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侍坐”章中曾点述志的意蕴,是争论了几千年的话题,对此,本文在评述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曾点志的祭祀的观点,并力图另辟蹊径,从“儒”渊源于巫祝、孔子与巫祝文化的关系,孔子晚年“宏道”精神,曾点个人身世以及文字训释等方面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孔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教育史和美学史的资料的分析整理 ,阐述了孔子关于“审美教育”的涵义、形式、内容以及“审美教育”中的人格魅力等观点。旨在说明孔子的许多美育观点 ,在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探讨了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所揭示的文艺客观规律,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得颇完整、全面;二、孔子对待现实、人生,对待社会、政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系列文艺论述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理论源头;三、孔子关于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至今仍有值得认同的因素;四、孔子的“中和”美学观,体现了他对美的客观认识,只是在主观反映时,与其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相交织,其美学观中的进步意义显得隐晦。  相似文献   

5.
以《论语》的记述为依据。探讨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衣着,饮食,居舍的艺术观点,分析了“文”与“质”作为艺术指导思想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6.
按照定义、公理推导出众多的命题,是《论语》公理化诠释的主要成果之一。这些命题,分为“立德”、“从政”、“为学”三部分,基本涵盖了《论语》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孔子思想的逻辑体系。本文选登其中的若干条,以供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学流派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谈论《诗经》形成了较完整的文艺思想。孔子“辞达”、“兴观群怨”等文论观点 ,指导了后人的文艺创作。《春秋》《论语》行文顺畅通达 ,为后人散文创作提供了典范。孔子所说的“儒” ,虽然是指文化人士 ,但也渗透着广义的文学精神。综上所述 ,在孔门中已见文学流派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的学行结合原则,体现了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的幸福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体现了孔子的“仁”与“爱”。“仁”的真实含义是尚群、乐群、向群、聚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学行结合的心理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恕”。指出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对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发挥。并论述了孔子学行结合原则在人道、治道、圣道中的表现,分析了“好学”“乐学”与学行结合、“文行忠信”与学行结合、颜回的理想与学行结合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孔颜乐趣是一种学问境界、道德境界、政治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合一的重生存的境界等新观点。最后阐明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与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有孔子关于文学的大量的阐释思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文质论”、“尽善尽美”说,多次论及《诗经》诗歌的内容和乐曲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正>“礼”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探索它们的关系,弄清它们的主次地位,对于正确评价孔子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中有“礼”为核心和“仁”为核心的不同说法.笔者持“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观点并作简略论述,以就教于孔子研究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的记载 ,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迷。对此 ,历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 ,论证了“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传说的观点 ,指出“野合”就是指非正常性关系 ,但这并非是有意丑化圣贤 ,而恰恰是民间沿用描述英雄或伟人出生时常用的叙事模式 ,将孔子的出生传奇化。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代表的儒家理论,在中国历史中曾长期占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着极大影响,孔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理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不少人都在研究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试图从中得到启迪,以解决今天“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滑坡”的难题。本文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试图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分析孔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并引为借鉴,以促进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孔子文质思想核心观点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今重文轻质的社会现实,孔子文质思想更突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简评 能够恰当地引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并辅以孔子、卓别林和比尔·盖茨的事例,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出“看清自己,勇于拼搏”的主题。章开头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结尾再以“绕树三匝,此枝可依”收束,首尾呼应。中间部分用孔子、卓别林和比尔·盖茨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显得有理有据。整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善于引用、化用、活用古诗名句,多采用一些短句,做到了语言简练而精确,特别注意了使用辨证的语言传达辨证的观点,让人读来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孟子评价古代四个圣人时,赞誉孔子为“圣之时”。本文从简要介绍前三圣形象入手,解读了“圣之时”的意思,“圣之时”在孔子身上具体的体现,最后指出“圣之时”体现了的孔子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诗可以怨”的观点,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原文中透视孔子对“怨”的真实态度。孔子主张只要“怨”是合理的,有助于社会群体利益的,就应该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范围上看,孔子的“怨”是广泛的,包括对违反仁道、不合礼者、遭到挫折与打击时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程度上看,孔子的“怨”是很深的“怨”,甚至是“恶”。有了怨情,就必须表现出来,故而孔子认为把怨情隐藏起来是可耻的行为,“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肯定了诗可以表现怨情的同时,也就赋予了艺术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诗可以怨”对后代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而老子的“不仁”则一直没有定论 ,郭店战国《老子》竹简本的出土 ,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本文通过分析孔、老“仁”与“不仁”的观点的提出 ,阐释他们各自观点的哲学内涵 ,说明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 ,寻找他们观点的相辅相通之处 ,然后得出孔、老相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的生平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倡导仁学,为华夏开辟了一精神传统,孔门弟子、儒家学者即是从仁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出发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儒家选择通过出仕、得君行道来实现政治理想,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从“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角度尊奉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圣”有多重含义,如果“去圣”,只能去历代统治者尊奉的代表“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圣,作为民族精神信仰的孔子是不能被“去圣”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读书当官论”黄武强以往,不但“四人帮”,而且一部分专家学者,都把“学而优则仕”当作孔子的言论来批,认为它是孔子鼓吹“读书当官论”的所谓“铁证”。尽管这两种人的批判目的不同,但是都冤枉了孔子。其实,“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孔子之言,而是孔子的学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