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贞观政要》材料来源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七德舞》中两处说到《贞观政要》的材料来源于《太宗实录》。其一,“唐代祖宗功德之盛,莫过于太宗,而太宗实录四十卷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故事迹不易检查。斯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即吴兢贞观政要一书所以成为古今之要籍也。”其二,“惟(太宗)实录一书,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若依之以构思而欲求得条理,询属非易。此又(白)乐天曾用贞观政要,即(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以供参考之故也。”这两处都因说白乐天曾用《贞观政要》中的材料以构成《七德舞》一诗骨干而言之。但陈先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谢保成先生关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意见的商讨.笔者认为,《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着手编辑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正式的编辑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八年五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谢保成先生则认为,《贞观政要》"着手编录"大约"始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编录时间在开元八至九年(720~721年),而"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呈玄宗的时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故其意见不为笔者所同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谢保成先生关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意见的商讨。笔者认为,《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着手编辑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正式的编辑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八年五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谢保成先生则认为,《贞观政要》“着手编录”“大约”始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编录时间在开元八至九年(720-721年)。而“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呈玄宗的时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故其意见不为笔者所同意。  相似文献   

4.
《贞观政要》(简称《政要》)不仅对认识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由盛转衰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认识唐朝初年特别是唐太宗时期的历史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对今天和未来的政治建设的参考意义也相当大。正确认识该书的价值、意义,要求学者能精准认识其编纂进奏的时间。谢保成先生新近著文论《政要》的进奏时间。这是《贞观政要》研究的新进展,值得学界重视。谢先生认为,《政要》的进奏时间在开元十七年七八月间或稍后。但笔者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认为,《政要》的进奏时间乃在开元十年十月之前。  相似文献   

5.
(一) 一九七八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出版了唐人吴兢所编的《贞观政要》(以下简称《政要》)一书。这是一部记载唐太宗君臣在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主要言论的重要历史文献。全书正文八万字,体裁新颖,风格别致,文字洗练,格言警语比比皆是,到处显露出哲理思想的光辉。这部书重新标校出版,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陈丛兰 《理论界》2012,(4):137-140
《贞观政要》是唐史官吴兢编撰的一部政治性论著,其理论、实践价值见诸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各个领域。问世以来,学界对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他领域的伦理研究尚待独立和起步。而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这必可肇始《贞观政要》伦理思想研究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与臣僚的廉政观,并从中得出廉政兴邦,奢政亡国的绝对化经验和教训。贞观君臣的廉政思想可为典教,为政者须为龟鉴!  相似文献   

8.
唐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记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大事、政治主张与政治人物。书中涉及到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大臣的问答,以及这些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其中占篇幅最多的是魏徵。《旧唐书》、《新唐书》都说,魏徵“前后所谏二百余事”。仅《贞观政要》记载的,就有魏徵向唐太宗的面陈诤议五十次,写呈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数量之多,压倒了其他一切大臣。  相似文献   

9.
李建文  袁浩 《南方论刊》2009,(11):88-88,87
唐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为政以德的巨大魅力。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施政观点和经验,是透过为政者的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体现出来的。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和大臣的劝谏奏疏中,仍能感受到这位盛世之君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爱才重贤、宽厚爱民和屈己纳谏的为政之道。  相似文献   

10.
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总结了贞观君臣以亡隋为鉴的历史经验 ,被誉为“济世经邦的宝典”,其中“民足君足”论、“民水君舟”论、“创业守成”论、“明君暗君”论等 ,反映了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安民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元1038年,在祖国西北崛起了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这就是史家所谓的“西夏”或“大夏”。西夏建国以后,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文化建设。西夏人自制文字,史称蕃书或蕃文,用它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语言、法律、医学著作;更定礼乐,设置“蕃学”和“国学”(即汉学),译介佛儒典籍。现存西夏文佛典无数,而汉文史籍和儒家经典如《贞观政要》、《类林》、《十二国》、《孙子兵法》、《孝经》、《论语》、《孟子》、《左传》等,均有西夏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儒家的政治哲学,《贞观政要》之官德以人性、人格和人文三重伦理向度为其形成的内外机制。其中,人性论和人格论构成官德的内在生成机制;由君德决定的人文政治伦理环境形成官德生成的外在动力机制。这一官德生成思想既具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德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共性;鉴于贞观政治之特殊性,又具有实践性与普遍性等特点,从而赋予贞观官德以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俄、英藏西夏文译《贞观政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版刻形制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应是同一版本.依据目前英藏黑水域文献与俄藏黑水城文献多有衔接,推测两份文献很有可能原为同一份文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不断妄图为侵华日军血腥屠杀我30万南京同胞的罪责翻案.拓殖大学讲帅田中正明以“‘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为题,专著一书,大发谬沦;另一名作家山本七平在《我方的日本军》一书中,诬称南京大屠杀为“无稽之谈”.最近,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又声称,“中国方而应该提出证据,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大屠杀”、他们进行翻案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抓住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尸体掩理和处理活动,大作文章,然而,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大量关于尸体处理的档案、口碑资料.恰恰证明了30万南京同胞惨遗屠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贞观十六年,北方少数民族铁勒部的延陀侵扰唐王朝的边境,李世民与侍臣商量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剿,有的主抚,争论不休。李世民说:“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但是经过再三考虑,他放弃了这种武力镇压的办法,决定“与之为婚姻”。因为“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贞观政要·卷五》)唐太宗的“苟可利  相似文献   

16.
随便乱翻书,发现《贞观政要》有《论诚信》一章。现在可谓诚信热,从高考的作文题到报上的新闻、评论,加上2001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发言,都涉及诚信问题。于是把这本摆在书架上多年的书看了一遍。《论诚信》头一段就很有意思。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奏请朝廷去除佞人。唐太宗李世民问他:“谁是佞人呢?”那人回答:“臣在民间,不知谁奸佞。陛下可以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能不怕陛下盛怒,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人,顺从迎合的,就是佞人。”李世民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浑,决定于源头。国君好比源头,百姓像流水。国君自…  相似文献   

17.
第一期115萧功秦从千年史看百年史——从中西文明路径比较看当代中国转型的意义132羽戈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近代中国宪政史研究的一个视角154杨曾宪“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大跃进危机182蔡莉莉争论与建设:2006年中国文坛过眼录191汤茂林我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何慧评《学术规范导论》102王学泰等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18蒋泥等如何成为良性的知识分子131唐逸文化守成与制度更新147沈宁沙底拾贝3.郁达夫与安庆学校4.谭鑫培与京剧157学术资讯第二期115李万生四论《贞观政要》之成书时间——与谢保成先生商榷142甘会斌迈…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4,(6)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立法,所颁行的是《律》、《令》、《格》,但并不包括《贞观式》和《留司格》,以《旧唐书·刑法志》为典型的一组史料之所以发生贞观已有"《留司格》一卷"和"《式》三十三篇"的错误,是因为它们依据的是一个夹注混为正文的《国史》文本。两《唐书·刑法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册府元龟·刑法部》等处关于贞观十一年与《律》、《令》、《格》一起颁行了《式》的记载,都存在着因其所据文本有误而倒错了开元与贞观时代的问题,是断然无法成立的。正由于此,《唐会要》述当时只施行了《律》、《令》、《格》而不及于《式》,《唐六典》关于"皇朝"之《格》始于贞观而《式》则始于永徽的记叙,就更显其准确而值得采信了。贞观十一年确未制行过《式》,但以"式"来指称某些规范的习惯和对各种诏令的审定编纂,则出现了新的趋向,《永徽式》的制定和《律》、《令》、《格》、《式》并行体系的诞生,即是承此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夏军律重典《贞观将玉镜》考胡若飞西夏军律重典《贞观将玉镜》(或译《贞观玉镜统》,以下简称《统书》)由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于1990年在慕尼黑出版,我国西夏学者始有机会看到缀附该书书末的西夏文的全部影印件。其后在《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发表了陈...  相似文献   

20.
《文献》1995年第2期所载程有庆先生的《沈佺期佚文的发现》一文中,有《度贞阳峡》一诗,根据贞阳峡的地理位置,便可考出此诗的写作时间。《新唐书·地理七上》载:“浈阳,本贞阳,贞观元年更名。”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浈阳县,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在浈水之阳,因名……”“浈阳峡,一名皋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则知浈阳峡在广东浈阳县(今英德)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