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也龙 《创新》2015,(4):98-102
现行《精神卫生法》非自愿住院制度的构造包括主体要件和行为要件,又根据行为要件的两种类型,非自愿住院可分为监护人决定型和国家强制型。现行法所谓严重精神障碍并不能反映主体要件的实质,应改为自愿能力。为保障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应取消危险性标准作为监护人决定型非自愿住院的前提要件。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的确定方式应包括法定监护和意定监护。对于国家强制型非自愿住院的适用范围,一方面应纳入严重自残或自杀等严重伤害自身的情形,另一方面应对危害他人安全的情形做限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当前民政部门精神卫生福利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加快推进精神卫生福利工作,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于2012年6月20日在湖南长沙市召开了“民政部精神卫生福利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民政部门精神卫生福利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会议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司副司长王素英主持,民政部社会福利司司长陆颖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3.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5):135-137
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生动地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那是一种外部受制于环境危机的笼罩,内部受困于生之混乱和死之恐惧的精神困境。探究导致这种精神困境的根源,继而挖掘出一条突围之路尤为重要。心病还需心药医,外在的诉求终归是一条不归路。然而,以研究内心为主,具有独特生死观理念的藏传佛教,可另辟蹊径,冲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铸剑》完成于1926年10月,写的是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历史故事,是一曲为正义而复仇的壮歌。鲁迅写这篇小说与三.一八惨案有关,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黄建刚 《社科纵横》2012,(5):109-112
韦伯在本书的重要贡献是探究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意义。事实上也是在告诉我们宗教思想解放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重要性。这种理论探讨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中国学术界一些学者却认为韦伯是"欧洲中心论"的集大成者。这种结论无疑是错误的。而对韦伯理论臆想出"欧洲中心"后,又乐此不疲地加以批判,实在是不良风气。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需要的是理性对待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而一些学者对难以接受的西方理论观点动辄以"欧洲中心论"批判之,则是根本错误的文风。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14,(1):11-12
正【新政出台】2013年12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的意见》(民发[2013]21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的职责内涵、基础建设、服务管理、发展方向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是民政部在新时期对民政精神卫生福利工作做出的新部署,对明确民政精神卫生福利工作定位、引导未来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意义。【出台背景】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工作总体形势的变化,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而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的福利服务发展便是这一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层面,《中  相似文献   

8.
潘珺  王韬 《探求》2005,(3):60-63
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现代分别对日本和伊拉克的“现代化改造”的成功和失败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这一过程中要走出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两大误区,以及要注意保留传统,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和推进传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认为,日本由西方引进的个人主义,使人赢得了个人自由与独立,但其副作用是极易使人心走向极端利己。《心》的主人公“先生”体验了因金钱、“自己本位”、恋爱强迫人变为利己主义者的恐怖。漱石预见到未来的日本个人主义必然盛行,就其可怕的副作用,他向后人发出了警告。由此看来,《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一禾 《浙江学刊》2000,(5):118-122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以皮巧林这个优缺点都特别鲜明的“多余人”为串联主线,写出了他周围其他俄罗斯青年的群像。作者对那些“不多余的人”内心世界的揭示,尤其是对渴望精神恋爱的俄罗斯女性的解剖,使得我们看到主人公皮巧林何以成了俄罗斯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传播者和“当代英雄”。  相似文献   

11.
赵安民  王健 《社科纵横》2013,(1):158-161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并提倡人要不断地反观自身,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的心灵之中。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要求人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照料好自己的灵魂,过有道德的生活。而处于社会转型和价值冲突中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机,他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困惑、迷惘、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管兰生 《社科纵横》2005,20(5):156-157
《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思想上的进步对人们的服饰文化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人们理性的思考萌生和发展的阶段,逐渐脱离了黑暗无边的盲目的神的束缚,自觉的反省理性思考与野蛮的原始之力的结果,中国服饰文化的以人为本而不是鬼神为本的朦胧信仰观念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以宗法社会礼制为基础的服饰文化观念已经是“暗香浮动”了。这正是周代“重民轻神”“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这一点在《诗经》上表现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高忠芳  李萍 《社科纵横》2011,(11):48-50
通过对高校"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认知度及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了"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从校园环境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及教育师资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强"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翟羽艳 《学习与探索》2007,8(4):110-113
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于侵权行为法的危机而陷入当事人"对面性"丧失和赔偿方式与赔偿效果背离的困境。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然的道德基础是共同体正义,应该在此基础上关注精神损害动态赔偿过程,构建多样化的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5.
石庆环 《求是学刊》2015,(3):173-180
以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美国官场的腐败乱象进行审视,梳理和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的过程和成功经验,发现:第一,迄今为止,腐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近代西方民主国家也不例外。并且,腐败多高发在社会转型时期。第二,根据19世纪中后期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的经验,健全法制和强化舆论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所在。通过《彭德尔顿法》和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废除了政党分赃制,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堵住腐败源头,防患于未然;同时利用和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有藏身之地。经过这次治理,腐败在美国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民关系紧张,致使“民愤”堆积.因此,如何化解“民愤”风险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汲取“畏民”的理念并进行当代转换,实现从“民畏官”到“官畏民”的转换,是化解当下“民愤”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8级、2019级和2020级共10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导游业务》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考证课程上课实际效果与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实际岗位需要能力的目标有差异,经过探索与实践,提出课程中采取“课证岗”融合的授课方法,即不同的导游业务知识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考核评价方法要根据授课阶段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应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洪长晖 《阅江学刊》2013,(5):109-112,131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生产和传播方式正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风生水起,以致有人欢呼微电影为草根民众开启了“做电影”的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微电影不仅呈现出生产格局的分野,而且在未来发展趋势上也必然会受制于(资本)权力运作,最终使得草根在权力竞争中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20.
构建独特的“诗道”体系,是《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目标.而将“以禅喻诗”贯穿于“学诗”“参诗”过程而最终求得“诗道真谛”则是“诗辨”的本质.严羽关于“诗道”体系的建构,以学诗为基,以参诗为核,以辨诗为的,体现了其要言不繁,却体系完备的特征,如果只注意其以佛禅“喻诗”的特性而忽略其诗学体系,这对其诗论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