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岁时,我在台湾拿了第一个魔术奖。母亲特意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奖赏我。我双手在她面前比划着,得意地说:“妈,您现在还烦不烦了呀?”  相似文献   

2.
1935年,她尚且在襁褓上嗷嗷待哺,母亲就改嫁去了台湾。此后,再未归来。那时,她刚满2岁。 14年后,不满封建婚姻束缚的她,独自离家,去了灯火辉煌的大上海。 25岁那年,她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名叫张林的小伙儿,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了躲开家庭的重重阻挠,成全这一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和张林一同逃到青海,开了一家小小的电器维修部。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祖母60岁以后陷入黑暗,母亲的母亲50岁以后双目失明,母亲今年35岁,她7岁的儿子,双目炯炯有神。然而,母亲总为他担惊受怕。 母亲知道,她将会变成盲人,她的儿子也将会变成盲人。是可怕的家族遗传,避不开,逃不掉。黑暗像狰狞的魔爪,笼罩在她和儿子头顶,时刻准备着凶残的—击。  相似文献   

4.
林明美,我国著名药学家,24岁时,风华正茂的她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从日本回到祖国。四十几年来,她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紧紧与祖国维系在一起,在药学研究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事迹正像她的名字一样:鲜明而又美好……林明美的祖籍是台湾省嘉义县,祖父是台湾历史上著名的抗日英雄。为纪念祖父的英雄壮举,台湾人民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修筑了纪念碑,英雄的事迹则被载入了中学的课本。林明美的父亲是一位侨居日本的医生,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日本妇女、1929年…  相似文献   

5.
一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相似文献   

6.
1989年一位日本的企业家带着230亿日元巨款举家迁往香港。之后,他相继在我国深圳、北京、上海投资建立了超级商场。北京的赛特商业大厦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就是日本八佰伴集团公司社长和田一夫。和田一夫出身在一个蔬菜小商贩的家庭。他的母亲,据说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的原型(“阿信”连续剧的作者桥田寿贺子与和田一夫家同住在一个镇上)。和田一夫先生的母亲虽然自己生活很苦,对孩子的教育却非常关心。在和田一夫十二岁时,母亲就把他送到横滨的商业高中学校学习商业。母亲要他学商业的目的是:将来继承菜店…  相似文献   

7.
橘子的故事     
秋天来了,望着市场上那一堆堆或黄或青令人垂涎的橘子,母亲喟然长叹,心头总会泛起一股淡淡的哀愁。问她原因,她总不说,好像只有沉默才能守护好她内心的隐痛。久而久之,我们做儿女的便不怎么问了。听外婆说,母亲的这块心病跟一个橘子有关。母亲兄妹七个,她排行老四。几个孩子当中,母亲和外公最像,一样的长相,一样的脾气,而且一样的爱吃橘子。母亲3岁以后,有了弟弟和妹妹,外婆一个人又带孩子又干活,实在忙不过来,无奈外公就把母亲送到了姨婆家,一住就是十来年。长期不在一块生活,隔阂慢慢就产生了。母亲幼小的心灵中有了被…  相似文献   

8.
姨娘啊,姨娘     
姨娘是我母亲的亲妹妹,小我母亲三岁。她是姥爷心目中的精灵,从小既聪明又伶俐,特别是她那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人见人爱。如果不知道她底细的人,真不知她是一个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姨娘的心地是善良的,她从小到大,就乐施好善,乐于助人。她常常把自己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坚守     
自懂事起,3个姐姐就告诉我,母亲太傻。 当年,父亲与母亲已经有了我们姐妹4个,母亲却主动放走了父亲。 父亲是北京来的大学生,下放在母亲所在的偏远小村。母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兼扫盲班的老师。父亲来到村里后,经常帮她,成了她的老师,爱情就不知不觉地降临了。  相似文献   

10.
台湾移民在澳洲有1.3万人,还有几千学生,在悉尼大学,我有好些来自台湾的同学,社会交往中,又结识了许多台湾来的同代人。我们很容易认同。 船遇上大雾了 我没机会去台湾观光,但我的台湾同学萍萍却在去年带了十几个学中文的学生到北京、西安、桂林去参观学习了十天,中国旅行社给了优惠价。萍萍回来后,好自豪,她是在台湾出生的,老家就在西安。她说,这次参观学习以后,对祖国就有个印象了。按照她的打算,今年准备回台湾去任职,她爸妈住在台北,已把职位给她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以为她在哪所高等学府学过经济。其实,1930年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乌丹镇市皮毛手工艺工人家庭的她,连小学都没毕业。6岁还没个大名,常常带着妹妹上山打柴、挖药材、拾粪,有时当小工,后来,他被要去伺候一位老大夫,老大夫去世,他家亲友将一口小黑柜送给她,登记遗物时给她起了个大名——史静贤。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她便到军属被服厂当半工半读的工人,参加了革命。1949年秋,她参加了青年团,当即填写入党申请书,成了中共预备党员。1950年1月破格提前转为正式党员后,她被调到市合作总社绣花工厂当党支部书记。城南这…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人的部属到美国人的主管,她是美国商务部唯一首辗转两岸三地的女性官员。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叶等,为何能在美国的两岸三地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身材娇小、装扮入时的她如何在政坛挣一片天?乍见身穿膝上七公分短裙、脚踩三寸高跟鞋的叶莺,实在很难把她和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的头衔连在一起。她生在北京,长在台湾,却能在以白人男性为主的美国政坛,挣得一片天。由美国驻广州商务领事、驻香港商务署署长、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到1995年即将调往北京,担任仅次于大使的公使衔商务参赞,叶写是美国商务部到目前为止,唯一曾经…  相似文献   

13.
宝贝对不起     
一个母亲,很多年前,把年幼的儿子丢了。18年后终于相遇时,母亲激动地上前拥抱儿子,儿子也抬起了手,但是准备拥抱母亲的手臂举到半空却无力地落了下来。他不能想象这样的女人,竟是自己的生母,她看上去是那么苍老沧桑,就像是奶奶一样。  相似文献   

14.
小妹不是我的亲小妹。 她是继父的女儿,母亲带我改嫁到许家的时候,小妹就在了。她小我十天,我记得自己很紧张,一直牵着母亲的手,那年我9岁,小妹倚在门前甜蜜地叫我,哥。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星期版》栏目自开播以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栏目的收视率越来越高了。除了栏目本身办的很棒以外,其实许多人是冲着节目主持人张越。正如一位观众在《戏剧电影报》上撰文说,喜欢张越主持节目不矫情、不无病呻吟、不顾影自怜。而立之年的张越祖籍江西,生于北京。当她得知我是天津人的时候,眼睛一亮,遂用天津话说了一句:“我是半个天津人。”说罢便笑,那笑很真。张越说,她母亲是天津人,所以她也是半个天津血统。每隔一两个月,她都要回天津看一看。从张越开始懂事起,她母亲就常带着她…  相似文献   

16.
见到田惠平,是在她的“星星雨”。这个因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儿童孤独症研究所”而闻名的42岁的母亲矫小,朴素,不施脂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双眼睛美丽却沉积着深深地忧郁。我内疚地望着她,因为我的到来,使她再一次不得不走回味那些过去了的伤痛。她美丽而忧郁的眼睛慢慢地潮湿了……当儿子终于画出一个圆圈时,她懂得了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去寻找生活的目标1985年11月1日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讲师的田惠平做7母亲。这个起名为杨韬的男孩五官端正四肢健全生理发有符合正常标准百天后出落得十分可爱。田惠平常常抱着他亲啊亲不够满脑子都…  相似文献   

17.
初冬季节,我们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临近华埠的一幢公寓中,访问了因撰写《金山客》一书而成名的李瑞芳教授。她年逾花甲,仍肩负着教学、研究、著书等多方面工作,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在倾听她长达两小时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介绍后,犹如读完一部令人振奋的传奇小说。坎坷的青少年时代李瑞芳教授,自幼生长在美国华盛顿一个华人家庭。九岁那年,因母亲生病,举家回到故乡台山孙田心村。父亲把母亲托给亲属照料,把她和哥姐三人安顿在家乡读书,便又返回美国  相似文献   

18.
像走着一条野草藤蔓的道路,没有尽头。谁知道前方是通向坦途,还是半路上就会断了行迹?然而她还中倔犟地走。她走过的一串是摸索的日子。不顾母亲的责备,6岁时她常往院里刘大爷家跑,为的是去听戏。刘大爷手中拿着一个电匣子,(无线电)闭目养神、摇头晃脑的神态,那是她无意中发现的。一日,她从窗前走过,一种奇妙的声音招呼着她,那仿佛是夜莺清纯甜美的歌喉,又仿佛百灵高亢圆润的鸣啁,然而这是漫漫的冬季。不见夜莺不见百灵,那声音又似故意地逗她,一会儿唱唱,一会儿歇歇。大爷满足她好奇的心,告诉她这是评剧,是新凤霞唱的《…  相似文献   

19.
1925年7月15日,吴雪莉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斯密士堡市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在随家人过着漂泊不定生活的日子里,她那日趋丰富的情怀渐渐伸向深邃的远方。13岁时,她读到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国人的壮举和精神深深感染着她,更勾起少女丰富的想象:去看看那片神奇的黄土地,去看看那群生生不息、可爱可敬的龙的传人。1945年,正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农学院读大学四年级的吴雪莉出落得楚楚动人,中国情绪也与日愈浓。当作为“月下老人”的母亲和妹妹把个儿高高的中国留学生黄元波领到她面前时,丘比特之箭带来的这似曾相似的…  相似文献   

20.
国家副主席胡锦涛10月8日在北京看望了老专家叶华,代表党和国家向她致以亲切问候,并祝贺她90岁寿辰。 胡锦涛说,叶华自1940年到中国起,几十年来始终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用自己的摄影镜头把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介绍给全世界,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深切的感谢和敬佩。他说,叶华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中国。中国人民既把她看作最真诚的朋友,也把她看作我们当中的一员。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