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东山》《生民》等谈《诗经》的浪漫主义●周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概念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才先后出现于欧洲,“五四”前后传入我国。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没有...  相似文献   

2.
一八○○年是欧洲文学史上值得重视的一年,因为就在这年华兹华斯(W·Wordsworth)发表了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理论宣言——《〈抒情歌谣集〉序言》。在这篇序言里,华兹华斯多次鲜明指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简洁的一语,集中表达了浪漫主义作家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和新认识,与欧洲文学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摹仿说”,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还浪漫主义以本来面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上撒下了火种,世世代代以来成了艺术上不灭的火焰,它与现实主义相彪炳,给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瑰丽的光彩。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不包括那消极的、反动的浪漫主义的恶劣遗风。象一切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一样,作为文学艺术基本创作方法之一的浪漫主义,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雨果镌刻的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里程碑”的《〈克伦威尔〉序言》,早就给浪漫主义制定了宣言和纲领,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的著名论著中,也盛赞过浪漫主义文学是“最能给予近代人以愉快的文学”,然而它还是免不了遭到不少误解、非议和攻讦。在我国,几乎近半个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都是被否定的,直到一九五  相似文献   

4.
对欧洲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已做了大量详实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声势浩大的社会学研究无疑独占鳌头。确实,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文学视为审美创造力对循规蹈矩的古典主义精神的反拨,我们也可以把批判现实主义视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浪漫主义有继承(如浪漫主义精神),有发展(如某些浪漫主义手法),也有扬弃(如“夸诞”),从而形成了自己一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而这种“同”和“异”又自有其社会原因、思想原因和文学意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 ,道家文化与浪漫主义文学观最有契合性 ,由此决定了作为异质性存在的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对本土道家文化资源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利用”路径 ,也就是说 ,原生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在传入过程中多有道家文化式的“改写” ,并由此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身份”。而道家文化的深潜影响某种程度上也纠正了原生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之于中国本土现代时段的时空性“隔膜” ,从而使得浪漫主义文学观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上生根、滋长 ,并形成为蔚为大观的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7.
浪漫主义、《镜与灯》及其“乌托邦”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把浪漫主义当作一种产生于欧洲文化传统进而旅行到全球的世界性文学理论思潮和文学运动来考察 ,在对西方浪漫主义文论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着重讨论了其奠基性理论著作《镜与灯》的意义及影响 ,并结合浪漫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和在不同语境中的接受 ,指出 ,作为一种超越本土范围的最早的文化全球化现象 ,浪漫主义在不同区域的接受和流变导致它产生了诸多不同的变体 ,它实际上充当了两个角色 :既是一种历史语境中的文学现象 ,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和理论批评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变体。在当今这个缺乏文学想象力的时代 ,重温浪漫主义文论及文学必然有着某种重建“乌托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盛行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随着近代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开始萌芽。浪漫主义在中国有两次短暂的繁荣时期 :第一次是 2 0世纪初年 ,这一次旨在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 ,冲破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封闭性。但由于缺乏浪漫主义运动的客观基础 ,浪漫主义在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向衰落 ;第二次是 80年代 ,伴随着理论界对“主体性”与“人道主义”论争的逐步深入 ,浪漫主义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期。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以及对科技理性的过热推崇 ,浪漫主义又一次进入冬眠期。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各种矛盾的出现 ,以强调对人生整体关怀的浪漫主义必将又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浪漫主义文学将重新唤起被物欲所淹没的人们的热情 ,随着心灵的充盈 ,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石兴泽 《文史哲》2006,(5):118-124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及其研究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问题。但与其他文学形态及其研究相比,备受冷落。关于新时期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汗牛充栋,大都忽视了它的存在,以至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不得不花费大量笔墨论述其“在场性”,寻找存在的条件,分析遭遇冷落的原因。而其“在场性”刚刚得到认可,研究还没深入,论者就迫不及待地探讨其“终结”的原因,致使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无论“缺席”还是“在场”,都说明浪漫主义文学在新时期处境尴尬。  相似文献   

10.
张帆 《理论界》2008,(1):143-144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在国内外思想,特别是卢梭的“自然权利理论”、法国的“女权宣言”、希佩尔的“男女平等”、洪堡的“两性同体”的催生和孕育下,生成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女性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19浪漫主义的产生,虽然可以溯源到世纪的卢梭时代,但是它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拿破仑专政18的时期。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就是在复杂的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于欧洲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情绪以及对待革命、生活的态度不同,浪漫主义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12.
有关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风靡欧洲,波及世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及浪漫主义文学。在一些论著和高校教材中,有的把它分为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有的把它分为反动浪漫主义,进步浪漫主义。一言以蔽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流派(或倾向)。但谈及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时,往往在区别思想之后,归纳出的却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特征。一方面是对立的两个流派(或倾向),一方面是共同的艺术特征,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我们仅从其表现手法看,就可见其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离骚》浪漫主义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既符合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在作品中有鲜明的表现。屈原创作《离骚》源于他的社会实践(即政治斗争和生活遭遇),源于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离骚》中,他揭露了楚国“规矩而改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的腐败政治以及楚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潜隐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寿桐 《河北学刊》2001,21(5):61-64
在现代主义似乎都已被无情地“后”掉的现在,浪漫主义无疑是一个悖时的题目。但它作为一个似乎已经沉 寂多年的文学史概念还在时常敲击着我们的耳鼓,有关现代中国浪漫主义的研究成果正以逐渐走旺的势头被陆续推出。质 之于中国,五四时代究竟是否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潮势,由此确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此后这样的 传统是否一直得到了承续和发展,革命的罗曼蒂克和革命浪漫主义是否而且如何冲击和消解了浪漫主义的真正品质,说到 底,浪漫主义是否在现代中国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有着怎样的命运以及如何会有这样的命运。 都是不容忽视的文学史问题。在我主讲的博士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上,围绕着这些问题,近30位博士研究生以 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以“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命运”为专题的讨论,那情形可以说是在热融的气氛中精彩纷呈。限于篇幅, 从中抽出了一些角度不同的论题,组成此一小辑。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刘勰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评价,在学术界过去一直存在着分歧。一些同志认为刘勰对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是反对的、排斥的。最近又有同志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对上述观点更进一步加以发挥,而且说得更为尖锐:“刘勰既不深刻理解浪漫主义这种创作方法,又不赞成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相反,他是采取对浪漫主义排斥的态度。”①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何理解刘勰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评价,关系到对刘勰文艺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主张文学的“自然流露”、“自我表现”、“赞美自然”、“返归自然”。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前期“思想相当混乱,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创造社前期的文艺思想,我认为也呈现这种状态。除了以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外,还受到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和日本文学的影响。而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在他们的文艺观和作品中所留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期间,普遍对19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艺观的形成和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受到了19世纪末欧洲以唯美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思潮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赵炎秋  杨旭 《江淮论坛》2022,(1):163-171+187
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早期在文学上是浪漫主义者,1843年左右逐渐转到现实主义上来。马克思、恩格斯转向现实主义的原因,一是因为其早期思想的进步和浪漫主义的“不彻底性”,二是由于其所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问题的充分暴露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盛行,三是其哲学思想的唯物性和实践性,四是其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支持现实主义长达50年之久,其现实主义文学观高于当时欧洲现实主义作家和批评家的现实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表现现实的彻底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独立性的肯定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未过时,它对我们理解当代哲学社会思潮,理解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炎秋  杨旭 《江淮论坛》2022,(1):163-171+187
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早期在文学上是浪漫主义者,1843年左右逐渐转到现实主义上来。马克思、恩格斯转向现实主义的原因,一是因为其早期思想的进步和浪漫主义的“不彻底性”,二是由于其所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问题的充分暴露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盛行,三是其哲学思想的唯物性和实践性,四是其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支持现实主义长达50年之久,其现实主义文学观高于当时欧洲现实主义作家和批评家的现实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表现现实的彻底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独立性的肯定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未过时,它对我们理解当代哲学社会思潮,理解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艺术歌曲在德国被称为Lied,在法国则称为Chanson或melodie,在俄罗斯则被称为Pomahc,在西班牙被称为浪漫曲Romance.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音乐思潮,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一种声乐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