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  相似文献   

2.
密尔于1861年发表了著名的《代议制政府》,就其选举权思想作了充分的阐述。密尔主张,普及教育必须先于普及选举,扩大选举范围;接受了更高层次教育的人、拥有更多财产的人或者更聪明、更有道德的人应该享有两票或者多票选举权;选举不应该考虑性的差别,主张妇女与男性有平等的选举权;主张直接选举取代间接选举;无记名投票易为有害的个人感情和偏激的阶级利益所左右。密尔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改进选举工作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道德情感理论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道德哲学的要旨在于心体的重建,表现为扬弃性体的超验性质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实现道德生活的情理统一。面对理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主张“无心则无身”,强调道德主体的情感品格;主张“心外无善”,注重道德行为的情感驱动;主张“致极良知”,开发道德自律的情感机制,由此形成了他系统的道德情感理论。近代西方伦理理性主义的逆转源于道德情感理论的产生,那么研究王阳明的道德情感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形态无疑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4.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法制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容忽视的立法主张,道德法律化在应用过程中不能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通过背景分析,道德法律化有着很高的可行性。在转型期这一尤为特殊的背景下,其实现路径应该立足现实,从更深刻的制度方面去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5.
道德源于生殖崇拜,早期的道德是一种宗教,而非伦理概念;德政,是君主为达到"化生万物"目的,顺应自然,对祭祀、婚育、农业等活动的行政安排,亦与伦理关系不大.道家学派的主张较多地保留了道德的原始含义,而儒家主张则是道德伦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法实证主义将法律效力的条件诉诸社会事实,与道德无关。该主张不能合理解释法律为什么有效,不能区分"守法义务"与"抢匪命令"。同时,该主张将法律效力诉诸于立法者的法律创制活动,由于创制的法律可能为恶,也可能为善,不能避免"恶法亦法"的实践困境;自然法学派主张法律有效必须满足道德条件,符合道德标准。该主张未能动摇哈特关于"法律与道德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反驳了自然法学派关于道德对法律资格效力的影响;德沃金试图开辟第三条道路,重点关注道德如何影响和作用法律裁判实践与推理,即最终作为裁判根据的法律,需通过其建构性诠释中的"符合"与道德"证立"的双重检验,换言之,法律是从一组融贯的政治道德原则中推导出来,并为当下的法律实践提供了最佳的道德证立。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关联不等于法律可以独立于道德,法律与道德有必然关联也不意味着道德等于法律。  相似文献   

7.
我国五四以来的社会转型与道德建设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第一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派的道德主张与自由主义改良派和保守主义正统派的道德主张竞相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的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为第二阶段 ,广泛开展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出现了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 ;从改革开放以来为第三阶段 ,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探索 ,并在道德心理、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层面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道德法”是泛道德主义观念影响法律领域的一种表现。儒家的法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法思想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立法方面 ,主张把道德的法律化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在司法方面 ,主张把“中庸”与“慎刑”作为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 ;在治国方面 ,主张把刑法辅助下的德教优先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在天论方面,孟子所言之"天"为义理之天,具有较浓的形上色彩;而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更接近自然主义。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行善天性被后天因素压制而不得发挥以至于在现实中有恶的表现;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的天然欲望不加节制的扩张常常导致作恶。在道德的起源和性质上,孟子认为道德必须是纯粹的,具有明显的反功利倾向;而荀子则认为利欲是促使礼义产生的基础,肯定功利在促进人的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孟子和荀子分别使孔子之后的儒家仁、礼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以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向,对后世宋明理学中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犁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人道主义。这一主张要求文学全面地反映人生、揭示生产的本质、改善人的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相较,孙犁的观点的最突出之处是:更注重文学的“美化人生”、“发扬人性之美”的作用,还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章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东方朔简论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传奇人物。他善吹牛而不令人讨厌,经常以幽默机智奉承拍马博取武帝欢心,既关心民瘼又直言敢谏。他一直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终生无所作为,源于自我定位的失误。他有较高的文学天才,但因囿于模仿的误区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2.
青年毛泽东缘何"游学"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他不仅读有字之书,而且特别强调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为此开了一个好头.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宏大志向,"遍游四宇","周知社会"的求真作风,"性不好束缚"的洒脱个性以及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方针等,都是促成毛泽东"游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4,24(5):66-69
鲁迅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 ,即是实现人性的健全与解放。他尊崇科学 ,同时反对科学泛化对人文精神的抑制 ;提倡民主平等 ,又反对绝对平等 ,强调民主要建立在民众人性健全基础上 ;他吸收尼采“超人”哲学中对个体人的重视 ,又扬弃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鲁迅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呈现出不拒斥、不盲从、批判性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不仅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而且也尝试着对新型社会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认识到“经济,是最要紧的了”;同时“提倡文艺运动”,进行“文化的改革”;建设新文化,他提倡“拿来主义”;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他强调要坚持长期的韧性战斗;同时还认识到“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赵吉士不但是才略卓凡的贤宦,还是博学正直的学者、长于吟咏的诗人。他处于朝代更替之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表现如下:认为明朝实亡于党祸,吏治败坏是明亡主要原因,虽有亡国之恨但并没有将矛头完全指向清朝;对待"民变"的态度是分而治之,剿抚分明;对待明遗民的态度是毫不避讳,与之交往并为之列传。从赵氏身上能映射出处于那个时代的士人们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西门庆的商业头脑与商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通常被作为地主、商人、官僚三合一的反面典型。其实,西门庆主要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具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和较好的商业道德的新兴商人。他不仅对商品价值有准确判断,对商业前景有正确预测,善于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商业利润,善于宏观管理和调配资源,而且重合同,守信誉,反对弄虚作假,主张合理分配利润,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社会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发展要求。他虽然不是一个应该全面肯定的人物,却是一个具有新质的值得社会关注并给予正确评价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军事家林肯     
林肯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个军事家。内战期间,他制定了总体战略,坚持集中统一指挥,进行了许多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而使北方赢得了战争胜利。他在军事上有许多独到见解。他在美国及世界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与西美尔同对宗教问题致力一生,却采取了建构与解构两种不同的方式。康有为从三个层面进行孔教论的建构:通过孔教复原的方式提升孔子为创教之主;对教义进行推补,将其划分为小康和大同两个阶段;建构孔教会,完善孔教的组织形式。西美尔则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性与宗教的区分对传统宗教进行解构;他指出传统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日益没落,而作为人类天性的宗教性并没有消除,转而以个体主体性宗教的形态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20.
师法、句律和苦吟构成了刘克庄诗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他主张取法广泛,重神似,求超越,但也存在着忽视生活实践和偏重模拟的倾向;他主张严守句律规范,整合唐音宋调,力求本色,以矫正浮滑粗率的时弊,但对于突破声律的创新则认识不足;他作诗重苦吟锻炼,要求 '"语意俱到,巧拙相参",尤其注重诗意的精妙、委婉和创新,但更多还是侧重形式技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