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厘并征”是晚清鸦片税征管制度的一次重要改良。总税务司赫德为扩大海关权限,积极促成海关介入洋药厘金的征收,并不惜牺牲中国领土主权,换取税厘并征在港、澳地区的施行,进而又借土药税厘并征企图插手中国内地税政。鸦片税政改良,虽有助于清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巩固,但同时也奠定了海关在清财政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确保了英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2.
陈勇 《理论界》2007,3(3):171-172
以总税务司为核心的洋关制度和以海关监督为核心的常关制度并存,是晚清海关税政的重要特征之一。常洋海关并立的双重体制,既带有某些近代性因素,又具有传统因袭性,是晚清政府为应对西方强力突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渐趋瓦解的双重压力进行制度调适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海关的特异功能──洋员对华的情报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海关的特异功能──洋员对华的情报活动方志钦根据不平等条约并施以巧取豪夺的手段,外国侵略者攫取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还通过洋员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税务司和各种要职,侵夺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海关洋员还包揽了中国的邮政,并且涉...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清宏 《人文杂志》2007,(1):146-155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旧的海关体制被以外籍税务司制度为主的新的海关管理体制所替代,海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运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利用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有关通令和其他相关文献,对中国近代海关的建立过程、行政结构、人事构成及其权属关系和内部约束机制进行了论述,对这种制度能够在中国存续发展近一个世纪的原因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西方对中国近代海关的改造并不是施惠于中国,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体系下对其自身利益的关切。  相似文献   

7.
纪宗安  陈勇 《学术研究》2004,3(6):95-101
印花税是晚清仿行西方税制的第一个税种。清政府基于敛财筹款的需要 ,先后进行了印花税的两次试行。总税务司赫德出于本国利益 ,积极参与了印花税的筹议到试行的全过程 ,他所参与制定的印花税章程 ,当时虽未能实施 ,但为中国后来的印花税法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8.
万国邮联的成立对促进各国间的邮政通讯联系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虽然很早就与万国邮联有了联系,但却迟迟未能加入这一国际组织.个中原因,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英法两国对中国邮权的争夺和清政府的昏聩无知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吕铁贞 《中州学刊》2014,(5):127-133
晚清海关外籍总税务司由海关主管部门遵从皇帝谕旨任命,由英国人担任。他们是同时处在多元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对清政府而言,他们是清政府的雇员,代表清政府从事诸多外事活动,同时也是清政府内政外交的顾问。对英国而言,他们是英国的臣民,维护、践行英国在华利益,同时,他们还要维护列强在华总体利益。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中,总税务司致力于平衡中西方之间的利益诉求,并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一八九八年七月,四川大足余栋臣再次起义,首树“顺清灭洋”旗帜。同年十月,义和拳在山东高橥“助清灭洋”的旗帜而兴起。这些斗争都是以反对洋教为主要目标的起义,是近代教案的继续与发展。因此,探索“扶清灭洋”思想(或“顺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辅清灭洋”等)与近代教案的关系,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一“扶清灭洋”,诚然是一八九八年余栋臣起义第一次提出来的,但事实上,它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直至义和团运动的主题思想和政治纲领。“扶清”的“清”,是指朝廷、皇帝、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与中国近代法制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逐步形成法律思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在输入近代西方法文化、主张“以法治国”、批判“治外法权”、创设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听昌 《兰州学刊》2010,(1):199-202
自鸦片战争始,长期在东亚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封建王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敌。为反击西方列强的侵略,晚清先后采取了郅治保邦、“海防”与“塞防”、保藩固圉、以夷制夷等不同的对外政策。这些对外政策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晚清外交的成败得失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外交遗产。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盐税款是历届中央政府对外举债的重要担保品。清末民初,值中央政权更替、政局动荡之际,在外国列强暗中支持下,海关外籍总税务司和国际银行团先后以保障各国债权人权益及偿债基金稳固为由,通过一些渠道或手段攫取了觊觎已久的中国关盐税款的存储保管权,关盐税款相继移存在华各家外商银行。随着巨额的关盐税款源源不断流入,外商银行逐步成为近代中国财政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在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亦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是一个典型的“西化”人物 ,他受过全面系统的西学教育 ;可他仍然是爱国的 ,他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对于晚清中国来说 ,容闳本是不可多得的近代新型人才 ,但是 ,在那仍然重视传统科举功名的时代 ,作为“洋学生”的容闳实在难以介入晚清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 ,他的爱国与报国的良苦用心也因此得不到世人的真正理解与支持。容闳在晚清中国社会以一个“边缘人”的角色 ,处境颇为尴尬 ,而这种尴尬的人生境遇 ,对他的事业有着严重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自鸦片战争始,资本主义列强以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蒙上了屈辱的阴霾,接踵而来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弱国无外交”成为晚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理论定势。然而,在清政府的外交官吏中,曾纪泽以自身的人格信念,胆魄识见、气度才华,与列强折冲樽俎,力挽危难情势,或护持疆土尺寸必争;或坚守主权刚硬不让,显示出一个中国外交官员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独特的文化人格,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①一曾纪泽自1878年出任使英、法大臣,后又兼使俄大臣,到1885年卸任,前后共计八年。这在他五十…  相似文献   

17.
万国邮联的成立对促进各国间的邮政通讯联系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虽然很早就与万国邮联有了联系,但却迟迟未能加入这一国际组织。个中原因,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英法两国对中国邮权的争夺和清政府的昏聩无知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  相似文献   

18.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权力顺达 ;其三 ,晚清外交强烈依赖于地方督抚 ;其四 ,海关道成为清政府对外交涉的重要渠道。这些特点表明 ,晚清政府已开始努力摆脱“天朝上国”的心理 ,按照国际关系惯例来改变自己 ;同时说明 ,在封建旧体制内部进行的改革 ,具有与身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从而成为 19世纪的中国始终不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 ,受聘来华洋员以教练、工师、监工、匠目、教习、洋监督等身份参与了新式人才培养工作 ,在他们的教导下 ,一大批掌握着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相继涌现出来 ,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