马克思对文化的微观生成机制作了何种探索?其二,马克思是否提出了文化叙事的基本前提?其三,马克思可曾阐述过文化的“规训”功能?通过考察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可以发现,首先,“现实抽象”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文化微观生成机制的关键,它作为“文化产生于实践”之中介,一方面连接人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连接人的思维形式,进而与文化相连;其次,掌握文化的思维具体以及考量文化冲突乃是马克思为文化叙事提出的基本前提;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间接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的身体的规训作用。深化马克思文化理论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变化环境下,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缺乏系统性研究,对不同层次生产含义间的整体关联性探讨得不够,对于一些具体的生产范畴缺乏准确的定位,对于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辨析和与现实问题对接的哲学探讨。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对于构建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当代形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唯物史观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意义进行了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不可能理解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界定了青年马克思的实践精神,并以此为透视点,映射青年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流程,从一个新的角度,解答了为什么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能实现不断超越,为什么青年马克思的研究视界能不断扩展以及实现“转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概念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马克思已明确区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过程的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即西方经济学中使用partialproductivity,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的内涵是指总劳动过程的最终效率。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类似当代西方经济学使用的TotalFactorProductivity,但两者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酷爱数学,几十年坚持不渝地利用闲暇时间钻研数学,留下了近千页数学手稿。马克思数学手稿(部分)在我国翻译出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过分抬高,认为马克思运用辩证法为微积分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相反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不懂微积分,其数学手稿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本文说明这两种看法都太极端,马克思把数学当作经济学研究和重要工具和辩证法的重要源泉,研读数学又是马克思的独特精神休养方式。马克思数学手稿是一份有特殊价值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