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以来,文学评论界对主题先行存在误解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正确理解主题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形态,同时还将公式化概念化与其混为一谈.其实,主题先行在文学创作上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基本的创作规律.主题可以先行,也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2.
主题三题     
在文学研究中,主题曾一度遭到冷落。有人说,追求主题就是“主题先行”,必然导致概念化、公式化。如此看来,主题便是扼杀创作生机的一大顽凶了。本文并不与这种“理论”直接对话,仅就主题的内涵和本质特性作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探讨。这样,也许能更深刻地论证作品主题的必要性,从而本质地揭示否定主题说的谬误之处。  相似文献   

3.
(一)我曾以“主题的确立在创作程序中的位置”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发表了我对文学创作中关于主题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⑴。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如果把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用一条链来比喻的话,则主题的确立属中间一环,它源于生活,又先于情节结构的选择。“这先于情节结构的选择的主题,虽然是在动笔之前先确立的,但它又大都是在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思想”⑵。这样说,旨在阐明与过去的所谓“主题先行说”的质的区别。文章印成了铅字,我却反倒惴惴不安了,且不说别的,单就那“程序”二字,就刺眼得可以。“程序”者,…  相似文献   

4.
主题先行是通讯报道提炼主题的方法之一。有一段时期,有人把“主题先行”和“带框框下去”采访这两者混为一谈.现在仍有人认为“主题先行”是应该受到摒弃的。本文试图从实现途径的不同及产生意义的差别,来区分二者的根本不同,以期达到辨别概念、指导实践工作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子夜》的创作出自生活,并非出自理念,也不是“主题先行”——茅盾的创作思想的基点是以生活为基础——当时社会性质的论战并未改变《子夜》出自生活的事实——《子夜》的人物来自生活——《子夜》写作计划的变动、缩小,正说明作家对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的坚持和遵循——《子夜》对工运的描写缺乏生活依据,但这绝不等于整部《子夜》是理念的产物,是“主题先行”。  相似文献   

6.
主题这个术语是从苏联“引进”的。原来的意义不包含思想的因素,仅指把作品所选择、描写的生活材料组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如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拉莫维奇说:“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基本问题,那个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就叫做主题。”他还以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说明“我们并不是把其中描写的现象孤立地感受的,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各个方面来感受的,这个整体就是:新的、社会主义的人的形成史”。这个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就是作品的“主题”。显然,在苏联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则是与主题相联系的另一概念。阿布拉莫维奇在同一论著中指出:“作家不仅提出这些或那些问题,他们,如我们所知,而且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对所描写的事物的主张,用他们所肯定的社会思想来衡量这个被描写的事物。”“解决作品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思想。”(见《文艺学习》195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根本不承认文艺有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他们认为,文艺作品一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表现了某种客观真理,就是大逆不道,就犯了弥天大罪,就要大张挞伐。在这种情况下,常加的一顶帽子,就是所谓“写真实”。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只要被加上“写真实”的帽子,就永无翻身之望。“写真实”论,是“四人帮”加给十七年文艺的重要罪名,属于“黑八论”之一。在“黑八论”中,同“写真实”论有联系的还有“现实主义深化”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它们也都作为压人的帽子和打倒人的大棒,而不时被“四人帮”挥舞。否定文艺创作的真实性,是“四人帮”庞杂的文艺思想体系的重要特点。他们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许多理论口号和创作口号,都与此有关。不仅所谓“反对写真人真事”、“主题先行”一类口号,公然无视文艺的真实性,就是“三突出”、“三陪衬”一类的戒律,也都无  相似文献   

8.
不可逆转的选择──丁玲创作的转型及其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倾向、题材、主题和风格发生了全面转变,实现了其创作向革命文学的转型。世界观、文学观的变化,时代的召唤、现实的教训以及左翼文艺思潮的推动,是丁玲创作转型的基本原因,因而转型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然而,由于受生活和文艺思潮的限制,转型后的创作得失兼具,瑕瑜互见:题材的拓展与主题的肤浅同在;人物的多样与形象的苍白同在;艺术风格的转换与断裂同在。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五四”农民题材小说基本主题即人道主义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批判的回归与超越.按照这一主题,可以把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阶段: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初步呈现、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揭示和农民传统文化心理解体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为了营构政治化文学新体制,丁玲以较多的批评文字和不多的创作发出了自己作为“小号兵”呐喊助阵的声音。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念和“政治第一”的批评标准出发,她在批评实践中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问题、作家“改造思想”问题以及形式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她还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新体制的“规范”,间接显露出了“小号兵的声音”。在她的批评和创作中,文学与政治一体化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中心和基本线索;建立和显示新体制的规范,是她从事批评和创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诗序是与古典诗歌创作一而二、二而一的文化存在。它的文化渊源是《诗经》的“诗大序”和“诗小序”。唐前诗序的历时性演进轨迹为:汉魏时期是滥觞期,晋代是高峰期,刘宋为次高峰期,其中赠答宴游类题材成就最高,影响最远;陶渊明和谢灵运诗序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最具代表意义;齐、梁、陈、隋是诗序承继期。唐前诗序是唐代诗序以及宋代词序的文学前奏,而且它还引导了唐代诗序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文化发展走向。解读这一特殊的文化遗存,对我们从创作学的角度认识魏晋文学的自觉以及魏晋文人的生命追求大有裨益,这无疑是多角度透视古人以及古代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主题偏离指作品在叙事或抒情时违背最初创作宗旨的情况,这一问题在我国古代屡见不鲜。《诗经》作品自然、原始的抒情状态往往使诗作包含多种情感,缺乏统一的组织。汉代的体物大赋在追求巨丽之美的同时,为了作品的政治意义,往往出现文章在结尾背离主题的“劝百讽一”问题,最终在铺陈形式和讽喻内容的挤压之下产生了蔡邕《述行赋》这样近似“先扬后抑”形式的讽刺作品。唐代诗人李白能够将一首诗作中表露的多种情感组合在统一的风格下,在杜绝主题偏离问题的同时实现了情感的自由表达,而随着抑扬情绪的变化,偶尔会出现具有“先扬后抑”效果的讽刺作品。这类作品最终在白居易的继承下,成为“卒章显其志”的标准“先扬后抑”讽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多元共生的氛围中,女性艺术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创作作品时的主题选择更持守女性本体立场。创作主题的选择主要归为四个方面:母性情怀的抒写;“性”禁区的抒写;生命本源的自然抒写;关注女性“大我”。  相似文献   

14.
“红色主题”是儿童绘本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围绕传播爱国主义情感而进行创作。红色主题绘本以第三人称叙事、突出红色主题故事的真实性、关照儿童的故事表达特点;以符合故事内容的色彩和笔触刻画红色主题、融汇摄影和电影等艺术创作方法、画风契合儿童的情感特征、结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阐述革命故事,对于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红色主题绘本在创作和推广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培育红色主题绘本创作团队、以红色主题绘本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以亲子共读促成红色主题绘本传播等方式是创作和推广红色主题绘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创作、鉴赏、批评,是人们从事文艺实践活动的三大基本环节,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文艺发展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它直接关系到当前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如果把整个文艺实践活动看成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那末创作则是生产系统,鉴赏则是消费系统,批评则是调节系统。三者在文艺发展中相互促进、互为反馈,只有趋于相对的动态平衡时,才能产生良好的谐振和共生效应,使文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苏轼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郑荣基宋代是一个谈“理”成风的时代,哲学的尚“理”自然也反映到文艺中来。苏轼就是一位热衷于“理”的文艺家。“理”贯串着苏轼的整个哲学思想、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是其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不过,苏轼论“理”,并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也不管是哪种文学体裁,它总要表现作者一定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或者说明什么,或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总之,有个主张,有个中心,这个主张或中心,就是人们常说的主题。主题在记叙文中,有人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在论说文中,有人称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文学作品中,有人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没有主题的文章是乱七八糟的材料,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文章,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有异,因此,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主题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写作界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主题的表现形式有以下种种: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义上,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将延安文学划分为前后两期,《讲话》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讲话》之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开始异常地凸显出来,文学新规范的确立对延安文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艺方向、形式及创作主题、文艺理念等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简单梳理延安文学前后期文学主题的流变,来挖掘特殊时代背景下延安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及转变背后的实质指向。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在高校散文写作教学中,散文写作主题设立仍不乏“这是一个粉笔点”的思维定势。为散文创作发现审美的路标,在散文写作训练里,更应该从散文自身的角度,突出主题的多样性和哲思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 ,“现代派”小说正在形成 ,多角度透视、意识流等新手法冲击了传统模式 ,拓宽了创作天地。曼斯菲尔德是短篇小说中内心独白、表现视角转移等创作新手法的拓路人。本文拟初步探讨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自然、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