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震古烁今的历史回响——王夫之诗学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诗学在本体论、意象论、意境论、美学结构论、创作论等五个层面上对中国古典诗学作了总结与拓进,把对诗歌发生学的哲学追寻和对诗歌创作学的美学求索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传统的诗学意境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真、善、美统一在自己的诗歌美学中,把诗歌创作过程看作是一种外化与内化相结合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艺术作品偶缘性问题的讨论,是他超越主观论美学而从艺术本体论向普遍意义的诠释学本体论过渡的一座桥梁.本文先把握了这一问题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体系中的地位,再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艺术作品本体论问题的来由,并通过对<真理与方法>有关部分的详细解读,展示了伽达默尔超越主观论美学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家会通儒道,以自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原则与价值标准,建构了其情性统一的人格美本体论,即情性自然论。情性自然论对后现代语境中主体审美建构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情的建构性功能表现为境界的提升和情感普遍性准则的呈现,性的建构性功能则更加关涉到诗性和智慧的层面,情性自然论由此成为当代美学主体审美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以"艺术"为起点辗转行至"真理"的路途中实际上勾划出三条不同的美学道路.第一条:存在→存在者→艺术作品→真理→艺术;第二条:人(艺术家)→艺术作品→作品的作品存在→真理→美;第三条:诗人→诗→语言→真理.这三条道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互纠缠和非线性逻辑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既昭示着海德格尔由"艺术"行进至"真理"所使用的技术策略,也表征了他为身处于技术时代"无思"的我们所开的美学药方.  相似文献   

7.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真理范畴的逻辑辨析入手,探讨了制约真理理论发展的几个基础性理论问题。作者认为,真理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如何看待真与假实然性判断客观性基础的问题。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是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的几种基本方式。由于真理判断是一个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两重属性于一身的整体,故而只有将其看作外部实在与逻辑形式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学本体论问题颇为特殊,其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之中.从西方美学思想史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大体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也即经由以"美在客观"说和"美在主观"说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科学认识论的"美在主客观统一"说.美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逻辑起点,主要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以探讨嵇康哲学本体论为轴心,考察“声无哀乐论”为主干,把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勾画其美学体系的《嵇康美学》,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有分量之作。嵇康为人自有“宗长归仁”“直道而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和“师老庄”“任自然”“遗忘好恶”,以及“慎微如著”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的言论与行为。后人对其认识亦有“本心”宝贝礼教和“终归于道家”的歧异,以致有“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的慨叹。《嵇康美学》的出现,当会促进学界对嵇康之谜的进一步求解  相似文献   

10.
康德美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实践理性本体论,达成"美是道德的象征"目标。走向实践理性本体论,康德是分两步完成的,一步是从纯粹美走向依存美,这种过渡仅仅实现了依存美与实践理性的间接联系;另一步是从美的分析走向崇高的分析,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将崇高与人类的实践理性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其美学走向实践理性本体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