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2.
词义拾零     
一、翳桑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杜预解“翳桑”为“桑之多荫翳者。”新编《辞源》(2512页)和徐中舒的《左传选》(116页)主此说。清代的江永、王引之认为翳桑是地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29页)和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661页)主此说。今人陈其猷则认为“翳桑谓枯死之桑也。”(《吕氏春秋校释》897页)我赞同陈先生的解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乘彼垝垣”补证杨抱朴《卫·氓》是《诗经》中名篇,诸选本均有之。其中“乘彼垣”之“”,注家多训为“毁”之意。《说文》:“,毁垣也,从土危声。《诗》曰:‘乘彼垣’。”《毛传》:“,毁也。”现代学者也大都沿袭此解。如高亨《诗经今注》:“,坏也。”目前通用...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6.
“殆及公子同归“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豳风·七月》是《诗经》风诗当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而且被当作农事诗流传了二千来年。当代的《诗经》研究者们则大多认为这是一首反映奴隶痛苦生活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虽然同意反抗性不太强烈。这种对此诗的性质认识的分歧,必然要影响到对《七月》这首诗的具体词向的解析上,特别是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一句的解释,这种分歧更为明显。这句诗在《七月》原文的第二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相似文献   

7.
养蚕“总动员” 本学期四年级《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是《养蚕》,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四年教这个内容了。以往我总是布置孩子们养蚕,而自己却是“旁观者”,心想:凭自己肚里这点“墨水”,还怕十岁左右的孩子?今年在上《养蚕》的第一节科学课时,我由谜语导人,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了是蚕。于是我问孩子们:“关于养蚕,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蚕的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致东线文艺社的信,发表于一九四○年三月一日江西上饶出版的《东线文艺》创刊号上。该刊目录页上列——“主编者:东线文艺社;编辑者:殷梦萍、张煌。”《东线文艺》为《中文期刊联合目录》所未收,笔者仅见创刊号一期,十六开本,五十页。《致<东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桑树”意象多与女性相关 ,这种文化现象既有宗教动因 ,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诗经》中的“桑树”意象在后世抒情文学中缺失了 ,而仅对叙事文学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11.
《诗经·豳风·七月》卒章有“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对于这一段叙述所表明的意思,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农事完毕的时候,农夫到公堂上饮酒吃羊肉,欢呼‘万寿无疆’,让农夫一年勤苦得到慰劳。这个经验的发展,就  相似文献   

12.
饲养早秋蚕的特点:一是气温高、湿度大.有时超过蚕的生长发育要求.使蚕体生长发育失调、抗逆性的减弱;二是春、夏蚕连续饲养后,病源积累多、毒力强、繁殖快,使早秋蚕容易发病;三要桑树病虫害多,携带有病源,容易传染蚕病,从而使早秋蚕低产欠收;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根据生产实践和当地蚕农的经验,将养好早秋蚕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一、严格消毒防病.控制蚕病危害。由于春、夏蚕饲后,病毒多、毒力强、传染面大,要认真进行“三消”防病。即养蚕前彻底打扫清洁和消毒.把一切蚕病消灭在养蚕以  相似文献   

13.
一般种桑树目的是采收桑叶养蚕,而我园从广东引进的桑树新品种——无核果桑,主要以采收桑椹(桑果)为主,采叶养蚕为辅,经济效益可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句的“连三月”,已有三种解释:一、谓“乱后两逢三月”,见《杜诗镜诠》。二、指“正月二月三月”,见《杜甫诗选注》。三、谓“直到春深三月”,见《唐宋诗词探胜》。这三种解释的共同点,是把“三月”理解为“三月份”,似都不甚妥当。我以为此句中的“三”字和对句的“万”字,都是不定的数词,应作“三五个月”  相似文献   

15.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16.
鉴于“在法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法律规范的研究日益不受重视”(李步云主编:《中国法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第40页)。本文试从法理学角度,对我国1982年宪法创设的一种新型的权利义务复合的宪法规范作如下读解。 1 与通常的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比较,我国1982年新宪法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宪法规范。对此,法学界有两种代表性意见。多数人认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第396页)“就国家对公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桑业生产历史悠久,约在5000年以前,先民就在中原大地上开始栽植桑树。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桑”字,《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等不少古籍中都有对桑树的描述,众多出土文物上也出现了桑树形象,这些都是极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语文札记     
《诗经·陈风·泽陂》“有蒲菡萏”中的“菡萏”一词,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是这样注音的:“读为寒谈的上声。”(见该书第69页)  相似文献   

19.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而广泛。早在产生于先秦时代的《诗经》里,就出现了“织女”、“牵牛”的名称(《小雅·大东》:“跛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牵牛从《诗经》中各自独立的两颗星发展为一对恩爱夫妻,演成一段爱情故事,至晚是在汉代。据唐代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卷二十九“鹊门”“填河”条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淮南子》一书,并没有这段文字。)为果《白氏六帖》所引确系古本《淮南子》中的文字的话,那么,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了。即使《白氏六帖》所引系佚文,不足为据,那么从牛郎织女故事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况来看,这个故事的产生也决不会晚于汉代: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正是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为内容的一首诗歌。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也记载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并写明相会于每年七夕:“织女七夕当渡河,  相似文献   

20.
《诗》之桑     
《诗经》中的"桑"具有多种意象,它所蕴含的比喻意义内容非常丰富。对《诗经》所有包含有"桑"这一意象的诗篇,即情爱诗和讽喻诗中"桑"的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认为"桑文化"不仅与女性化人文意象有关,还具有它独特的文学意义。《诗经》中这么多与桑有关的诗篇,表明"桑文化"是商周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