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梧桐同志《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一文(载《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对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提出同志式的批评意见。陈文内容比较丰富,论列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我已在别的稿中谈过,不拟赘述。本文拟针对陈文再补述几点意见,欢迎陈梧桐同志和其他同志继续赐教。  相似文献   

2.
董楚平同志的《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一文(载《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对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旧式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发表了自己新的看法。但仔细读过全文,觉得他的论述并不能令人信服。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与董楚平同志商榷。平均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不能抹煞董楚平同志认为农民的平均主义是“极左的嗓子”,“美妙的理论”,“动听的口号”,“最漂亮的画饼”,它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开始是“兴奋剂”,后来是“腐蚀剂”,最终是  相似文献   

3.
我面前摆着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上董楚平的文章《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董文)。二,《浙江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上陈梧桐的文章《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以下简称陈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哲学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围绕着对某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的解释展开,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参阅陈俊民:《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需要再补充的一点…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了理论的地位和作用。他号召大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社会理论”,从学科上说,主要是社会学。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定”,批评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同时,他还具体地阐述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学的历史任务是要研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管子》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普天之下,任何国家都是在稳定时期繁荣昌盛起来的。“国泰”方有“民安”“安居”方能“乐业”。有时有些动荡,从  相似文献   

6.
关于旧式农民战争中平均主义问题的讨论,已历时三年多了。通过讨论,深感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农民战争睢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是正确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关键。本文拟对讨论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经典论述,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 我们在探讨中国旧式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问题时,往往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平均主义混为一谈,把革命导师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平等思想”、“平均制思想”、“平均主义”的论述,进行超历史的移植与套用,这个缺点,笔者过去也是存在的。最容易与封建时代旧式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相混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俄国民粹派的农业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在《从专政到宪政》(载于《浙江学刊》1992年3期)和《更加解放思想,开展宪政研究》(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第5期)等文中提出了增强宪政意识,倡导宪政主义的问题。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要倡导宪政主义,也是一种同本世纪上半叶的宪政思潮有所区别的新宪政主义。宪政主义若不经过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造是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求宪政主义,必然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措施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含义。本文旨在根据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论证新宪政主义与旧宪政主义的关系,并从新宪政主义的立场论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董楚平同志在《求是学刊》 1981年第 2期上发表了《农民战争特殊规律浅探》(以 厂简称《浅探》)一文,并在其它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六、七篇文章,对农民战争中的一 系列重大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提出了独具只眼的看法。 本文不拟全面探讨农民战争的规律,仅就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载文。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新乐府创作以及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颇受启迪。静而思之,又觉某些观点难予苟同。如说:由于“白居易的新乐府是他为政治服务的诗论支配下的产物”,因此,非但“题材十分狭窄”,而且“立意不新不深”,“简直成了‘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读之了无余味,这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失败。”(《文学遗产》第692期)这未免失于偏颇。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都是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产物。而同时又是作者人格、个性的化身。故一般说来,文学作品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及个人的因素相联系,也就必然带有某种功利的性质,只不过功利的性质有别、范畴各异罢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政治功利与作  相似文献   

10.
《苏联社会科学文摘(科学共产主义类)》1979年第2期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当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问题之一。作者把在工人阶级问题上敌视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分为三类: 1.虚构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消失”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据苏联《近代史与现代史》杂志1984年第1期报道,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于1983年9月20日举行全体大会,讨论苏联历史学家的任务问题。历史学部院士秘书C. Л.齐赫文斯基在会上作题为“关于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贯彻执行苏共中央1983年6月全会决议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人指出,苏共中央1983年6月全会的决议对苏联所有历史学家的活动都有直接的关系。决议规定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要从质量上提高历史科学的效率,而这本身要求有丰富的题材和使历史研究的内容现实  相似文献   

12.
莫华生 《探求》2002,(1):57-58
一民主党派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产物 ,是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爱国民主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软弱性、妥协性 ,但是 ,坚持爱国、坚持民主、坚持追求进步则是其基本的一面 ,是其鲜明的政治特色。民主党派为什么会具有这些政治特色呢?列宁指出 :研究任何一个社会问题 ,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512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也指出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 ,就是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13.
读胡寿鹤同志《论意识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载《求是学刊》1982年第1期,以下凡引自此文均不另加注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此文批评了断言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决定作用的错误提法,对作为题目的著名原理做了较深入的阐发,其主要观点,我们是赞成的。然而,如何准确地说明这一原理,对文章的个别见解,看来还有必要加以讨论。现提几个问题,就教于胡同志及其他对此有兴趣的同志。 第一个问题,精神的反作用是否都是决定作用?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明确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特点。 作者认为:“承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意味…  相似文献   

14.
石松同志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辨析》(《求是学刊》1993年第 1期,简称《辨析》。对我的拙作《论意识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求是学刊》 1982年第1期,简称《决定作用》)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我以为这有助于讨论的深入,谨表欢迎。现就他提出的三个问题作答如  相似文献   

15.
拙稿《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对董楚平同志《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功过》)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过商榷意见。后来,董楚平同志发表了《再谈平均主义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再谈》)一文作为答复。但是再三细读,我仍然认为董楚平同志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拙稿指出,董楚平同志在《功过》一文中有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论述,存在着“实际上把它全盘加以否定”的弊病。《再谈》认为这是“言之过甚”。不错,《功过》一文确有一些抽象肯定平均主义的词句,说它是“农民在酝酿革命时的思想酵母”,“在农民战争的准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说,评价任何历史人物,归根到底,要看他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他“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运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康熙,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当时的经济必然性和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在受此制约的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确对恢复和发展清初社会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国社会学评论》杂志1980年第2期发表了巴黎现代史研究所迪亚娜·平托的《战后意大利社会学[1950—1980]》(见本刊1982年第1期“论著提要”)。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社会学研究所C.朱塞佩·罗塞蒂教授对平托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看法。《法国社会学评论》1982年第2期发表了罗塞蒂的《致D.平托》和平托的《答罗塞蒂》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均涉及意大利社会学发展状况以及有关意大利社会学发展问题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8.
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概括的两种生产的原理,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当前国内学术界也正展开讨论和研究。搞清这一原理,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亮同志在《正确坚持“两种生产”的原理》一文中(见《求是学刊》1980年第2期),肯定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们同意和支持这,观点。但是,文中又认为,“起初家庭关系决定社会制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家庭关系就越来越受物质资料生产的支配,它对社会制度不但不起决定作用。一相反地,它本身也要由社会制度来决定了。”对此,我们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拙文《鲁迅与“假洋鬼子”》最初发表于2004年第7期《书屋》杂志,后被当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同时,许多网站也纷纷转载此文并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读者意见不一,或表示赞赏,或激烈反对。赞赏也好,反对也罢,作为作者,我对这些意见都心存感激。毕竟在一个学术日趋边缘化的时代,一篇文章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应该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在反驳的声音中朱献贞先生算是比较执着的一个了。其实早在这篇《此一“假洋鬼子”非彼一“假洋鬼子”》(以下简称《此一“假洋鬼子”》)①发表之前,朱先生就在另一篇…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到底有没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如果有,它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它同社会主体的目的性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涉及到重大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 _问题的提出,“自然历史 (二)过程”理论之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一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史的过程。”(陈志良、杨耕译。见《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据此便流行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论,认为社会历史同自然史具有某种相似性,因而可以直接把二者相类比,从自然规律出发去推导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性,即排除主观目的的绝对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