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互动     
《北京纪事》编辑部: 您好!首先谢谢你们把《北京纪事》这么好的杂志带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气象万千的变化。作为一个年轻的北京人,我深深地为它古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同时也为现代化下的变异感到无奈。 在7月号的《北京纪事》上,我看到一篇介绍一个白  相似文献   

2.
一本杂志应该是读者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诚望《北京纪事》是您终生不弃的密友。(本社社长柴砚珍)记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说北京城的古往今来。愿《北京纪事》是北京百姓的娘家人儿,全国各地人的好亲戚,世界人民的好朋友!让我们在《北京纪事》相聚。(执行主编陈予一)  相似文献   

3.
《北京纪事》2009,(9):1-1
为庆祝建国60周年,恰逢创刊15周年的北京文联《北京纪事》杂志特推出北京我的家有奖征文,并于2009年8月18日举办了颁奖大会。获奖者及新老作者70余人参加了颁奖盛会,获  相似文献   

4.
贵族学校:趋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995年《北京纪事》杂志关于《贵族学校访贵族》的报道,我们重新审视了一下今天的贵族学校,今天的贵族学校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5.
1996年7月我在《北京纪事》上留下篇“潇洒飞扬不留京“的文章(后被编辑改为《北京留不住人》发表)就信心百倍踌躇满志地打包南下了。其实那会儿讲的都是那些没有选择留在北京的同学的故事,实际上毅然决然、斩钉截铁、毫不犹豫、费尽心机、甚至死  相似文献   

6.
正1994年4月,《北国风》改刊更名为《北京纪事》。从此《北京纪事》走上了京城社会文化生活的舞台。作为唯一一本以京味文化为载体,宣传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叙述老北京故事的纪实月刊,20年来,《北京纪事》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办刊方针,记录了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现代化都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生活在北京城的人们的真实情感、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北京纪事》杂志在1994年的9月份刊登的《京城兴起茶文化》一文中提到:"这年头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茶庄如雨后春笋,街头巷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冒出一家。这些茶庄大的有二三十平米,小的不到十平米,装修多不太讲究……"这大概就反映了1994年时候北京的茶文化盛行的景象。这些语句一点都不夸张,当时笔者也经历了那么一段时日。而在今天我们再提茶文化的时候,就不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了。  相似文献   

8.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北京在建国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和宣传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北京人在这60年中的生活故事。北京纪事杂志社举办"纪实北京"照片征集和《北京我的家》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9.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北京在建国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和宣传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北京人在这60年中的生活故事。北京纪事杂志社举办"纪实北京"照片征集和《北京我的家》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杨莹 《北京纪事》2014,(1):31-34
正2013年12月,本刊编辑部接到一个特殊的读者来电,对方是朝阳区盲协主席张骥良。张骥良说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落成后,由朝阳区盲协组织社区志愿者在盲文图书馆为盲人读书,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服务了数以万计的盲人。《北京纪事》杂志作为立足于老北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的刊物,很受中老年盲人的欢迎,在几次读书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此消息,本刊主编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捐赠一年《北京纪事》给盲文图书馆,以此支持他们的公益读书活动。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1月《北京纪事》刊登了《摄影亡命徒卢广》的故事。他不顾生命危险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他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他的为人被无数人所钦佩。在《北京纪事》10周年之际,卢广接受了我们的独家回访。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纪事杂志社于2004年12月21日在北京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酒店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庆祝《北京纪事》创刊10周年并宣布2005"'北京新移民'有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纪事》10年的历史上,体育人物的采访从数量上还是非常少见的。是在笔者今天看来,大部分本刊采访过的体育人物都已经退休或者是出国,能够采访到张健则是比较幸运的。适逢奥林匹克回到故乡的一年,竞技体育的采访就变得非常困难,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集训制度让笔者无计可施,但是最后笔者终于抓住了一个重磅人物,一个被评为"2001年度北京青年报形象大使"的人--张健。在《北京纪事》2000年10月份的杂志中,笔者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作为横渡海峡出身的英雄,竟然是一个怕水的孩子,这很让笔者意外。但是意外之余,一个回访的计划也在笔者脑子里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变则变矣,不变的还是《北京纪事》的中心宗旨。北京依然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北京纪事》也依然是一个坐标。10年的热血沸腾已然过去,现在我们只是以更踏实的心态,更精准的眼光,为您叙写您所关心的"北京人、北京事"。  相似文献   

15.
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北京精神”,1月11日,北京纪事杂志社召开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北京纪事》“北京精神”专栏宣讲会。  相似文献   

16.
观闻 《北京纪事》2011,(12):56-57
2011年对于北京京剧院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作为全年跟踪采访的《北京纪事》杂志见证了北京京剧院的成长与变化。时值岁末,院长李恩杰回顾了北京京剧院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对当下和未来进行了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7.
正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深入贯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精神,响应北京市委"走基层、促发展"的号召,北京纪事杂志社联合西城区文联,于下半年在《北京纪事》上开设两个栏目,以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深入贯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精神,响应北京市委"走基层、促发展"的号召,北京纪事杂志社联合西城区文联,于下半年在《北京纪事》上开设两个栏目,以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19.
程长珠 《可乐》2008,(5):3-3
我是《可乐》的忠实读者。我在《黄石周刊》工作,订阅了不少报刊,《可乐》是我每月必读的杂志。从2004年《可乐》创刊起,我就一直关注,但我更喜欢改版后的《可乐》。改版后,《可乐》定位更明  相似文献   

20.
1994年6月,《北京纪事》杂志的一篇文章《家庭电脑雪崩还未来临》中提到:90年代家庭三大件是电话、空调和电脑,可以看出在那时电脑进入家庭是非常时尚的一件事情,是北京人的新时尚。然而,电脑对于所有中国家庭来说,那个时候还只是一个愿望,那么时隔10年,这个愿望不仅已经实现,而且电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必要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